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對新冠疫情、能源保供等不確定因素和突發狀況的沖擊,全區上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聚力“三個高質量”,實施“五大新工程”,勇當“爭當表率、爭作示范、走在前列”領跑者,緊扣高質量發展“南通保第一、全省爭進位”目標,為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厚植發展基礎。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0億元,同比增長9.5%(預計,下同);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億元,其中稅收收入65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8億元,增長15%;
——外貿進出口總額290億元,增長14.4%;
——規上工業應稅銷售971億元,增長18%;
——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6億美元;
——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4萬元和3.2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9.5%、11%;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7%;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
——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39%,主要污染物減排、空氣質量和地表水水質達到省市目標任務。
對照區十七屆人大第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14項主要指標有12項達到或超過預期。受宏觀經濟環境和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預期4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下降率距省市要求的目標任務仍有差距,但完成情況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實現消紅轉黃目標。
具體來說,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主要抓了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聚焦實業振興,經濟運行穩健向好。
重特大項目支撐有力。著力優化招商布局,大力推進項目建設,成功舉辦2021中國海門經貿投資洽談會,先后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地舉辦經貿洽談及投資環境推介活動30余場次,創新性推進生物醫藥、機器人等產業鏈招商和科創、外資、樓宇(總部)等主題招商。省市級重大產業項目數、市領導掛鉤聯系項目數均列全市第一,創歷史最好成績,全年新簽約項目116個,總投資超1700億元,其中超10億元項目60個,超100億元項目4個。中天綠色精品鋼、工信部機器人產業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勝宏多層高密度印制線路板等18個省市級重大項目序時推進,獲“南通市項目建設先進單位流動紅旗”。先進制造業加速崛起。建立區領導掛鉤聯系“十個一”工作機制,推動線上線下政企服務聯動,規上工業應稅銷售連續1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預計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35家,應稅銷售超10億元工業企業20家,其中超20億元10家,10億級工業企業連續兩年當年增量和總量均創歷史新高。通光集團獲評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南通唯一),上海建工獲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成立華為(海門)數字經濟創新中心,加快推進規上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增省級智能車間4個、上云企業13家,南通市級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試點示范企業8家。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7213畝,資源集約利用評價系統建設有序推進。現代服務業質態提升。服務業新業態亮點紛呈,主題樓宇、集聚區等載體平臺新動能加速釋放,預計全年服務業應稅銷售700億元,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2%。海新“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化平臺”項目入選省“兩業融合”服務業重點項目,實現零的突破,益諾思獲評省級生產性服務業優秀服務機構(南通唯一),凱盛家紡獲評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樓宇(總部)經濟加速發展,全年新增納稅超億元樓宇2幢。建筑產業業態升級。建筑業指標穩中加固,總產值達2100億元,新增國家優質工程獎2項、中國土木詹天佑獎3項,建成全省綠色建筑示范區。
(二)聚力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再添動能。
科創能力顯著增強。全面構建“科創委+科創辦+科創投”推進機制,首次實現首席科技官高企全覆蓋。預計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6%,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2.7%。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總數達到257家。新增省級研發機構6家、眾創空間4家,新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30項。益諾思入選省研發型企業,實現南通地區零的突破。成立現代醫藥產業學院,招商局重工入圍“2020江蘇省百強創新型企業”榜單。創新人才加快集聚。深入實施“東洲英才培養計劃”,開展“東洲智薈”項目路演,設立“5·25”海門人才日,以城市名義向人才致敬。新增省“雙創人才”17名、“雙創團隊”2個,入選數連續4年位居南通第一,成為蘇中蘇北唯一“全省人才發展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重點改革持續深化。延伸一站式服務至銀行網點,建成海門首家企業開辦“一站式銀行”服務網點,拓寬“隨時辦、就近辦、多點辦、快速辦”渠道。建成全面覆蓋的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體系和全省最佳政務大廳,“放管服”改革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勵表彰,發展改革工作獲全省先進。獲評南通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試點,填補鄉村治理領域的空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穩步推進,海潤、海晟、海鴻三大國有公司產業結構更優化,營收利潤創新高。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改革有序推進。開發開放不斷擴大?!耙粠б宦贰苯ㄔO平穩推進,完成外經營業額8.3億美元,服務外包執行額3.96億美元,預計完成進出口總額290億元,完成外資到賬3.6億美元。疊石橋家紡市場線上線下成交額1350億元,建成全國商品交易雙循環示范市場、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三)加快城市更新,城鄉發展日趨協調。
