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行,市各直屬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海門市“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海門市“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
根據《江蘇省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2010—2020年)》、《南通市“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按照市委加快建成人才強市的戰略部署和全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求,結合我市人才隊伍建設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期間,我市人才工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把聚才、育才、引才作為跨越發展的先導工程,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以擴大各類人才總量為基礎,以人才能力建設為抓手,以優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建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六支隊伍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人才開發層次,全力構筑長三角北翼人才強市,高質量完成了“十一五”人才發展規劃的各項任務,為“十一五”海門全面跨越、全面小康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撐。
人才總量快速增長。“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增各類人才9.89萬人,人才總量達到15.67萬人。其中各類人才占經濟活動人口的比例達到18.2%,產業人才總數14.27萬人,高層次人才4028人,高技能人才10882人,高級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在技術工人總數中的比例不斷提升。
人才層次明顯提升。“十一五”期末,全市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層次人才達到1.53萬人,占人才總量近10%,中高級職稱人才占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達到32%。全市擁有博士48人,碩士571人,有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7人入選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有30人被列為省“333”和南通市“226”培養對象。
人才政策不斷完善。制定出臺《海門市人才開發基金使用管理辦法》,市級財政從2006年起設立了1500萬元人才開發建設資金,對企業引進的碩士以上人才給予資助。2008年又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意見》及配套實施辦法,人才資助、創業扶持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開展了“科技興市功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海門市高技能人才”等評比表彰活動,最高給予60萬元重獎。
人才載體蓬勃發展。“十一五”期間,借助于一大批特色園區和特色企業的興起,全市新建成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6家,南通市級工程技術中心73家。經批準設立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級博士生科研工作站1家,南通市級留學人員創業園1個。新增院士工作站5家。載體吸引人才超過4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300多人。
“十一五”期間人才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面對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開啟基本現代化建設征程的新任務,加快建成人才強市的新要求,我市人才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人才總量不足,人才在每萬人中的占比與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依然緊缺;人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研發人才、高科技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占比偏低;人才投入不足,人才創新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人才優先發展”理念有待進一步強化,鄉鎮、行業間人才工作還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等等。
“十二五”期間是我市基本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攻堅期。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危機感,全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全面服務發展大局,切實將人才工作作為強市之基、競爭之本、轉型之要,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全面規劃海門人才發展,大力推進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的創新,加快構筑人才高地、產業高地和創新高地,不斷提升我市的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形成以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優勢。
二、總體思路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人才工作理念和體制機制,統籌整合人才工作資源,堅持以快速擴大各類人才總量為基礎,以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進培養為重點,充分開發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和“東洲英才計劃”,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產力,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基本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智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人才優先、引領發展。緊緊圍繞海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方略,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全面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優化結構、以用為本。把用活用好各類人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積極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鼓勵引導、支持各類人才向經濟社會發展一線集聚。加快人才結構調整,促進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3.高端引領、統籌開發。以“東洲英才”計劃和產業人才發展523行動計劃為重點,加快培養造就和集聚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高素質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導向作用。統籌各類人才隊伍開發建設。
4.優化環境、激發活力。推進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政策制度創新,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有利于科學發展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人才生活環境、學術環境、人文環境和政策法制環境,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
5.整合資源,整體推進。健全政府引導、用人單位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互動合作,整合資源,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人才開發的積極性,統籌推進城鄉、區域、產業、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資源開發,形成強大的整體合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15年,進一步完善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適應基本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構建更具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人才高地,使海門成為我國區域優質人才資源的集聚區,率先在蘇中蘇北建成人才強市。
