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高質量發展爭先進位總目標,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的重大任務,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高效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經濟運行提質增效、科技創新提檔加速、城鄉發展提級擴能、民生保障提標擴面,“一示范四城市”建設扎實推進。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不變價)1690億元,同比增長6%(預計,下同);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0.7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2億元,增長6.5%左右;
——外貿進出口總額360億元,增長4.6%;
——規上工業應稅銷售1480億元,增長15.9%;
——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2億美元;
——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46萬元和3.6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7%;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8%;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1.2%;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萬人;
——節能減排、空氣質量和地表水水質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對照區十八屆人大第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14項主要指標有9項達到或超過預期。受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經濟運行呈波浪式恢復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預期5.28個百分點,但省市重大項目持續保持南通前列,項目儲備較去年有所增長;注冊外資實際到賬低于預期0.6億美元,但基本保持穩健態勢,總量保持南通七縣(市、區)第二;規上工業應稅銷售增速低于預期14.1個百分點,但增速保持南通七縣(市、區)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低于預期0.05個百分點,但省重點監測企業研發投入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低于預期4.8個百分點,但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群體不斷壯大,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1家,創歷年新高。
具體來說,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六個特點:
(一)經濟運行回升向好。惠企政策有效落實。深入落實各級惠企政策,配套推出“制造業倍增和服務業繁榮若干政策補充意見”“穩崗留工實施細則”等系列文件,全年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達11億元。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完成工業開票銷售1765.6億元、增長14.9%,工業用電量75.5億千瓦時、增長3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8%。服務業穩步恢復。完成服務業開票銷售917億元,規上服務業重點行業營收72.2億元、增長3.6%,新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50家。建筑業克難前行。出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意見,調整優化促進房地產市場政策措施,建筑業總產值超2000億元。“保交樓”工作有力推進,9個項目已復工8個。消費活力有序釋放。建成全國首批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領跑縣”,引進黑鯨、一緒壽喜燒、資生堂等9家品牌首店、網紅店,福朋喜來登酒店開業運營,舉辦促消費活動100余場次,滾動發放助力券400萬元,帶動消費3.14億元。師山廣場文旅“running”夜入選“江蘇文旅消費熱力榜”文旅消費熱門新場景,張謇歷史人文記憶軸重要節點項目竣工開放。
(二)發展活力持續迸發。重大項目有力推進。舉辦存儲產業創新大會等精準化招商促進活動50余場次,新簽約并注冊投資超5億元內資項目45個、超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12個。38個項目列入省市重大項目清單,年度計劃投資完成率超210%。認定科創項目149個,完成南通加壓任務。產業體系持續優化。實施制造強區、服務業繁榮發展等方案,獲評省制造業智改數轉成效明顯地區,推進企業培育三大專項行動,當升科技獲評江蘇省優秀企業,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2家,新增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5個、五星級上云企業2家,新增省級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2個。企業上市穩步推進,新增過會企業2家。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入選江蘇省創新型示范區建設名單,有效高企數達339家。澳斯康成為南通首家中國獨角獸企業,招商局重工獲南通首個省重大戰略產品創新“揭榜掛帥”類項目。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去籌轉正,沈化測試和海賽未來列統省新型研發機構,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企業技術中心4家。新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31人,新增省“雙創”人才32人、“雙創”團隊5個。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1件,通光線纜和招商局重工獲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三)改革開放深入實施。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深化“放管服”改革,企業和個體戶實現跨區一次辦理遷移登記、營業執照“長三角一網通辦”。上線“電子營業執照+電子印章”組合開戶服務,全程電子化登記率達95%。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1萬戶、增長74%。營商環境不斷提優。推出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舉措“70條”,實施“雙駐點雙掛鉤雙推進”機制,組建政策宣講團,開展服務企業百日大走訪等活動,精準對接企業訴求。跨江融合再上臺階。“一辦一處六組”高效運作,積極爭取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簽約滬蘇地區重大項目42個,其中超50億元項目2個。對外開放穩健發展。獲批全省首份印尼RCEP原產地證書,全省率先開展超大件貨物“抵港直裝”作業模式,當升科技成功獲評海關AEO認證企業。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超360億元,培育省內外貿一體化試點企業4家、江蘇省級國際知名品牌2個。
(四)城鄉品質穩步提升。綜合交通加快構建。南通新機場配套先導工程長江路北延項目建設有序開展,北沿江高鐵、海太長江隧道(公路部分)建設順利推進。疏港鐵路一期建成,洋呂鐵路先導段試運營。通常高速通州至海門段工可報告通過省級審查,如通蘇湖城際鐵路可研報告明確增設海門南站,南通繞城高速完成總工序80%,通揚線通呂運河航道整治完成總工序50%。城市面貌不斷出新。府南220KV電力管廊工程等10個城建重點工程項目快速推進。新增城區公園綠地3.83萬平方米,新增小游園1個、小微空間9個。5個老舊小區(片區)改造任務順利完成,19臺加裝電梯項目投入使用,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000個。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5380套、基本建成4448套。城區“三河”黑臭水體治理工程獲評中國“全域海綿”典范項目,圖書館項目獲評“中國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項目”示范工程。鄉村振興深入實施。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3萬畝,糧食保持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新增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1個、省示范家庭農場2家、省農業品牌精品培育企業3家。