城市能級加快躍升。堅持組團式、緊湊式發展導向,全面推進“一城兩港六組團”和“一核四片區”建設。加快市政路橋建設,海興路南延等9個項目全部完工通車。海門中心、康佳華東總部等項目加快建設,府南生態綠廊、黨史主題公園對外開放,東洲公園完成改造提升,新增城區公園綠地面積66萬平方米,市民休閑娛樂的生態文化活力空間進一步拓展。完成德興苑等7個老舊小區(片區)改造,竣工交付安置房56萬平方米,超額完成省定目標。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依法推進江海路兩側、北部新城等地塊的房屋征收工作。系統推進既有多層住宅電梯加裝,2臺電梯已投入使用。重大項目加速落地。南通新機場配套工程啟動征拆工作,北沿江高鐵工可已批復、初步設計已審待批,海太過江通道工可進入報批階段、大臨開工準備工作同步啟動。如通蘇湖城際、江??炀€、機場快線納入《長三角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規劃》近期實施項目。繞城高速海門段、疏港鐵路、洋呂鐵路加快建設,通呂運河航道海門段開工建設,小廟洪上延航道、三夾沙南航道通過交工驗收并滿足5萬噸級船舶通航要求,中天一港池碼8個五萬噸級碼頭完成交工核驗,海螺新材料碼頭即將開工,海門港新區二港池4個5萬噸級通用碼頭前期研究有序推進。鄉村振興亮點頻現。新建高標準農田6.1萬畝,省政府在海召開現場會,推廣海門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區域治水經驗。建成新型合作農場75家,入選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在生產機械化、服務創新、合作社質量提升、病蟲害綠色防控、冷藏保鮮、農產品出村進城等領域獲全國試點示范。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江海敘·又一季”獲評省優秀農村公路品牌,建成全省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試點示范區,均為南通唯一,獲評省農村物流示范區。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升五年行動,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南通唯一),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86.3%。
(四)持續改善生態,美麗宜居樣板初顯。
污染防治持續加力。著力破解“化工圍江”難題,關停8家化工企業,沿江一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關停任務全部完成。全力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846個年度大氣污染防治項目全部完成,預計全年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升1.1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下降9.3%。按照“區域整治、水岸共治”的原則,著力加強河長制工作,推進水生態修復,14個市考以上斷面水質達到考核要求,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達標區。生態岸線魅力提升。高標推進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示范段打造走在南通前列,2次承辦全市景觀帶建設現場推進會,《海門區沿江空間布局規劃》基本完成,提升改造江堤29.8公里,青龍港生態綠地、東布洲長灘公園初步成型,謇公湖生態綠地一期對外開放,堤頂路基本實現全線貫通。近悅遠來成效顯著。加快“張謇歷史人文記憶軸”建設,張謇故里柳西半街、通東紅色革命老區紀念館、卞之琳藝術館對外開放,“張謇故里·詩畫海門”文旅品牌效益廣為彰顯,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人次列南通第一。文旅高水平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區文化館、江海博物館、官公河文化禮堂獲評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師山廣場入選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名單(南通唯一)。
(五)深化為民服務,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出臺加快人口集聚實施意見,全面落實穩就業保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超1.2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真金白銀推進穩崗就業,降低失業保險費超4000萬元,直接撥付穩崗返還補貼1378.9萬元,“免申直享”以工代訓補貼2810萬元,惠及企業近1.4萬家。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和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兩項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持續深入推進參保擴面,基本社會保險參保率均超98%;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分別達84%和71%,享受醫療救助待遇超19萬人次;深化長期照護保險制度,通過評定享受待遇超7400人。社會事業全面發展。5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預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82.3%,創歷史新高。中高考成績持續高位走強,“雙減”政策全面落實,海門中專獲評第四屆中國質量提名獎(全省唯一)。順利通過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現場驗收,新增省級課程基地4個、省優質幼兒園3所。中醫院新院加快建設,海門中學綜合樓、圖書館新館、大劇院、區為老服務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等一批利民項目交付使用。9家醫療衛生機構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完成區級核酸檢測基地建設,新冠疫苗累計接種193.5萬劑次,常住人口首針接種率101%。累計建成城市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家,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站村(居)全覆蓋,接受上門服務的居家老人數達5.3萬人。區域治理效能提升。創新推進智慧應用,開發海門社會治理融媒云平臺,建成全省首個區級社會治理融媒體中心。持續完善聯動指揮體系,深化“大數據+指揮中心+綜合執法隊伍”改革,執法行政機關“厚植為民情懷、提高執法水平”主題教育扎實開展。深化“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設,法律援助案例獲省司法廳批示肯定。三廠街道中興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累計建成省級民主法治村125個。深化平安海門建設,常態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深入推進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積極防范化解非法金融風險,健全社會穩定指數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機制,社會大局保持安全穩定。
