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国产一卡2卡3卡4卡2021免费观看,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領導講話
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中國海門 發布時間:2010-03-26 字體:[ ]

——2010年1月12日在海門市第十五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市長   姜  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擴散蔓延、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危中抓轉機,難中攀新高,著力形成各項事業蓬勃向前的生動局面,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是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全市預計(下同)實現GDP430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4%。其中,一產增長4.1%,二產增長14.9%,三產增長14.7%。財政總收入完成53.02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2.7億元,分別增長29.2%和37.6%。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0億元,增長18.3%。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0元,分別增長11%和10%以上,繼續保持蘇中蘇北領先。年末各項存款余額443億元,同比增長33%。全年減排COD2652噸,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任務,減排總量列南通各縣市區第一。萬元GDP能耗下降5.6%。在2009年度公布的“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名列第31位,成功躋身全省十強。我市還被評為“長三角地區商業十強縣(市)”。
  二是經濟運行平穩上揚。三次產業全面增長。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中高效農業面積發展到56.9萬畝,占比達63%,列全省第一。新增設施農業3萬畝,其中200畝以上連片設施農業園區24個,官公島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入選省級設施園藝高效示范創建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銷售、利稅、利潤分別達945.9億元、935.3億元、118.9億元和73.6億元,增幅均超過15%。實現工業應稅銷售298.3億元,增幅較年初回升18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連續7個月實現正增長,較年初回升36.7個百分點。全面落實擴大內需政策,認真做好家電、農機、汽車摩托車下鄉等工作,全市服務業增加值141.7億元,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疊石橋市場成交額突破300億元,疊石橋物流中心入選全省首批十大交通物流示范中心。建筑經濟取得新突破,全年建安產值400億元,增長17.1%,新獲魯班獎1項、國優工程獎1項。中南控股集團成為我市第一家上市企業和經營規模超百億元企業,南通三建和龍信集團入選“2009年中國承包商”60強。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2.1億元,增長20.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入178.4億元,增長23.7%。實施超千萬元項目678個,其中新開工超億元項目69個,比上年增加15個。辦理具體項目建設供地手續172宗,面積7735畝,合同土地出讓金48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13億元,同比增長30%,在規模工業產值中的占比提升到33%,列南通各縣市之首。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數量居全省各縣市第二;新增南通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6家;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11萬平方米,都市科技創業園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并被列入全國首批實施“知識產權強市工程”縣市。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5.9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帳3.7億美元,繼續列南通各縣市前茅。凈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69億元,增長25%;凈增私營企業2415家、個體工商戶6980戶,引進南通市外民資56億元。 
  三是城鄉面貌切實改善。新城形象不斷彰顯。城市總體規劃調整方案被省政府批準,城市規劃面積調整擴容至50.7平方公里。南部新城區規劃、南進軸區域概念性設計等19個規劃的編制基本完成。新城區路網框架加快拓展,長江路、珠江路、浦江路南延工程和南京路、北京路輔道工程基本竣工。新行政中心、市委黨校、軍事指揮中心、消防指揮中心、土地資產儲備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等9個公建項目陸續交付使用。東洲國際學校一期、海門證大中學正式招生。新增綠化面積近100萬平方米,青西河綠化景觀帶、圩角河綠化景觀帶等工程成為新的城區風景線。多管齊下推動房地產市場繁榮發展,房地產總投資65億元,施工面積256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12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8萬平方米。新銷售商品房8938套103.5萬平方米,成交二手房3121套30.8萬平方米。房地產業稅收貢獻8億元。老城功能有效提升。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了16個老小區的改造建設。完成了東洲農貿市場改造工程。完成了海門河南側、日新河與宏偉河之間綠環水繞和市政道路建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啟動了垃圾異地焚燒工程建設,城區及周邊鄉鎮的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焚燒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廠一期4萬噸污水處理工程通過省驗收,正式開始運行。投資6.84億元實施了包臨公路、湯正公路北延等11項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完成農路項目140個,建成農村公路218公里,建設農橋98座。投資5.7億元新建、擴建六匡變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所8座。結合辦理人大議案,投資1.56億元實施了區域供水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隨著三陽鎮接通長江水廠管道,全市所有鄉鎮均告別了飲用地面水的歷史。
