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国产一卡2卡3卡4卡2021免费观看,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關于海門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來源:海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發布時間:2020-02-10 字體:[ ]

一、2019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認真踐行爭當“南通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的新使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三件大事”和“四大專項行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高質量發展實現良好開局。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全面小康指數百強縣、工業百強縣、營商環境百強縣、科技創新百強縣等排名中,海門均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0億元(預計數,下同),同比增長6.5%;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02億元,其中稅收收入56.9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5億元,增長6.5%;

——外貿進出口總額195億元,下降3.4%;

——工業應稅銷售1211億元,增長15%;

——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68億美元;

——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18萬元和2.68萬元,分別增長8.2%和8.8%;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68%;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

——萬元GDP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減排、空氣質量和地表水水質達到省市目標任務。

對照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15項主要指標有10項達到或超過預期。地區生產總值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和國家統計核算制度改革影響,增速低于預期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受宏觀經濟和我市主動調結構、轉方式等因素影響,增幅低于預期目標1.5個百分點,但仍高于南通市平均水平。外貿進出口受招商局重工等訂單型外貿企業影響而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受宏觀環境和統計口徑影響增速低于預期2.5個百分點,但仍然高于南通市平均增速,位居九縣市區第一。全市工業應稅銷售雖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價格下降、環保政策以及行業發展疲軟等多重因素影響,比預期目標少54億元,但仍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

具體來說,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項目建設持續發力,實體經濟穩固向好。

重特大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認真開展“重特大項目落地落實年”活動,以項目做大增量、帶動存量,成功舉辦經貿洽談會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主題招商活動65場次,新簽約重大項目97個,總投資超930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05個,總投資392億元,其中新開工10億元以上重特大項目25個,總投資332億元;新竣工產業項目129個,新增轉化達產項目134個。招商局豪華游輪、振康機器人科創園、中航科技航空輕合金、百奧賽圖生物基因研發基地等4個省級重大產業項目均已開工。艾朗風電等24個南通市“雙百工程”重大項目均完成年度建設目標。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大力開展“雙掛鉤雙推進”“服務企業百日行”活動,工業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工業應稅銷售達1211億元,同比增長15%。瞄準“做大做強做精”目標,規模企業群體不斷擴大,全年應稅銷售超億元骨干企業142家,入庫稅金超500萬骨干企業116家;3家企業躋身省民企百強,16家企業入圍南通民企百強;容匯鋰業、生源干細胞等4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冠東模塑等3家企業獲評南通市示范智能車間。我國首艘極地探險郵輪順利交付。名列全國工業百強縣第14位、全省第7位。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完成服務業應稅銷售598億元,同比增長24.1%,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7%,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以生物醫藥為基礎的服務外包產業優勢進一步放大,我市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成效明顯地區得到省政府辦公廳通報激勵。江蘇疊石橋物流園獲評省級示范物流園區。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加快融合,凱盛家紡成功入圍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加快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品牌,全市接待游客5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7.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1%和11.2%。建筑產業穩步發展。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950億元,總量繼續列南通第1,中南、三建等6家企業入圍省建筑業“雙百強”。

(二)創新轉型步伐加快,改革開放縱深推進。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6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4件。深入實施人才專項扶持政策,新入選“雙創團隊”3個,新增“雙創人才”32名,蟬聯全省縣(市、區)第一,全市人才綜合競爭力躋身全省8強。每萬勞動力擁有高技能人才1046人。中科院長三角藥物研究院、國家級機器人領域創新成果產業化中心落戶海門。海新船務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提名,京海禽業獲中國專利優秀獎。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6家。新增省級雙創示范基地1家、創業孵化基地1家、星創天地1家、眾創空間3家。重點改革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不見面事項占比達到97.5%,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政務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工作高分通過國家中期評估和省考核驗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城發、交通、保障房三大國有公司加快市場化運行,目前三大國有公司運作良好。教育、醫療、文化等民生領域改革有序開展。開放水平打開新局面。認真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積極謀劃海門市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通海港集裝箱港區一期工程已投入運營,海門港東灶港開放口岸正式投入運行,通海港、海門港、疊石橋無水港“三港聯動”的格局初步形成。“走出去、請進來”步伐進一步加快,新批境外投資項目4個,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4.77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195億元,到賬外資3.68億美元。成功舉辦2019“一帶一路”疊石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疊石橋家紡國際博覽會。