總的來看,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風險挑戰,我區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百強企業實力不強、百億級龍頭企業仍舊空缺,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統籌節能降耗和經濟社會發展挑戰增多,土地、環境等要素制約壓力加大,民生領域、社會治理還存在薄弱環節。
二、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也是海門緊緊圍繞省委“六個顯著提升”目標任務和“九個方面重點工作”,勇擔南通賦予海門“打造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光榮使命的關鍵之年。展望2022年,從國內看,經濟發展主要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全省看,結構調整、資源供給、提振需求等方面承受著更大壓力,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我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省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質沒有改變,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從我區看,北沿江高鐵、海太過江通道等千載難逢的交通工程即將開建,海門將成為承上海、蘇南,啟蘇中、蘇北的“第一要津”。我們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南通實現從“上海北”變成“北上海”的美好愿景提供堅強支撐,為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海門力量。
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立足海門實際,2022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如下: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億元;
3.工業投資增速18%;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
5.外貿進出口總額300億元;
6.規上工業應稅銷售增長30%以上;
7.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3.6億美元;
8.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速度;
9.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8%左右;
1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6%;
11.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萬人;
12.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13.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14.地表水省控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現對2022年主要預期目標作具體說明:
(一)關于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主要考慮,一是體現海門爭先進位的拼搏精神,海門預期GDP增速高于南通市1個百分點,為全市做貢獻,符合我區“領跑全省高質量、挺進全國二十強”的目標要求。二是支撐可行,在中天等大項目帶動下,海門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態勢,隨著產業強鏈、工業經濟倍增、服務業繁榮、營商環境優化等一系列三年行動方案的陸續出臺和深入實施,全區高質量發展將邁上新臺階。三是引導社會預期,堅持統籌好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性關系,有力有序應對經濟增長壓力和外部風險挑戰,以高度定力持續推進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所以目標安排不宜過高。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6億元。在盡量減小受大項目建設期留抵退稅、能耗雙控政策實施、減稅降費規模擴大等綜合影響的同時,抓好重點稅源監測,更大力度開展組織稅收收入工作,全力做到應收盡收。強化綜合治稅工作力度,增強區鎮協稅護稅責任意識,提高稅收征管效能,督促區鎮挖潛稅源,加快培植更多優質的稅源經濟,增強財稅增收后勁。
3.工業投資增速18%。綜合考慮能耗雙控政策的深入實施和疫情、國內外市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制造業投資繼續保持穩健增長。為此,我們將充分釋放多重國家重大戰略疊加效應,深入實施重特大工業項目突破工程,支持優質項目投資,推行土地差別化定價。持續優化投資結構,鼓勵擴大有效投入,支持企業設備投入和軟件投入,推動企業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升級,積極引導擴大民間投資、外商投資。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對穩定經濟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我們將發揮國內市場優勢,切實利用好長三角消費大市場,挖掘消費新熱點,釋放消費潛力。針對消費供給短板,抓緊謀劃推動以網紅經濟、首店經濟、夜間經濟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業態,精準開展商業布點規劃,積極引入品牌零售企業和高端商業載體,順應消費加快升級趨勢,推動線上消費、新興消費發展,促進傳統消費擴容提質,為支撐消費增長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5.外貿進出口總額300億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3.6億美元。國外產能正加快恢復,外貿進出口穩增長壓力較大,根據省市外貿穩增長要求,安排指標增幅6%,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目標超3.6億美元。圍繞外貿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穩中提質的目標,我們將堅持雙向開放原則,著力推動我區現代建筑、高端紡織、先進裝備制造業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形成國內外影響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自貿區聯動創新發展區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積極培育發展海外倉。推動外資與我區“12+2”優勢產業鏈融合,重點引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項目,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在我區設立區域性總部和功能型機構,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