  四是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教育質量上臺階工程成效顯著,高考“本二”以上上線率創歷史之最。名校效應進一步放大,海門中學被列為北京大學校長實名推薦學校。成功舉辦全國新教育第九屆研討會。教育布局不斷優化,投資1.25億元改擴建校舍9.62萬平方米。區域教育現代化創建通過省驗收。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完成農村項目改廁4萬座,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達83%。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逐步健全。食品安全監管切實加強,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對9100多名持“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退休的企業職工實行一次性獎勵。世代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我市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12年保持負增長。常樂張謇文化開發扎實推進,成功舉辦第五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張謇文化旅游區成為省級現代服務業旅游重點項目。再度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稱號。“農家書屋”建設管理工作全國領先,“海門之夏”文化廣場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稱號,聯合攝制的影片《愛的延續》全國公映,并榮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深入推進送書、送戲、送電影“三送”工程,完成送書2萬多冊、送戲120多場、送電影2926場。為全市所有貧困戶免費安裝了有線廣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我市運動員在十一屆全運會上獲得一枚金牌。外事僑務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與德國施瓦岑貝克市結成首個國際友好城市。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成績顯著,我市被評為南通地區惟一的全國先進集體。
  五是人民生活更加安康。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全年提供有效就業崗位2.53萬個,新增城鎮就業人數7200人,其中新增大學生就業人數1720人,幫助3000多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實施再就業培訓6072人次、創業培訓410人次、農村勞動力培訓6332人次。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率超過90%。調整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和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全市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員13.7萬人,參保率98.8%。市財政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90元,參合率98.6%,全年共計結報3.84萬人次,結報金額9406萬元。全年新增城鄉低保對象3273人,實現動態條件下的應保盡保。城市低保、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差分別達到192元和101元。為704名新增被征地老年農民提供了生活困難補助,發放補助資金1010萬元。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新建安置房40.7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1.3萬平方米,新提供廉租住房10套,完成省下達的住房保障任務。救助機制更加健全。大力實施結對幫扶工程,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全面落實重殘人員生活救助機制,通過省殘疾人社區康復先進市驗收。先后募集慈善基金1051萬元,已投入423萬元組織開展了多項慈善救助活動。全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40件,提供法律咨詢5000多人次。穩定基礎更加堅實。“長安海門”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全面落實,新市民服務管理、平安系列創建、矛盾糾紛調解等方面的經驗被全省推廣。平安建設各項剛性指標全省領先,破案打擊、治安防范等工作成效明顯,全市刑事案件發案總數下降3.1%,可防性案件發案總數下降6.4%。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有序。信訪穩定工作成效顯著,榮獲“全省信訪工作‘三無’縣(市)”稱號。高分通過省雙擁模范城檢查驗收,獲“全國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高質量完成征兵工作,為部隊輸送優質兵員463名。妥善處理涉外勞務糾紛,全面整頓對外勞務市場。同時,監察、人事、審計、質監、檔案、糧食、物價、氣象、機關事務、政府法制、對臺、人防、地震、地方志、老齡、關心下一代和民族宗教等政府其他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發展。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組織運籌政府工作中,著重抓了四個方面:
  (一)著力提升組織程度,形成了政府有效調控與企業積極應對的良性互動。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主動呼應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對接、跟蹤好國家、省出臺的擴內需保增長政策措施,及時出臺《關于促進工業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多個政策文件,在企業融資、稅費收繳、技改創新等方面予以幫扶。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注重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幫助企業生產經營逐月逐季止跌回升上揚。二是強化服務推動。緊扣“企業發展服務年”主題,深入開展企業問題解決月、服務企業百日大會戰、部門“千人幫千企”等活動,與企業共同應對危機。制訂了《關于提升行政效能優化發展環境的十項制度》,實施行政服務再優化工程,相關審批事項服務時限在原承諾時間的基礎上再縮短20%。加強經濟運行監控,對全市150家骨干企業的入庫稅金、應稅銷售、工業用電等核心指標實行日上報、周分析。新建立的企業服務中心累計為企業化解資金、用地、勞動糾紛等問題200多個。三是強化要素調度。進一步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成功舉辦“金融超市”活動,努力幫助企業化解融資難題。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年末余額227.4億元,比年初新增69.7億元,增長44.2%,增量和增幅始終列南通各縣市之首,建成“全省第二批金融生態達標縣(市)”。大力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海門市金信擔保有限公司、海門市大島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順利開業運營,海門市證大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已獲省政府批準籌建。加大項目包裝力度,爭取到新舟電腦等省點供地項目3個、用地指標1039畝。開展工業閑置用地和違約項目專項清理工作,盤活閑置存量土地1500畝,全市有63個超千萬元新開工項目沒有新占用耕地,連續三年榮獲“江蘇省土地執法模范市”稱號,共獲得用地指標獎勵800畝,土地承包管理經驗被全省推廣。大力實施中小企業人才需求對接工程,先后31次組織200多家(次)企業赴外地招聘,協議引進430名本科以上專業人才,其中博士9人,碩士26人。
  (二)著力提升發展水平,形成了調優經濟結構與突破重大項目的發展態勢。