(三)城市品質加快提升,城鄉發展更趨協調。

中心城市建設加快轉型。強化規劃統籌,北部新城控規及專項規劃基本完成,學校、醫院、鄰里中心等公共配套項目設計同步展開,“九路一橋”基礎設施工程全面開工,森林公園、保障房項目全面啟動,康佳總部地塊已土地摘牌。創新南城生態綠廊修建性詳規編制工作基本完成,文化中心、體育中心兩大民生工程已開工建設。宜居老城“雙修”深入開展,建成青溪園等20個綠化工程,新增城區綠化面積55萬平方米。全力推進城區“三河”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50%。富民新村、復興新村等9個老小區片區綜合改造基本完成。現代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海啟高速海門段已建成通車、G228海門段改擴建、345國道海門東段改擴建等重點交通工程穩步推進。崇海通道列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海太通道列入《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結合南通新機場規劃建設,北沿江高鐵增設海門北站,寧啟鐵路二期開行“綠巨人”動車組,海門從普鐵時代躍入動車時代。江海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已全面開始施工,中海路、紅海路、宏偉路等城市道路延伸改造工程基本實現通車目標。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完成農路提檔升級20公里、危橋改造12座,“江海敘·又一季”農村公路品牌獲評省優秀成果。新建高標準農田4.5萬畝,高標準農田占比超80%。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99.5%。成功舉辦鄉村振興與特色小鎮發展論壇、海門果蔬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獲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全市11個行政村入選中國農民豐收節展示名單。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海門市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

(四)三大攻堅強力推進,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嚴格落實長江大保護責任,完成入江河流排污口排查,清理岸線利用項目9個,新增長江生態防護林1598畝。扎實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上級交辦的各項環境問題均已完成整治。完成燃煤鍋爐整治9臺,工業爐窯整治25座,開展重點行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治理50家,大氣PM2.5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6%,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3.3%。關停化工企業18家,完成422家“散亂污”企業整治任務。全面落實河長制、斷面長制,市、鎮、村三級河道河長全覆蓋,省控斷面優Ⅲ類比例100%,市考以上斷面優Ⅲ類比例62.5%。土壤、聲環境質量總體良好。脫貧攻堅精準推進。持續開展“萬人幫萬戶、共走小康路”結對幫扶活動,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400萬元。統一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670元。市財政為11類特殊對象全額代繳醫保848萬元。發放各類社會救助金5100萬元,惠及困難群眾8439人次。為1.1萬低收入人口購買人身意外險和重疾補充醫療保險,有效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完成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農村危房改造265戶。發放教育扶貧資助金1166萬元,受助學生18572人次。重大風險有效防范。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制度和政策體系,嚴格預算管理、項目資金源頭管理,政府性債務規模保持在合理區間,債務率指標排名處于南通各區縣(市)前列。加大非法集資防范宣傳和打擊力度,開展非法金融活動專項治理,處置存量非法金融企業111家,全市新發集資案件同比下降42.1%,金融生態建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

(五)富民增收深入實施,民生福祉得到增強。

社會保障日益健全。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應對新時期就業創業工作新挑戰,實施更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1.0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7%,新增創業3029人。深入推進全民參保,各項基本社會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8%以上,法定參保人員基本實現全覆蓋。被征地農民全部實現“即征即保、剛性進保”,7萬余人進入基本生活保障庫。醫保制度不斷完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正式實施,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提高到770元/人。公共服務持續優化。5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扎實推進。市財政民生支出達88.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8%。高考成績再創佳績,本一上線率62.2%,比省平均上線率高出34個百分點。海門中學獲評首批省高品質示范高中。綜合醫改深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達38.7%,市人民醫院新院正式投入使用,并成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開工建設。醫養結合深入開展,新增1家護理院、2家社區護理站。完成南通新一輪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任務。社會治理創新推進。“七五”普法深入實施,第四屆法治文化節成功舉辦,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不斷優化,獲評“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深入開展“社會矛盾和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全市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1%。開展網格化服務管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社會總體安全穩定,連續15年蟬聯“全省平安縣(市)”。風險辨識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可控。

總體上看,2019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成效明顯,但在計劃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新興產業能級偏弱,缺乏一批領軍型、科技型企業的有效支撐。重特大項目及新興增長點還不多。城市品質有待提升,內暢外聯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居民收入增長難度加大,公共服務供給仍不充分。金融、社會等領域風險不容忽視。

二、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的決勝收官之年。展望2020年,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國際經貿摩擦將趨于長期化顯性化,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從國內看,全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但同時我國經濟增長回旋余地大,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從我市看,海門正面臨百年未有之新機遇,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將溢出更多政策紅利效應,隨著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通州灣新出海口等國家戰略性工程的加速實施,海門戰略疊加的政策優勢、交通突破的樞紐優勢、陸海統籌的空間優勢更加凸顯,海門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實現高質量發展。

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立足海門實際,202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如下: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億元以上;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0%;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0%;

5.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增長;

6.工業應稅銷售1460億元;

7.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億美元;

8.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經濟增長速度;

9.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7%以上;

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

11.萬元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12.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13.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比例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14.地表水省控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現對2020年主要預期目標作具體說明:

(一)關于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主要考慮,一方面今年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仍然趨緊,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為轉型升級留出必要空間,目標安排不宜太高;另一方面6.5%以上的增長,與南通目標保持一致,既是符合現階段特點的合理增速,又體現了不追求高速度、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的導向,有利于引導各方面更加注重以質量效益為中心,增強發展信心。但是,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要實現6.5%以上的預期增長目標,必須付出艱苦努力。為此,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億元以上。為引導各方面持續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綜合考慮國家減稅效應,財政收入難以保持較快增長,同時又要滿足今后建設資金需求和民生剛性支出增長,安排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億元以上。