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獲評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縣、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五)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長江大保護持續深化。建成全省首個生態修復公益林,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績效全市領先,實施江海堤防提升工程25.28公里,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占比超80%。污染防治成效鞏固。大力削減污染物排放,強化揚塵管控措施,高標準推動“無廢城市”建設,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27.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2%,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重要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100%,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超額完成,獲評“江蘇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步獎”。綠色發展高效推進,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省綠色發展領軍企業3家,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330兆瓦。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有序落實,改造農村戶廁1.98萬座,整治“三棚”和破舊建筑2.7萬座,新建分散農戶生活污水處理設施8515戶,新增省特色田園鄉村2個,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達96%。高水平推進區域治水,獲評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區,縣鄉生態河道覆蓋率提升至60%,農村河道長效管護全省領先,海永小流域獲評省級生態清潔小流域。
(六)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富民增收拓展提升。全面推進穩就業、保就業工作,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形勢平穩,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約1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060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450人。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農村產權線上交易全面開展,全年累計交易項目1047個,溢價率4.4%。社會保障筑牢底線。民生保障持續提升,財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2%。持續推行全民參保計劃,新增參保1.4萬人,發放城鄉低保金超1840萬元。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通過現場評估,新增全國優秀單位、省“雙減”示范創建學校各1個,獲評省融合教育示范區。“全域15分鐘醫保服務圈”基本建成,區人民醫院創成省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單位,新增省中醫重點專科2個。緊密型醫共體深入推進,省級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實現全覆蓋。“一老一幼”建設持續推進,每千人口托位數增至3.75個。區域治理精準精細。入選全國縣域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試點地區,獲評省級安全發展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地區。“智慧國資”先進做法全省推廣,地方債務化解扎實推進。“五社聯動”創新模式獲評全省試點,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三級體系建設全面啟動。政務服務熱線群眾綜合滿意率達97%,“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市、區)”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總的來看,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全區上下緊緊圍繞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目標,精準施策、攻堅突破,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但也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依然較大,消費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市場主體預期有待進一步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有待加速,民生領域、社會治理的短板弱項有待補齊突破。
二、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當前,從國際經濟形勢看,主要經濟體復蘇勢頭仍然較弱,全球貿易持續放緩,產業鏈重構仍在進行,發展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大。從國內看,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曲折式前進的特征,國內需求持續恢復,企業效益改善,市場信心逐步修復,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從我區看,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海太長江隧道、北沿江高鐵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加速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帶來的紅利效應將持續顯現,海門正處于戰略機遇加速轉化的窗口期。我們將聚焦高質量發展持續爭先進位總目標,深化“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年”“服務業發展攻堅年”“能力作風建設提升年”活動,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當好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領跑者,錨定“一示范四城市”建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海門新實踐走深走實。
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立足海門實際,2024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如下: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8億元;
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左右;
5.外貿進出口總額370億元;
6.規上工業應稅銷售增長21.6%;
7.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2億美元;
8.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9.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85%;
1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2%;
11.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萬人;
12.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完成省市目標任務;
13.地表水省控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100%。
現對2024年主要預期目標作具體說明:
(一)關于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一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二是體現“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標追求。堅持創新驅動,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導向,以項目建設為重要支撐,以優化營商環境為保障,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入推動數實融合發展,持續激活消費潛能,有效夯實“一示范四城市”建設的經濟基礎。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8億元。強化依法依規征收,堅持服務發展、培植財源與組織收入、提高質量“兩手抓”,增強非稅征管力度,全力以赴穩住收入盤子。提前謀劃做好項目儲備,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運用政策性工具撬動社會性資本聯動投入,切實保障重大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擴大有效投資是拉動內需增長、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著力點,因此,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著力招引和建設一批與“3+2”主導產業契合度高的重大項目,確保全年簽約重大內資項目不少于60個,其中50億級6個、100億級2個;新開工5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不少于30個,竣工達產項目均不少于20個。推動振江新能源、上海電氣、米谷新能源等省市級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全力保障北沿江高鐵、海太長江隧道(公路部分)建設序時推進。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左右。充分利用“元旦”“春節”“五一”等重要消費時間節點,繼續開展各種讓利優惠促銷活動,打響“約惠海門 品質生活”促消費活動品牌,提振消費信心,恢復市場活力,推動消費市場持續繁榮。積極推動文旅產業提質擴容,大力推進張謇歷史人文記憶軸和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節點項目建設,積極打造一批符合當下潮流、具有高辨識度和市場發展潛力的文化IP,培育一批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業態。
5.外貿進出口總額370億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2億美元。持續擴大雙向開放,深化“市場采購貿易+跨境電商+海外倉+產業帶”聯動發展模式,不斷提升外貿進出口便利度,積極推動企業爭創海關AEO認證企業。加大企業培育扶持力度,全年力爭外貿進出口超20億元企業5家,積極挖掘外貿新動能、新增量,培育內外貿一體化試點企業不少于20家。以外商投資質量提升為目標,加大項目招引力度,全年簽約總投資超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不少于15個。
6.規上工業應稅銷售增長21.6%。受產品價格下降、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發展仍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因此,要深入落實制造強區方案,實施龍頭企業崛起、規上企業追趕、小微企業成長三大專項行動,力爭全年培育應稅銷售超20億元大企業(集團)20家,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超1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0家。著力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培育列入省重點推廣應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和市級以上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各3個。引導企業智改數轉,力爭全年新增市級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工廠)8個。
(二)關于轉型升級預期目標
7.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85%。科技創新是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引擎,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因此,要緊抓江蘇省創新型示范區建設契機,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鼓勵企業參與揭榜掛帥攻關項目,著力提升全域科技創新水平,全年新增省級以上科創載體5家、市級企業研發機構18家。實施“科技成果直通車”行動,全年組織各類產學研活動不少于20次,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不少于200項。積極實施省“登峰計劃”“雙創計劃”和“333”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等人才工程,深化落實“521”東洲青年英才培養,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人才保障水平。
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2%。健全創新型企業鏈式培育模式,構建“科創項目-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型領軍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的成長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術、持續創新能力強、發展后勁大且前景廣闊的科創型企業。強化科創項目招引,全年確保招引認定重點科創項目不少于150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依托高新技術企業診斷分析平臺,“一企一策”開展精準培育,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65家。
9.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地表水省控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完成省市目標任務。三大約束性指標的目標任務均由省市分解下達,年度目標即為完成省市下達任務。要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持續提升大氣環境綜合治理,緊盯工業、移動、揚塵和生活四大污染源,進一步擴大整治范圍,確保站點微環境長效治理取得新突破。強化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加快不穩定斷面支流整治,優化水質預警機制,市考以上斷面優Ⅲ類比例保持100%。穩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從嚴把好項目環境準入關口,狠抓工業企業污染減排,加大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等綠色制造企業(園區)培育力度,加速提升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利用水平。
(三)關于民生改善預期目標
10.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要大力實施“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五年倍增”“城鄉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把產業富民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定不移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全力以赴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持續拓寬城鄉居民的收入來源。完善協調配套的分配制度體系,優化收入增長機制,推動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有序開展國家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建設,積極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升農民增收能力,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機制,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11.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萬人。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基本的民生,積極爭創全省高質量就業先行區。完善人力資源精準供需對接平臺,積極拓展勞務合作基地,著力抓好農民工、退役軍人、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全年確保提供就業崗位超3萬個。進一步打造“東洲雁歸”“人才夜市”活動品牌,深入實施技能提升行動,全年開展就業技能培訓2000人,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700人。深入開展創業培訓、富民創業擔保貸款等創業富民活動,全年培育自主創業2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