1.人才總量大幅增長。到2015年,全市各類人才總量達到21萬人,年增長率為10%左右,每萬人中人才占有量達到2100人,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全市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實現“倍增”目標,高層次人才超過9000人,高技能人才總量力爭達到4萬人。省級以上選拔的各類專家和列入培養、資助人選達到100人。
2.人才結構更加合理。到2015年,全市大專以上學歷人才占人才總量力爭超過90%。一、二、三產業之間人才協調發展,產業人才達到20萬人,高、中、初級職稱人才數力爭達到10:40:50的比例結構。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數量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3.人才環境顯著優化。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健全符合各類人才個性特點、有利于人才全面發展的人才開發政策法規體系,營造創新能力最強、創業成本最低、服務效率最優、人居條件最好的人才環境。全市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例不斷遞增。
4.人才作用明顯增強。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70%,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25%,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才力爭達到10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2%。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人才貢獻率超過45%。
三、人才隊伍建設主要任務
(一)統籌推進六支人才隊伍建設
1.黨政人才隊伍建設
發展目標: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要求,以各級領導干部為重點,以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執政能力和提高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為核心,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堅定、勤政廉政、求真務實、創先爭優的高素質黨政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市黨政人才總量穩定在2000人左右,結構更加合理,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
主要舉措:遵循干部成長成才規律,適應科學發展要求,開展大規模干部教育培訓,構建理論教育、知識教育、黨性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實施“黨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著力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謀劃發展、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本領和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維護穩定的能力。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擴大選人用人民主,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競爭性選拔黨政人才的方式,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更加注重從基層一線選拔黨政人才。加強婦女干部、非中共黨員干部、非公經濟人才選拔和培養工作。健全和完善促進科學發展的干部綜合評價機制。按照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要求,加強干部監督管理。
2.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發展目標:適應沿江沿海開發戰略的需要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以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全球眼光、戰略思維、市場開拓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市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超過4.5萬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85%,國際化人才總量達到3000人,著力培養5名左右能夠引領海門企業躋身中國500強的企業家。
主要舉措: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人才、尊重企業家、鼓勵創新創業的輿論氛圍。積極落實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和優秀企業家培養工程,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完善以市場和出資人認可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年薪制、協議工資制、期權產權激勵和知識產業股權化制度。培育和引進一批科技創新創業企業家和企業發展急需的戰略規劃、資本運作、科技管理、項目管理等方面專業人才。
3.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發展目標: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基本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以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10萬人,企業研發創新人才占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25%以上,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結構基本合理。
主要舉措:綜合運用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手段,推進專業技術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引進和培養促進新興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急需人才。依托國家、省和南通市重點人才工程,深入實施海門新一輪重點人才工程,造就一批省內外有影響的中青年專家。創新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擴大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規模,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構建分層分類的繼續教育體系,著力抓好重點產業、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專科專業技術人才的繼續教育。制定更加靈活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向企業、社會組織和基層一線流動,促進專業技術人才合理分布。統籌推進專業技術職稱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改善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生活條件,積極搭建專業技術人才施展才能的平臺和載體,拓展發展空間。注重離退休專業技術人才資源開發使用。
4.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發展目標:適應創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以培養技師、高級技師為重點,以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為核心,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力爭達到4萬人。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1—2個。
主要舉措: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實施“省百萬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和市縣“技能人才振興計劃”。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培訓方式,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等培訓方式。積極開展“技能比武”、“技能練兵”活動。完善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鼓勵技術工人鉆研新技術和運用新工藝,不斷提高操作技能。
5.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發展目標: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需要,以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和實用技術推廣人才為重點,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著力建設一支適應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市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4.5萬人。其中,具有高級技術等級證書人才占5%,中級技術等級證書人才占10%,每個行政村主要特色產業有4—5名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帶頭人。