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0%。擴大有效投入是當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舉措,安排合理的投資增長十分必要,目前我市重特大項目儲備不足,投資增長將面臨一定壓力。為此,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突出抓好產業投資,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力度,推進工業設備投資和智能改造投資,順應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趨勢,抓好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項目投資,力爭全年新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25個。著力抓好中天綠色精品鋼、招商局豪華游輪、振康機器人科創園等一批重特大項目。推動國有土地房屋征收,加快推進北沿江高鐵、崇海通道等重大項目的籌建,推動國省干線、江海路快速化改造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抓好體育中心、文化中心、東洲仁恒學校、海門中學綜合樓等一批民生項目。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有效擴大民間投資規模。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0%。展望2020年,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全市消費品市場增長,傳統零售業轉型發展較為曲折,限上企業對拉動消費增長的支撐作用逐步弱化。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性作用,安排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略高于GDP增速。為此,我們將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保證基本消費經濟、實惠、安全,培育中高端消費市場,打造旅游、文化、體育、養老、家政等特色消費載體,促進消費升級。鼓勵傳統商貿企業創新經營模式,加快傳統商貿轉型。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建設放心消費環境。

5.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增長。主要基于以下考慮:外貿形勢不容樂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趨于平穩,傳統行業出口增速放緩;同時我市外貿企業基本面相對穩定,有望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為此要進一步做好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加快推進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和運營。探索發展“互聯網+外貿”跨境電商新模式,加快跨境電商產業中心投入運營,依托國際物流園區建設,引進50家以上跨境電商企業。

6.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億美元。內外部形勢依舊嚴峻,跨國投資意愿不強,增資項目較少,3億美元的實際到賬外資與去年目標一致,保持總量目標穩定。

7.工業應稅銷售1460億元。工業經濟的穩定增長是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以“產業、產品、企業、企業家”為重點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確保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為此,要圍繞“3+3”產業,進一步壯大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規模,推動現代家紡、現代建筑、電子信息三大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依托足球小鎮,家紡小鎮等特色小鎮,生物醫藥科創園、江海商務大廈等特色集聚區建設,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承載平臺。持續做強豪華郵輪、機器人兩大地標性產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發展。發揮中天精品鋼、中航輕合金等旗艦項目的帶動作用,加快壯大我市的新材料產業規模,加快產業集群集聚發展。進一步落實“1532”工業大企業培育,推進做好小進規、龍頭培育、百強評比、建筑制造業回歸、成藥企業、總部經濟等重點工作,進一步激勵企業擴大規模,力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家。引導企業深耕細分領域,打造更多單打冠軍和行業小巨人。引導企業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力爭培育市級以上智能車間2家,省、市首臺套產品3個以上,星級上云企業20家。進一步落實“張謇式”優秀企業家培育政策,深化掛鉤聯系。成立市服務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十個一”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機制,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充分激活全市經濟發展的活力。

(二)關于轉型升級預期目標

8.R&D經費占GDP比重達到2.7%以上。主要是突出科技創新導向,通過狠抓科技創新關鍵指標,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此,要圍繞“3+3”產業,集聚科技資源,激發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海門逐步建設成為長三角較具特色的產業技術創新基地和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強化創新主體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40家,力爭培育瞪羚企業、科技型上市(掛牌)企業1-2家。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組織開展小型國內科技合作不少于20次,新增產學研合作實施項目80項。加強創新創業的載體建設,培育海門市級以上眾創空間2家,新增南通市級以上研發機構18家。積極推進國家省“雙創計劃”等高端人才的集聚。做好2020年“東洲英才”引進計劃的實施和第二批優秀鄉土人才評選,助推“東洲雁歸”“藍領振興”等人才工程的深入實施,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平。

9.萬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減排、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改善完成省下達任務。作為四大約束性指標,每年目標任務均由省分解下達,年度目標為完成省下達任務。為此,我們將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工作,強化項目源頭控制,嚴把高能耗項目準入關。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健全完善污染防治工作長效機制,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嚴格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抓好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燃煤鍋爐、餐飲油煙、機動車尾氣等綜合整治,完善全市大氣質量監測監控體系。嚴格落實“河長制”,統籌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力爭到2020年底,全市地表水省考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100%。狠抓長江大保護,優化沿江產業布局,確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審計報告反映問題整改落實到位。全面推進和落實安全生產整治工作,確保社會大局安全穩定。

(三)關于民生改善預期目標

10.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受宏觀經濟下行、實體經濟經營困難等因素影響,居民收入要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困難較大。為此,我們將深入落實富民增收五大行動計劃,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增收長效機制,釋放富民惠民效應。支持農民自主創業,發展壯大富民增收載體,保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

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考慮到2020年實體經濟仍然面臨諸多困難,相關行業的穩崗壓力有所上升,實現勞動力充分就業壓力依然不小,目標安排與去年保持一致。為此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積極舉辦各類特色招聘會,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實施重點群體職業培訓專項行動,確保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萬人;大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融資服務、政策落實等“一條龍”服務,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落實力度,力爭全年新增創業3000人,帶動就業1.5萬人,新增發放富民創業貸款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