市發展改革和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主任 鈕 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全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5年,面對“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和不斷加大的下行壓力,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優進、改革創新、法治引領”的總基調,緊扣“率先實現小康升級、率先融入蘇南發展”的總目標,以提高經濟發展質效為中心,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興產業、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總體平穩,積極因素持續增多,主要指標符合年度預期,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2015年全市預計(下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0億元,同比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由6.5∶53.0∶40.5調整為6∶52.5∶41.5;實現財政總收入(原口徑)182.4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8.4億元,同比增長14.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06億元,同比增長9%;全年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5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2億美元。名列“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和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22位和“2015年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市”第23位。
(一)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發展質效加速提升
現代農業持續提升。農業生產能力不斷增強。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8633畝,占比達到37%;新增高效設施漁業面積2474畝,占比達到33%;糧食總產、畝產實現雙提升。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新增南通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新增家庭農場102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221人;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240億元,增幅超20%。休閑農業快速發展。《海門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通過省級評審,金伍葉、SS1538文創園、羊家樂農莊等12個農業公園、生態農莊開工建設,“星期七綜合園”入選南通農業現代化重點項目,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工業經濟平穩發展。“510轉型升級工程”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海門行動綱要”正式頒布,產業轉型不斷加快。全年實現應稅銷售643.9億元,入庫稅金33億元,同比增長14%;實現新興產業產值625億元,同比增長16.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名列工信部“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32位、全省第8位;振康機械、中遠重工獲得省級重大裝備認定。骨干企業不斷壯大。245家骨干企業實現應稅銷售405億元,入庫稅金24.5億元,招商局(重工)、中遠重工等重點企業強勢發力,全市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99家,其中,超3億元企業30家,超5億元企業15家。主導產業結構優化。海工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智能裝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保持較快發展,六大新興產業實現應稅銷售142.8億元,入庫稅金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和37.6%,機械(船舶)業經濟總量躍居主導行業之首。
服務經濟提速增長。服務業貢獻繼續加大,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82億元,占GDP比重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完成服務業應稅銷售759億元,同比增長44.9%;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20.4%,增幅分別高于工業投資和全社會投資11.7和7.5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中鐵國際物流園、美麗中國.空間建筑設計產業園、國際中小企業科技園等項目穩步推進,疊石橋家紡入駐淘寶網“中國質造”頻道和“速賣通”跨境電商平臺,南通三建“筑集采”正式運營。推進生產性、新興服務業集聚發展,臨江生物醫藥科創園獲評南通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建筑產業高端攀升。建筑產業在轉型升級中加快發展,實現新型生產方式、住宅產業現代化、綠色建筑三位一體融合并進,建筑產業化水平持續提升,獲評江蘇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龍馨家園老年公寓、中南總部基地二期等4個項目獲評省級示范項目。全年完成建安總產值1500億元。南通三建、龍信集團躋身中國建筑業競爭力百強企業。
(二)內需拉動成效明顯,對外貿易形勢良好
有效投入持續擴大。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5億元,增長12.9%。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完成工業技改投資、服務業投資195億元和222億元,分別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4.5%和39.2%,占比分別提高3.9和2.5個百分點。14個南通市級重大項目順利推進,招商局重工、龍信PC產業化、申海科技精密機械等9個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市場消費穩步拓展。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12億元,同比增長10.5%,拉動GDP增長3.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位運行,全年累計上漲1.4個百分點。余東龍水口旅游風景區項目成功簽約,蠣岈山國家海洋公園、董竹君紀念館等項目順利推進,海永獲評南通市級旅游度假區。全年接待游客294.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和24%。
外貿經濟強勢增長。依托海工裝備、現代家紡等主導產業,外貿競爭優勢持續增強。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1.5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增幅居南通五市(縣)第一。其中出口13.5億美元,進口8億美元。
(三)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內生活力有效激發
政務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持續推進,制定公布審批事項、行政權力、投資審批、專項資金管理、行政事業性收費等5張清單;實行投資項目并聯(模擬)審批,提高審批效率。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實施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行政審批局掛牌成立。便民服務中心改造升級工程順利實施,市鎮村三級開放式政務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開放平臺功能提升。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全面啟動,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額超過5500萬美元;海門港5萬噸級通用碼頭開放通過國家驗收,通海港區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中遠重工、招商局重工等企業碼頭列入省碼頭開放計劃,江海聯動、陸海統籌的全方位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創新引領動力增強。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13.24件,新增馳名商標4個,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企業研究生工作站8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45%;實現高新技術產值900億元,同比增長9.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7%。創新載體加快建設。海門國際技術創新谷揭牌,8家國際機構入駐;海門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香港浸會大學海門科技研究院投入運行。人才引育成效明顯。引進頂尖人才8名,首次引進中科院院士來海創業。新增高技能人才5663名,每萬名勞動力中擁有高技能人才668名,位列南通首位。