  一是結構調整導向更加清晰。主動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在推動工業平穩運行的同時提升產業競爭力。把開展招商引資與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注重引進創新能力強、經營業績好的企業,注重引進符合國家產業導向、符合節能環保標準的項目。全市在建超千萬元工業項目中,電子信息、醫藥化工、裝備制造、冶金四大類項目占比達60%,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工程,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1.5%。沿江6家化工企業全部簽訂整治搬遷協議,承諾在2010年底前完成搬遷工程。二是項目規模水平明顯提高。搶抓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重點圍繞世界500強企業、中央企業,組織開展第十四屆金花節、“江蘇海門沿海開發暨東灶港建設匯報會”、“對德產業推介會”等針對性強的招商活動,吸引了一批中外企業落戶,有效提升了項目建設的水平。全年在建超千萬元工業項目617個,平均單體規模4700萬元,比上年提高970萬元。特別是海新重工、海隆重機等超10億元項目的開工建設,填補了海門重特大工業項目的空白。三是園區帶動作用逐步顯現。繼續舉全市之力打造“四大增長極”,強勢推進江海開發。市經濟開發區著力推進裝備制造產業園、高端服務業特色園和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園“三園建設”,希能重工、冠東車燈等項目竣工投產,歐尚超市、卡蒙斯酒莊等項目開工建設。新通海沙西部圍墾工程全面啟動。在全省112家省級開發區綜合實力排名中,開發區位次又前移5位,成功躋身全省十強。海門工業園區的疊石橋市場三期工程推進有力,物流中心二期已竣工,客運中心、商業步行街等項目相繼封頂,廣億家紡、水星家紡等20多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家紡節。三星鎮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列蘇中地區各鄉鎮之首。濱海新區一期10平方公里開發已實現“七通一平”,二期開發的道路框架全面拉開,三期開發的圍墾工程快速啟動,5萬噸級通用碼頭建設成功試樁,美國泰森食品、中石油海工鋼繩等項目開工建設,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海門新校區、外商投資服務中心等項目加速啟動。臨江新區內聯海生物、陸江鋅材料、鑫海綠色制冷劑等項目相繼投產,維景淀粉、嘉豐股份等項目開工建設。四大園區全年實現工業應稅銷售和注冊外資實際到帳額分別占全市總量的48%和61%。
  (三)著力提升城鄉形象,形成了資源加速南進與環境不斷優化的建管格局。
  一是南進速度不斷加快。按照“城市南進推動年”要求,制訂出臺城市南進優惠政策,鼓勵建設資源加速南進。與上海鵬欣集團、中南集團分別簽訂了沿江片區和圩角河兩側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充分發揮張謇大道的主軸牽引作用,吸引了東恒盛五星級酒店等一批項目在沿線落戶。加快新行政中心為龍頭的公建項目建設,新城區的靚麗形象初步展現。二是城管水平不斷提高。不斷改善城管體制機制,著力推進數字城管、公眾城管、滿意城管、精品城管建設,城區環境衛生秩序良好,城市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通過了國家衛生城市明查暗訪。三是環境建設不斷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繼續保持全省縣級市領先。常樂鎮、樹勛鎮率先通過“全國環境優美鎮”省級考核。加大城鄉水環境保護,全市已有13個鄉鎮的生活污水得到集中治理。新增造林面積2.66萬畝,高標準建設“綠色通道”105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7%。全年環境空氣質量達到良以上的天數有342天,占全年天數的93.7%。農村社區建設力度加大,建設經驗被全國推廣,獲“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市”稱號。
  (四)著力提升效能水平,形成了堅持依法行政與強化問效問責的工作機制。
  一是民主法制建設切實推進。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全年共辦理人大議案1件,人大代表建議246件,政協委員提案158件,滿意率分別達96%和99%。對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的4次10項審議意見都作出了專題研究和落實。制訂了《海門市行政決策聽證程序規則》,在制定規范性文件和對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價格調整、城市建設、公益事業等事項的決策方面,均通過聽證會等形式吸納市民意見。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行政復議委員會,進一步強化行政執法監督,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完善市長信箱、市長接待日等民生訴求服務機制,暢通民意渠道。針對少數企業工資發放難和惡意逃債行為,建立預警機制,強化應對處置,切實維護職工權益。二是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加強。清理規范全市行政許可和非許可審批事項,行政許可事項和非許可審批事項從原有817項調整為426項,減幅47.9%。以落實市委和市人代會確定的重點目標、重點工作、重大事項為抓手,建立健全工作責任體系,跟蹤問效、嚴格問責,堅持在服務發展、服務基層上出實招。處理違法違紀公務員15人。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切實提高信息公開和政務服務水平。全面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深入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首次將市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結果通過《海門日報》等媒體向全社會公開。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遇到的困難前所未有,經受的考驗前所未有,但全市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凝心聚力,奮力拼搏,在應對挑戰中開創了新局面,在克服困難中實現了新發展。2009年8月8日,溫家寶總理親臨海門視察,對海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給予充分肯定,并對海門未來發展寄予厚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工作和生活在海門的全體市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駐海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群眾團體、離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向關心和支持海門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海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嚴峻挑戰:一是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許多新挑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支撐發展的大企業、大集團不多;二是保障民生的任務還很繁重,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三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政策性減收因素仍將持續,CPI指數上漲壓力增大,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支出大幅增加。