主要舉措:整合資源,充分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各類農民教育培訓項目、農技推廣體系、各類職業教育學校和各類特色農業人才基地等載體,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帶頭人牽頭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加快培養農業產業化發展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村經紀人。積極鼓勵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在創業培訓、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的支持。加大城鄉人才對口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各類人才到農村基層一線任職、掛職。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表彰、宣傳力度。
6.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發展目標:圍繞構建和諧海門的目標,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加快培養一支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市社會工作人才總量超過2500人。
主要舉措:加強社會工作的宣傳,系統宣傳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方法、作用和典型案例,提高全社會對社會工作的知曉度和認同度。建立不同學歷層次教育協調配套、專業培訓和知識普及有機結合的社會工作人才培育體系,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開發培養。建設一批社會工作培訓基地,探索建立社會工作事務所。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評價制度,組織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推進社會工作者隊伍職業化管理。制定社會工作崗位設置政策措施,推進公共服務類事業單位、城鄉社區、民辦非企業以及涉及社會工作其他企業等社會組織建設。組織實施社會工作服務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工程。
(二)加強重點領域人才隊伍建設
1.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
發展目標: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重點和新興產業急需緊缺專業人才為重點,加快船舶修造與海洋工程、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家紡服裝、精細化工、電子信息、建筑建材等重點和新興產業人才開發。到2015年,全市重點和新興產業人才總量超過16萬人,并建立一批重點產業人才基地,人才整體素質顯著提升,人才與產業發展基本相適應。
主要舉措:適應我市優勢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大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的開發力度。整合各種資源,著力打造一批重點和新興產業人才基地。以實施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重點項目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為抓手,充分發揮重點骨干企業集聚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主體地位和積極作用,加快人才集聚,形成一批創業創新人才團隊。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大人才智力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的合作交流,積極采用崗位培訓和實踐鍛煉等方式,培訓培養重點產業急需人才。研究制定加快重點產業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重點產業人才合理分布、優化配置、成長成才。
2.沿江沿海現代服務業人才
發展目標:積極策應海門經濟社會發展國際化進程,緊緊圍繞綜合物流、國際貿易、現代金融、海洋經濟、服務外包、會展旅游、創意設計、軟件開發、中介咨詢、總部經濟、知識產權、商務服務、生產性服務等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實施現代服務業人才數倍增計劃,進一步加大服務業人才開發力度。
主要舉措: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引進高層次人才,培養本土國際化人才。發揮專業市場作用,通過與現代服務業較發達地區聯合舉辦專業市場吸引高層次人才來海創辦、領辦服務型企業。充分發揮“人才特區”留學人員創業園、科技創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等平臺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進各類高層次現代服務業人才來海創新創業。
3.城鎮發展與基礎設施領域人才
發展目標:策應國家長三角發展戰略和一體化進程,適應加快我市城鎮化進程的需要,以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為核心,以建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城鎮規劃、城鎮建設和城鎮管理等專業人才開發力度。到2015年,全市城鎮發展人才達到200人,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人才超過2萬人。
主要舉措:積極組織本市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赴外參與高校校園招聘活動,吸納儲備一批相關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堅持引才引智并舉,加快引進一批國內外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領域內的優秀人才。加大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人才培訓力度,每年選派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內外知名大學學習和到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加強基礎設施領域的重大項目研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人才培養機制。
4.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人才
發展目標:適應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加大生態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環保產業和節能減排、污染防治等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到2015年,全市生態建設和環保人才達到500人,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主要舉措:制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人才開發專門計劃,有計劃地吸納儲備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以及環境管理人才的培訓力度,每年選派一批人才到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參加訂單式培訓。積極引進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節能減排、城鎮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
5.社會發展領域人才
發展目標:適應以保障民生和安全保障為重點的社會發展需要,加大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專門人才開發力度。到2015年,在教育、體育、政法、宣傳文化、醫療衛生、人口計生、社會保障、安全保障、防災減災等領域,建設一批人才基地,培養一批專門人才。
主要舉措:研究制訂社會發展重點領域人才發展規劃,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抓好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大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藝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政法人才、教育人才、體育人才、醫療衛生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加強高危安全監管、職業健康、應急管理等社會發展安全領域人才開發力度。完善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科技人才分配激勵辦法,建立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相關部門人才開發協調機制。積極鼓勵和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到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工作。