市場活力持續釋放。民營經濟活力增強。全年新增私營企業數1208家,新增一般納稅人579家,小規模納稅人2451戶;完成民間固定資產投資445.5億元,同比增長20.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較上年提高5.4個百分點。金融創新成效明顯。新引進浙商銀行和張家港農商行,金呢股份、路博石英、高科物流、凱盛家紡等5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海門橋石臨江股權投資基金成功設立。外經發展水平提高。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6.6億美元,新批境外項目8個,中方協議投資額達1.4億美元。
(四)城鄉融合進程加快,生態文明和諧提升
城市面貌不斷出新。精細規劃特色引領。給水、排水、電力、綜合交通專項規劃通過專家論證,樞紐北城和田園東城規劃工作穩步推進。設施建設內涵提升。富江路北延、民生路南延等44個市政項目同步推進。東洲河兩側綠化景觀開工建設,長江路、江海路花箱式隔離護欄改造完成,提升城市綠化景觀品味。江海博物館、公交回車場等27個公建項目加快實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檢測中心、氣象大樓等9個項目投入使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通過省級評審,與英國索爾福德市簽訂“智慧城市”合作協議。
鎮村建設加快推進。全面推進中心鎮“十個一工程”,污水管網、鎮村路網、街區改造、綠化亮化等基礎建設順利推進,教育、醫療、文化、商住等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中心鎮形象質效實現新提升。深入推進強村富民工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投入運行,全年完成131個交易項目,成交總金額達12137萬元。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成5個省級“三星級康居鄉村”和3個南通市級“美麗鄉村”。獲批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縣)。
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循環經濟加快發展。42項節能和工業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全部實施,13家清潔生產企業通過審核驗收。環境整治全面推進。開展涉重行業專項整治,淘汰落后電鍍生產線173條,整治燃煤鍋爐超300臺,淘汰黃標車超900輛,強化秸稈禁燒,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51.8微克/立方米。11個污水處理工程全面實施,東洲水處理有限公司三、四期工程投入試運行,新開港河、十三號橫河等城市河道環境整治完成。實施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3個南通市級“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示范鄉鎮”。完成造林面積1.3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2.8%,建成省級園林城市。
(五)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公共服務穩步增強
就業收入水平提升。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大力推進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城鎮就業1.05萬人, 新增創業205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34人。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3萬元和1.91萬元,分別增長8.5%和9.5%,城鎮失業登記率2.76%。
民生質量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更加完善。持續推進社會保險城鄉全覆蓋,養老、醫療、工傷等主要險種參保率達到98%。實施城鄉低保一體化試點,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580元和505元。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600元,其中財政補助480元,參合率達99.97%。養老體系更加健全。市養老中心全面完工,四甲等4家鎮區敬老院改造完成,全市新增養老床位1720張。公共租賃房、棚戶區改造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社會事業協調并進。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義務教育全樣本省學業水平監測,各項指標全省領先;高考本一、本二上線率達30%和76.6%,比上年分別提高2個和7個百分點;海門開放大學正式揭牌,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海門分院通過驗收。醫療保障能力提升。公立醫院改革成效明顯,“藥占比”和“次均住院費用”實現雙下降,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提高至50元,人民醫院新院項目有序推進,正余等3家衛生院投入使用。文化體育繁榮發展。廣泛開展江海文化藝術展示月、全民健身月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市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900平方米,覆蓋率超過95%。
2015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良好,為“十二五”篇章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新建項目進度不快,后續項目儲備不足。關鍵要素制約仍然突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二是結構調整任務仍然艱巨。產業發展不平衡性依然突出,新興產業規模偏小,產業升級優勢尚未完全確立,傳統產業仍存在短板,亟需加大技術、產品、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力度。三是民生保障事務繁重。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需繼續加強,城鄉一體化發展仍面臨不少瓶頸制約,居民持續增收壓力較大,環境整治任務較重。為此,我們需要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二、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2016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起步之年、開局之年,做好2016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努力實現開門紅,對順利推進“十三五”規劃至關重要。
綜合分析,2016年國內外宏觀經濟發展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繼續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呈現“低增長、再分化、多風險”特點,總體復蘇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從國內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市場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但同時也看到,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的累積效果以及多項積極因素不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經濟增長底部企穩趨勢明顯。從海門看:“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省新一輪沿海開發、(滬)蘇通經濟圈建設等疊加戰略機遇為海門率先發展提供契機,同時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陸海統籌一類開放口岸、寧啟鐵路等重大事項的推進實施,極大拓展了我市發展空間,為我市經濟保持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6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圍繞“率先建成創新之城,率先融入蘇南發展”一大目標,緊扣“創新創業、融合融入、開發開放,宜居宜游、共建共享”五大重點,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海門,為順利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上述要求,2016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地區生產總值 增長10%左右;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87億元;
3.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 2.52%以上;
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2100億元;
5.建筑業總產值 1600億元以上;
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增長12%左右;
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增長11%左右;
8.外貿進出口總額 40億美元;
9.注冊外資實際到賬 3.35億美元;
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長10%左右;
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長10%左右;
12.城鎮登記失業率 3%以內;
13.萬元GDP能耗下降 完成省下達任務;
14.主要污染物減排 完成省下達任務。
三、2016年海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安排說明