對此,我們將采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最后一年,是應對“后危機”新考驗,打造“危機后”新優勢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于海門開啟基本現代化新征程,奠定“十二五”時期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的一年,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從外部形勢看,世界經濟復蘇的趨勢更加明顯,主要經濟體經濟出現好轉跡象,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加快。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大重組、大變革,催生一批新興產業,為我市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展創新型經濟提供了重要契機。中央宏觀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政策效應將繼續顯現,尤其是江蘇沿海開發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個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和上海世博會的舉行,我市“橋港時代”優勢不斷凸顯,機遇十分難得。從內部條件看,近幾年來我市在“三化一新”戰略的引領下,經濟實力持續增長,城市形象顯著改善,“四大增長極”的科學布局,特別是隨著跨江通道的構筑和江海開發的拓展,海門的區位優勢和載體優勢必將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只要我們牢牢把握市委明確的“大干快上、大展形象、大顯身手”工作主基調,攻堅克難,激情奮斗,就一定能開創海門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201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屆五次全體會議的總體部署,圍繞“全力決勝‘十一五’,進軍基本現代化”工作主題,緊扣“園區開發提升年”、“重大項目攻堅年”、“城市南進會戰年”三條主線,狠抓轉型升級、江海開發、城鄉統籌、改革開放、民生改善五大重點,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項目標任務,全力推進基本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根據基本現代化建設的要求,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GDP超5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6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2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50億元;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超5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帳超4億美元;城市化率達5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1.6%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萬元GDP能耗下降4%。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轉型升級,在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增長質量上謀求新突破。
  實現基本現代化首先要有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作支撐。要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編制,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作為刻不容緩的重大戰略任務,在做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調結構抓創新促轉型。
  1.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綜合運用行政、市場等手段,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重點打造以中興能源為龍頭的新能源裝備產業,以中興電工為引領的精密機械產業,以聯海生物為主體的循環經濟產業,以海新重工為支撐的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產業,以慧聚藥業為骨干的醫藥化工產業,以通光集團為基礎的電子信息及通訊設備制造產業,以森達裝飾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為依托的高端家紡產業,按照百億級規模和各行業產業鏈配套,加快形成八個超百億支柱產業。把企業培大扶強作為結構調整的當務之急,實施大企業工作會辦機制等個性化服務,推動企業做強主業、做響品牌、做大規模。繼續實施“微小企業進規模”工程,逐步形成重點企業與中小企業梯隊發展的格局。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200家以上;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100家以上,其中超10億元企業5家,超20億元企業2家;金銀銅牌工業企業力爭突破100家;全年工業應稅銷售突破400億元。同時,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全年建安總產值力爭達450億元,爭創省優工程50項,魯班獎2項。培育扶持新興產業。對接國家、省陸續出臺的相關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培育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服務外包等4個有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產品給予傾斜,使之成為新的重要增長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大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滸通河兩側物流碼頭區開發,啟動海門港10平方公里的保稅物流區籌建工作,推進疊石橋物流中心和富江路市場物流區建設。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研發、信息服務、軟件開發、家紡設計和總部經濟,爭取建成“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做優消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商貿業,著力打造以重大商貿項目為核心的市區商圈。力爭形成以韓國樂天商業為核心的市區東部商圈,以鳳凰文化廣場為核心的市中心商圈,以文峰大世界為核心的西部商圈,以歐尚超市為核心的南部商圈,全面提升城市商貿業發展層次。大力發展旅游業,搶抓被納入上海世博會“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契機,放大“中國世博第一金”和“世博家紡海門造”兩大品牌的效應。編制旅游發展規劃,加大包裝推介力度,著力打造疊石橋等休閑購物旅游區、余東古鎮等人文景觀旅游區、官公島等鄉村田園綠色旅游區、快活林等沿江風情帶和蠣岈山、海鮮城等濱海觀光帶“三區兩帶”旅游項目,加快疊石橋家紡城4A級景點、張謇文化旅游景區3A級景點和麒麟紅木等特色產品旅游村創建步伐,推進高星級酒店項目建設,打造上海世博會外圍獨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大力發展高效農業。通過政策引導、服務指導等措施,不斷提高高效農業占比,努力建成“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強市”。積極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新建百畝以上連片大棚設施農業園區30個,新增設施栽培面積2萬畝,抓好常樂官公島、沿江公路沿線、三廠和臨江片區3個萬畝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建設。全市畝效益2000元以上中高效農田占比超66%,確保全省第一。培育建設特色瓜蔬、海門山羊等一批年產值超10億元的特色產業,大力引進、開發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全年新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家。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確保新認定市級以上名牌農產品3個,其中省級名牌農產品1個。新制訂市級以上農業標準或技術規程2項,申報有機食品1個、綠色食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7個。