6.規上工業應稅銷售增長30%以上。堅持把工業經濟作為海門發展的關鍵支柱,以“產業、企業、企業家”三維共振為根本舉措,實現三年內工業應稅銷售和規模工業企業“雙倍增”。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合作,全面壯大“3+3”產業集群能級,重點培育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合金新材料產業集群,推進12條優勢工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繼續實施企業培育“領航、引航、護航”計劃,開展企業爭先晉級評比,新增應稅銷售超百億級企業2家,其中500億級企業力爭零的突破。注重企業創新發展,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新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6家。引導企業將技術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力爭新增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首臺(套)5個。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全年實施“智改數改”規上工業企業50家,力爭新增上云企業20家、智能車間10個。高質量開展“張謇式”優秀企業評選活動,強化運行監測,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優的營商環境。
(二)關于轉型升級預期目標
7.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8%左右。圍繞“長三角區域性重要創新支點城市”目標定位,更大力度實施“創新海門”行動。策應南通沿江科創帶建設,大力培育科創企業,招引科創項目,重點打造謇公湖科教城、東布洲科學城兩大創新集聚硬核。完善科技服務專業隊伍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繼續實施“東洲英才”計劃,舉辦高水平創新創業賽事活動,大力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海工船舶、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急需的各層次人才。
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6%。搶抓國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的機遇,不斷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發展梯隊,培育產業鏈、創新鏈“鏈主”企業。提升企業研發機構能級,打造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平臺,聚焦產業需求,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支撐優勢產業提升,承擔國家、省市科技計劃。推動與科研院所、高校產學研合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奮力打造長三角成果轉化首選地。
9.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地表水省控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完成省市目標任務。持續推進“美麗海門”建設,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強節能減排指導,強化節能執法、節能監察和審計,大力開展低端低效產能淘汰,實現“雙控”及減煤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推進綠色工廠創建,實施綠色制造項目2個以上。嚴格落實空氣質量目標責任制,推進PM2.5與臭氧污染協同治理,通過源頭替代和重點行業、工業園區、企業集群綜合治理減排,推動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推進固定源、移動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實施精細化揚塵管控,強化餐飲油煙監管治理。構建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流域控制單元精細化管理體系,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深化水污染環境治理,全面落實水環境區域生態補償。
(三)關于民生改善預期目標
10.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在促進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持續加力,以“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為主要目標,堅持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優化三次分配機制,進一步鞏固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提升高標準農田效益,提高村營收入,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11.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萬人。實施就業質量提升年活動,堅持擴大就業容量與提高就業質量相結合,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招聘會,深度推進勞務協作機制,提高人力資源引進精準度,計劃開展招聘活動100場,提供就業崗位3萬個。統籌重點人群就業,深入實施創業富民計劃,完善創業政策,擴大支持范圍。深化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能培訓,繼續實施企業首席技師工作室以師帶徒工作。積極承接長三角優質人力資源溢出,大力培育發展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推動人力資源產業在海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