2016年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安排過程中注重把握了“一個原則、三個銜接”:即堅持積極與穩妥的原則;堅持年度計劃指標與“十三五”規劃指標相銜接、與“十三五”宏觀經濟形勢相銜接、與相關經濟職能部門指標體系相銜接。同時,綜合考慮上級政府部門的考核要求和與各縣市區的橫向比較。現對主要預期目標作如下說明:
(一)關于創新發展預期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發展的要求。全市“十三五”規劃預期今后五年年均增長10%左右,2016年必須達到10%左右的增速,才能實現“十三五”的開門紅,并為實施“十三五”規劃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率先的追求。江蘇省委、南通市委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均提出了“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要求,海門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于“十三五”期間在蘇中、蘇北率先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這既要有發展質量又要追求適度的發展速度。因此,2016年增幅安排略高于全省和南通平均水平。三是深化改革的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增幅安排為10%左右為改革攻堅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間。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億元。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工業經濟質效提升,服務經濟占比提高,為財稅收入的穩步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也是強調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導向。三是剛性支出增長較快,保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一定的增長速度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撐。
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00億元。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小微企業進規模”持續推進,規模工業的基礎更加雄厚。今年預計新增規模企業80家,實現新增產值40億元。二是新增長點投產增效。今年初步安排54個超2000萬元工業經濟新增長點,預計新增產值30億元,拉動全市總產值增幅1.5個百分點。
為確保上述目標實現,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全力推動經濟增長。以實施“中國制造2025海門行動綱要”為主線,大力推進工業強基示范工程,扶持“科技小巨人”企業、首臺套和關鍵部件企業的發展,培育壯大海工裝備、智能裝備、能源裝備、教育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海新重工、寶鋼精密鋼絲二期、振康RV產業園、東辰照明等項目建設,全力打造特色發展、生態發展、融合發展的國家新型工業產業化示范區。加快發展生活性特色服務業,集聚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做強做優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優勢產業,強力擴張現代服務業能級。大力實施“互聯網+”海門行動計劃,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加快發展藍色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全面開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提升協調發展水平。強化經濟運行的動態監測,積極落實減稅清費政策,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改善企業運營環境。
4.R&D經費占GDP比重達到2.52%。設定2.52%的目標,既與“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目標相銜接,也是建設省級創新型城市的要求。
為此,要強化創新主體建設,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區鎮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載體提檔升級。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強政產學研金合作,擴大蘇科貸覆蓋面。引進培育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持續增強人才支撐。
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左右。從當前形勢看,加大有效投入是支撐整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以增量投入優化結構又是推進產業調整、經濟轉型的關鍵措施。為此,要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投資增幅。
圍繞這一預期目標,要加快探索轉變招商引資模式,提高招商選資質量和針對性,突出產業招商、平臺招商,加強對重大項目引進的環境影響、能源資源消耗、綜合效益等方面的評估。著力抓好金由新材料等南通市級重大項目建設,強化重點項目的跟蹤督查。創新融資方式,積極運用債券、基金、BT等手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企業開展直接融資。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主要考慮當前經濟下行、企業盈利減緩,支撐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因素減弱。同時,傳統消費熱點拉動作用減弱,新興消費尚未成規模,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此,2016年安排消費增幅低于上年水平。為此,要積極落實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加快培育養老、健康、家政、信息、教育、文化等領域消費熱點,全力拓展居民多層次、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擴大居民消費。全力打造疊石橋購物游、蠣岈山航樂游、余東古鎮游、海永生態游、“羊家樂”四季田園風光游等特色旅游產品,放大“江海風情、田園風光”的旅游品牌影響力。加強市場監管,改善消費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
(二)關于綠色發展預期目標
7.萬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作為兩大約束性指標,每年目標任務均由省分解下達,年度目標為完成省下達任務。為此,要積極推廣節能新產品新技術,推進節能技術服務領域市場化、產業化。組織實施節能減排示范工程,積極打造低碳綠色發展模式。推進電鍍、橡膠企業進園區,落實環境保護、強化資源、能源、安全、環保等市場準入,完善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
(三)關于開放發展預期目標
8.進出口總額40億美元。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對外貿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二是對外經貿合作網絡拓展延伸,跨境電商穩步推進等,將給外貿增長帶來支撐。三是外貿結構調整優化。海工裝備、高端機電機械等產業中的一批外貿大戶成為外貿進出口的新主力軍。
為此,要加速推進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加快推進跨境電商工作。強化政策扶持,積極向外貿企業宣傳激勵政策,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加大國際市場開拓,組織重點外貿企業參加國內外專業展會,提升對外影響。持續優化外貿環境,全力提升進出口通關、檢驗檢疫、金融支持等多領域的政府服務水平。
(四)關于共享發展預期目標
9.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10%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主要考慮:一是符合城鄉居民收入和GDP同步增長的要求。二是“雙集中雙置換”的推進賦予農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財產性收入,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大力培育增強農民經營性收入,有力支撐農村居民收入增長。
為此,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更為完善的就業創業政策,構建更高層次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對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新就業創業形態的支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新突破。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不斷增加低收入勞動力收入,擴大中等收入對象比例。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拓展農村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各位代表,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定信心,奮發有為,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穩健發展,為實現“十三五”起好步開好局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