  2.加大轉型升級力度。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進一步完善鼓勵技術創新、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科技經費占可用財力的比例,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力實施“百企創新”工程,全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家以上,新增省高新技術產品15項以上,申請專利500件以上,實施南通市以上各類科技計劃45項以上。不斷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重點建設創新研發、中介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快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力爭全年申報獲批南通市級以上工程中心15家,重點骨干企業建有研發機構比例達60%。全面推進以科技創業園一期工程為代表的各類科技園區建設,新增孵化面積10萬平方米,再建成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打響“海門科技合作行”品牌,力爭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120項以上,實施產學研項目80項。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大力實施標準、品牌、知識產權帶動戰略,力爭建成江蘇省緊固標準件檢測中心,推進疊石橋家紡市場創建省級優質產品生產基地,啟動新質檢大樓建設,力爭把海門山羊培育成為國家級地理保護產品,爭創馳名商標1件、省名牌3個、省著名商標5件。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訂。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意識,尊重人才,服務人才。實施“人才生根”戰略,著力引進一批高層次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發揮海門(上海)人才工作服務站的作用,推動滬海人才工作深度合作,爭取更多的人才落戶海門。積極推動低碳化生產。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認真落實工程、結構、管理減排三大措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引導企業加強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達100%。爭取超額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沿江化工企業搬遷進區入園工作。
  3.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繼續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南通市各項抵御金融危機的扶持發展政策,保持政策穩定性、連續性。一是加強監控分析。綜合運用工業應稅銷售、工業用電和統計指標體系,進一步提升工業經濟預警預測和監控分析水平,及時掌握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動態,準確把握經濟走勢。二是加強預警預測。進一步提高對國家最新產業、金融及稅收等宏觀政策動態變化的敏銳度,關注宏觀環境新取向和宏觀政策新動向,超前把握機遇,超前預見風險,適時制定各項有效對策,引導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加強要素調控。積極推進政銀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優化信貸結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年末余額突破300億元。力爭新增2家金融機構。加強社會誠信建設,爭創“省金融生態示范市”。發揮市企業服務中心的作用,為全市企業在發展創新、質量升級、拓展市場等方面提供支持。四是加強消費拉動。加快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拓展消費空間,優化消費環境。穩定住房、通訊等熱點消費,擴大娛樂、健身、家政以及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等服務型消費。
  (二)狠抓江海開發,在提升功能配置和加快園區發展上謀求新突破。
  江海開發是實現持續跨越發展的新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力、基本現代化建設的新空間。以勇當全省江海開發排頭兵的目標定位,強勢推進江海開發攻堅突破,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
  1.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布局。崇海大橋力爭早日取得立項批文。全力爭取滬通鐵路盡快開工。東灶海港建設全面啟動。按照“打造上海中心港北翼重要組合港”的目標,全力推進東灶港5萬噸級通用碼頭建設。加快沿海三期圍墾填海工程,確保3月底前完成大堤吹填及堤頂道路工程,力爭6月底前完成整個圍墾工程。加快推進中心漁港建設和濱海疏港河的規劃建設。沿江海門港開發快出形象。加快推進新通海沙西部綜合整治工程和海新重工、海隆重機、上鋼船板、中遠鋼構、希能重工等專用碼頭建設,啟動新江海河挖入式萬噸級港池碼頭和現代物流園區碼頭建設。實施園區功能再造,力爭在建設開放口岸等方面取得突破。
  2.著力加快四大園區發展。樹立地區競爭就是園區競爭的理念,加強園區資源重組、能級提升,加快推進園區發展。開發區圍繞經濟實力“全市超過半、南通保第一、全省再晉位,挺進國家級開發區”的目標,推動“三區”聯動齊進。其中,海門港工貿區以打造省級“重裝備制造產業園”為突破口,爭取中國建材、中遠鋼構等項目盡早開工,海新重工、海隆重機等項目早日投產,希能重工、上鋼船板等項目快速達效;濱江新城區以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園”為突破口,盡早啟動復旦復華科技創業園、嘉興軟件園等項目建設;中心商務區加快“優二進三”步伐,重點推進韓國樂天、法國歐尚超市等高端服務業項目建設。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注冊外資實際到帳超1.3億美元,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或中央企業3個以上,新開工建設超億美元或超10億元人民幣項目4個以上,實現工業應稅銷售160億元以上。海門工業園區全面放大“世博家紡海門造”的品牌效應,構建全國家紡指數發布體系,舉辦第三屆“中國疊石橋家紡節”,全力推進疊石橋市場三期工程建設,著力打造廣億工業園、浙商工業園、名品家紡園,全面提升市場業態,完善服務功能。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注冊外資實際到帳超4000萬美元,外貿出口1.4億美元,疊石橋市場成交額達330億元。濱海新區加快泰森食品、中石油海工鋼繩等在建項目進程,密切跟蹤中船重工、中國通用等在談重大項目。加快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海門新校區、海鮮城等重大功能性項目建設。確保外商投資服務中心、省海警大隊營房區年內竣工使用。抓好濟南路、廣東路東延等二期道路和臨海公路等外圍道路建設,力爭新區二期開發實現“五通一平”。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注冊外資實際到帳超7000萬美元,新開工超千萬元項目40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0個。臨江新區按照“國際化、精品化、特色化”定位要求,堅持環保優先,深化產業招商,狠抓項目建設,加快總量擴張。加快推進青龍化工園的拆遷工作,打造以慧聚藥業為龍頭的生物醫藥港。聯海生物二期、鑫海綠色制冷劑等項目早日達產見效,嘉禾化工、爭妍化工等一批在建項目早日竣工投產,現代制藥、當升科技、瑞一醫藥等一批超億元項目早日啟動建設。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注冊外資實際到帳超5000萬美元,應稅銷售達35億元以上。
  3.著力推進開發機制創新。實施《關于進一步扶持四大園區發展的意見》,促進“四大增長極”加速發展。圍繞沿江沿海產業定位,全力以赴做好向上爭取工作,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產業項目布局我市。積極吸納國內外大財團、大客商參與園區開發,形成多元化投入、滾動式開發的良性格局。積極探索“轉移式”、“共建式”等園區開發新模式,吸引上海、蘇南等地園區跨江聯動,聯合開發。繼續按照園區、鄉鎮“信息共享、平臺共用、合作共贏”的工作要求,舉全市之力推進“四大增長極”建設。
  (三)狠抓城鄉統籌,在加速城市南進和推動協調發展上謀求新突破。
  城市化是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村現代化是基本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
  1.加快提升城市建設形象。加快新城區建設。做好南海路以南新城區、張謇大道、圩角河兩側區域和沿江片區的規劃設計。打通江海路,推進南海路西延和江海路、瑞江路、嘉陵江路、海興路、浦江路等道路南延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新城區路網框架。加快中南集團圩角河兩側2800畝成片開發項目和鵬欣集團張謇廣場項目的啟動實施。進一步放大新行政中心的龍頭效應和南進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建設資源向新城聚合。重點推進體育中心、職教中心、醫療中心、傳媒大樓、東恒盛五星級酒店等配套項目建設,啟動中南集團、南通三建、中興能源等企業總部項目,加快光華南側地塊、府北地塊等核心區域的商住開發建設,把新城區打造成集行政商務、科教文體、居住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加大商品房供地力度,推動市區55萬平方米出讓地塊的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和消費引導等措施,努力保障供給、抑止房價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市區新開工商品房面積120萬平方米。繼續實施“綠環水繞”工程,加快建設市民廣場和濱河景觀,以及南京路和長江路、珠江路、浦江路等南延段綠化景觀。充分挖掘長江與圩角河、青西河等水域資源優勢,建設沿江風情帶和沿河景觀帶。整體設計城市亮化,抓好青西河、長江路南延、珠江路南延等區段的亮化建設。實施336線繞城段、老通呂公路局部改造等10項交通工程建設,總投資17.5億元。加快老城區改造。超前謀劃、加快實施政府機關、政法機關搬遷后原有地塊的整體開發。整治北入口,重點抓好德勝高速道口至絲綢路沿線破舊建筑拆除和綠化、亮化、美化,整體搬遷看守所,實施絲綢路綜合改造等工程。再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老小區三年改造工程。實施日新河、十二號橫河綜合整治工程。
  2.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創新經營理念。積極創新城市經營理念和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城市資產管理、資源整合的水平。廣泛吸納境內外有實力的大財團、大開發商參與城市建設。調整完善拆遷安置政策,加快拆遷安置房建設,全年新建安置房25.3萬平方米。優化管理模式。著力構建三級管理的“大城管”格局和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市級數字化城管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動城市管理高效化、精細化和常態化,力爭建成“省優秀管理城市”。深入推進物業管理改革,促使物業管理在良性軌道上健康運行。
  3.扎實推動城鄉一體發展。加快城鎮建設。科學制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方案,進一步完善鎮村規劃修編工作,抓好中心鎮建設,著力擴大就業空間,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其聯結城鄉、集聚產業和吸納農村人口的作用。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積極開展土地“雙置換”改革,推進在城鎮就業和生活的農民有序轉化為市民。深入推進“三個集中”,進一步提高用地的集約水平和利用效益。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力度,啟動海門鎮、臨江新區、海永鄉3個片區“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嚴格保護耕地資源,爭創“省土地執法模范市”。增強農村活力。優化市鎮兩級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健全財政支農支出穩定增長機制。以村級集體資產融合為契機,盤活存量資產,探索集體經濟保值、增值形式。完善土地流轉交易市場,開展土地股份合作,有序推進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參合率超過30%。大力發展適應農村需求的合作性金融組織和各種微型金融服務,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大力推進農業保險工作,提高農業生產保障能力。健全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增強服務功能,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改善生活環境。以國家生態市創建為載體,開展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生態村創建活動,實施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生活污水處理、農村改廁、村級河道整治輪浚、拆壩建橋、海門港閘達標改造等惠民工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積極增加森林碳匯,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農路150公里、農橋50座。加快推進區域供水工程,開工建設通呂線區域供水海門段工程,實施湯正公路接線工程和臨江、萬年、劉浩等三個鄉鎮的支線工程。繼續推進污水處理管網建設,完成通呂公路污水收集管道工程。
  (四)狠抓改革開放,在重大項目攻堅和體制機制優化上謀求新突破。
  推進基本現代化進程,改革開放始終是“牛鼻子”。搶抓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實施“重大項目攻堅年”活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
  1.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不動搖,把外資民資作為實現區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的“雙引擎”。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強化行政推動。進一步加強利用外資在經濟工作中的龍頭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市開放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和市利用外資工作督查小組的作用,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的推進機制和考核獎懲機制,高點定位,創新舉措,力爭引進一批外資大項目。強化招商攻勢。組織開展好第十五屆中國海門金花節、“世界500強企業感知海門”等節會招商和專題性招商活動,使海門影響更大、人氣更旺,吸引力更強。強化創新提升。突出產業鏈招商,努力在裝備制造、醫藥化工、新材料、商貿流通等方面引進有資金實力、有核心技術、有先進管理經驗的戰略投資者,全年引進超千萬美元項目15個,其中超億美元項目2個、超5億美元項目1個。突出基地型招商,重點布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等跨國公司、央企總部所在地和重要外資集聚城市,重點布局香港、臺灣、日韓、歐美等我市利用外資主要來源國家和地區,全面加強與跨國公司駐華機構、央企總部和各國(地區)商會的聯系、交流與對接。突出專業化招商,充實專業招商力量,實施招商隊伍“擴軍”行動,全市新增專業招商人員和駐點招商人員分別不少于50名和30名。吸納企業高層和管理、營銷人員,以及中介機構代表擔任招商顧問。突出熱點式招商,搶抓沿海開發機遇,吸引外企、央企到我市投資港口、碼頭、物流、海工、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搶抓上海制造業大規模轉移的機遇,深度推進與上海各類開發園區的對接與合作,努力在招商引園上取得新突破;搶抓國家對設立私募基金、創投基金、投資性公司審批權限下放的有利時機,大力引進境外各類投資基金,進一步拓展我市企業的融資渠道。同時,抓住國家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機遇,鼓勵和支持本地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吸引更大更好的知名民企來海投資興業。大力發展外貿外經。強化“走出去”的引導和服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企業產品出口堅持規模擴張和結構優化并舉,提高新型紡織品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以轉型轉軌為抓手,完善外派勞務培訓、管理和糾紛防范機制,提高組織化和規范化程度,提升外經合作層次。
  2.強化重大項目推進。招商引資的全部成效,最終體現在項目投入上,特別是重大項目的突破上。進一步強化“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的意識,完善全市項目投入的組織體系、推進措施、考核辦法、獎勵政策等,特事特辦,促成一批重大項目早簽約、早開工、早竣工、早投產、早達效。強化項目報批。
加強對上溝通協調,掌握宏觀政策動態,了解重點產業發展走勢,找準重大項目審批申報的著力點,提高項目核準、審批的成功率。強化掛鉤服務。繼續實施市領導掛鉤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的“雙掛鉤雙推進”制度,建立健全黨政主要領導、項目分管領導、項目推進人“三位一體”的推進體系,及時協調建設、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力營造搶抓推進、快抓實施、狠抓落實的工作氛圍。強化瓶頸破解。充分發揮市重大項目辦公室的協調作用,整合政府各類可控資源,及時召開項目推進會辦會,切實解決項目建設過程的瓶頸制約。強化督查推進。建立項目建設月分析、季講評、半年觀摩機制,定期召開項目建設推進會。建立完善節會簽約項目、超千萬元儲備項目庫,定期跟蹤進度,按月公布情況。全年開工建設超千萬元工業項目500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00個。 
  3.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扎實推進市政府機構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配合搞好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組建海門農村商業銀行。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認真實施事業單位績效管理改革。
  (五)狠抓民生改善,在共享發展成果和促進社會和諧上謀求新突破。
  推進基本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要時刻堅持民生優先,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困難的問題。
  1.強化公共服務,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生活質量連年提高。提升教育發展水平。調整優化城鄉教育布局,加快推進東洲國際學校、證大國際學校和四大園區配套學校建設,進一步放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繼續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向薄弱學校傾斜,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和校際之間的發展差距。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全力打造“理想課堂”和“高效課堂”。全面推進校舍安全工程,確保完成60%的改造任務。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統籌城鄉就業、優先大學生就業、幫助困難群體就業、實現充分就業為目標,大力推進技能培訓基地和社區勞保平臺建設。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就業能力,力爭完成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2.6萬人次,農民創業培訓2800人次。實現新增城鎮就業7700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000人以上。繼續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鼓勵有技術、有資金、懂管理的群眾自主創業,全年凈增個體工商戶4000戶,凈增私營企業2000家。進一步發揮建筑業對促進農村就業、致富百姓的突出作用,建筑業從業人員保持16萬人以上。增強健康保障能力。深入推進城鎮居民醫療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保的人均補助標準均提高到120元,基本實現全覆蓋。深入推進“衛十一”項目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進中心”工作,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以爭創省“十一五”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市為目標,全面推進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工程,確保鄉鎮世代服務中心建設實現全覆蓋。深入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扎實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提高社會保障程度。繼續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均達95%以上。建立完善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長效機制,推進社會化管理服務達標社區建設。加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重視普通商品房和中低價位房屋的建設,多渠道解決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新建經濟適用房1.5萬平方米,新增廉租房不少于10套。加大社會援助力度。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五保、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繼續開展“聚民智、解民憂”活動,加大對低收入群體幫扶救助力度。進一步降低尊老金發放條件,提高發放標準。發揮市慈善會、慈善基金會作用,切實開展慈善救助“九大工程”活動。
  2.發展先進文化,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文明成果日益豐富。深入推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增強全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觀念。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以“文明新風鎮村行”為抓手,不斷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鞏固江蘇省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廣泛開展“知我海門、愛我海門、興我海門”主題活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敬業奉獻、明禮誠信的良好氛圍。啟動新城區文化中心等配套項目建設,鞏固完善鄉村文化陣地建設,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繼續開展“海門之夏”廣場文藝演出和鄉鎮文化品牌互動巡演活動,推進送書、送戲、送電影“三送”工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進張謇文化開發系列工程,常樂張謇文化園工程6月底前竣工,做好拍攝張謇電視連續劇的配合準備工作。繼續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舉辦第十五屆市運動會,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全面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工程,力爭實現全覆蓋。
  3.維護社會穩定,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生活環境更加祥和。繼續開展“陽光、天平、春風、惠民”四大系列行動,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教育三大重點工作,不斷提升法治建設水平,確保法治創建工作繼續走在全省前列。精心組織實施上海世博會“環滬城河”安保工程,認真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各項措施。健全完善打防管控一體化工作機制,深入推進技防入戶工程,切實加強“紅袖標”義務巡防力量建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健全大調解組織網絡和工作機制,確保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不斷完善大接訪長效機制,著力化解突出信訪問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深入推進“放心消費”創建。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生產監管、重大隱患排查治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推進海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向全市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1.把能力建設落實到破解難題、服務發展上來。把學習當作一種習慣和自覺追求,提高新形勢下組織經濟工作的水平。把握后危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進一步完善經濟運行分析預測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時掌握行業走勢和運行態勢,主動服務企業生產經營,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進一步營造政企同心、克難求進的良好氛圍。深入開展財政收入、工業經濟、項目建設、利用外資、民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服務業等經濟工作“七項競賽”活動,抓好各項經濟工作的序時進度,確保全年目標的實現。注重加快發展與改善民生的結合,把更多的財力投向公共領域,使發展成效真正體現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
  2.把作風建設落實到提升效能、高效運轉上來。開展“效能創優我先行”等活動,做到緊張每一刻、做好每一件、干好每一天。利用新審批服務中心建成啟用的契機,增加進駐單位,縮減審批程序,降低收費標準,確保行政收費負增長,打造全省最優的審批服務環境。建立績效機制,確保每項工作有目標措施、有督促檢查、有考核評估。健全獎懲機制,優化考評辦法,激勵多干事、褒獎干成事,治理不作為、懲戒亂作為。強化協作機制,加強部門聯動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大力精簡會議、文件,清理規范檢查、評比活動,集中精力謀發展、抓落實。
  3.把制度建設落實到科學民主、公開透明上來。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積極支持市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扎實做好議案、建議和提案的辦理工作。認真執行規范性文件審查、公布、備案和定期清理、評估報告等制度,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建設。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堅持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與聽證制度,不斷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執行新聞發布會制度,繼續辦好政風行風熱線等節目,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數字海門”進程。加快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4.把廉政建設落實到慎用權力、加強監管上來。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省和市委關于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努力形成靠制度管人、制權、理事的有效機制。加強對工程建設招投標、土地經營權出讓、財政支出等重點領域的監督管理,嚴肅嚴厲查處腐敗行為。推行審計問責制,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牢記“兩個務必”,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嚴格預算管理,堅持行政經費零增長,建設節約型機關。
  各位代表,加快發展,任務艱巨;開創未來,重在當前。我們堅信,任何困難都改變不了海門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任何挑戰都阻擋不了海門人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鏗鏘步伐!讓我們在中共海門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開拓奮進,迎難而上,為海門早日實現基本現代化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