四、重點人才工程
(一)產業人才發展523行動計劃
圍繞我市基本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通過實施“名校攬才”、“企業聚才”、“海外獵才”、“智力匯聚”、“我才回流”等重大人才工程,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新興產業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繼續加大人才引進資助力度,積極鼓勵用人單位以項目合作、技術入股、人才租賃、聯合設立研發機構等多種方式引進人才和智力,實現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的互利共贏。加強人才信息庫、海內外人才聯絡網點建設,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重點科研院所、留學人員管理機構、各種協會和人才服務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招才引智特聘專員制度,聘請一些專業人士協助做好創新創業人才(智力)、創新成果的信息收集和聯絡協調工作。“十二五”期間,圍繞我市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引進5名國家專家,20個創業創新團隊、300名科技領軍人才。繼續實施好“東洲英才”計劃。
(二)高素質人才培訓計劃
深入實施“3113高素質人才培訓工程”,對培養對象實行動態管理,培養30名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和引領發展能力、具有較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突出業績的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00名中青年首席專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0名省市縣級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300名高層次緊缺專業技術人才。設立東洲英才專項資金,對培養對象創新項目進行扶持和資助,資助培養對象接受專業培訓、參加科技交流和合作,對取得科研創新成果的給予獎勵。整合科技項目、科技金融、風險投資等資源,對培養對象實施的項目進行大力支持。積極組織并支持企業、科研機構舉辦各類學術交流、高層論壇等活動,加強科研協作。堅持以重大產業攻關項目、重點研發機構和重點產業基地為依托,加快建立以科技項目為主要載體的創新創業人才實踐、培養機制。
(三)高技能人才振興行動計劃
適應我市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職業教育培訓為基礎,校企合作為紐帶,政府推動和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實施高技能人才崗位津貼制度,到2015年,在全市選拔重點培養首席技師10名,技術能手1000名,建立2-3個高級技師工作室,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四)人才儲備提速工程
建立以政府支撐為導向,用人單位吸納為主體,社會各方面廣泛關注和參與的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新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企業、社會和農村一線就業,通過政府購買、企事業挖潛,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建設、轉崗培訓與能力提升、創業與就業指導、人事代理與租賃服務、困難家庭畢業生免費就業扶持等有效手段,千方百計新增就業崗位,吸納和儲備各方面后備人才。建立人才儲備中心,加快儲備一批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人才。事業單位引進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高層次緊缺人才,可以適當放寬單位編制的限制。探索建立人力資源銀行,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種方式的融才融智服務。到2015年,全市新增就業崗位4萬個,全市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8%左右,返鄉畢業生人數與層次不斷提高。
(五)人才支持體系建設工程
以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為目標,以新型產業領域為重點,加快人才載體建設。加快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對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入駐創業園的留學人員,給予必要的創業啟動資金和項目配套資金的支持,吸引國外留學人員從事科技研發和項目投資。充分發揮“四大園區”、科技創業園、各類產業園在集聚人才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作用。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揮重點企業科研機構在吸引、培養和留住人才方面的關鍵作用。到2015年,重點建成50家左右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站、院士工作站等各類高層次人才集聚支撐平臺。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十二五”期間,吸引10家左右的大院、大所來海設立分支(專門)研究機構,促進高層次人才快速積聚。建立政府引導基金、獎勵基金,鼓勵扶持公共技術平臺、投融資平臺、人才中介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人才服務網絡,大力推進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的建設。制定人才優惠政策,努力為高層次人才(團隊)家屬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提供優質服務。大力推進人才公寓建設,力爭在2015年年底前建成人才公寓50萬平方米,切實改善各類人才居住條件。
五、人才發展保障機制
(一)創新人才投入機制
樹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觀念,把人才資本投資作為重點考核指標,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單位和社會合理分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政府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緊缺人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的引進、培養和開發,不斷優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夯實人才工作載體,加大對重點創新創業項目、重點學科和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科研項目的資助力度,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政府對人才資本投資的導向作用,大幅度提高人才資本投入占GDP和財政支出的比重,確保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發揮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通過強化用人單位的吸納人才的主體地位,鼓勵用人單位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引進和鼓勵社會組織和公眾積極參與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吸引社會風險投資機構落戶海門,發揮社會投資的補充作用。研究探索人才捐贈資金稅前列支的辦法,大力宣傳表彰捐贈款的先進個人、企業、團體和組織。
(二)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進一步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招才引智理念,采取聘用、借用、咨詢、講課、兼職、合作交流、人才租賃等形式靈活引進人才智力資源,滿足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繼續抓好人才服務工作站建設,優化布局,加強合作,拓寬各類人才的交流渠道。發揮海門籍在外人才的引導帶動作用,完善海門籍在外優秀人才信息網,建立海門招才引智海外工作站(窗口),為我市企業聯系與利用高級技術人才和最新技術打通渠道,為海門籍專家、學者報效家鄉和回鄉投資創業搭建平臺。
(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堅持三個“面向”,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立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保障機制。整合職教資源,推進職業教育集約辦學,加大實訓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積極支持江蘇數字學院和南通大學、紡織學院、南通職大、南通電大海門辦班點建設。引導各類高職、中職學校和培訓機構及時掌握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情況,根據供求信息來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實現與市場的對接。積極引進境內外高校與海門合作辦學,建立分校。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訓與人才使用之間的融通渠道。建立人才能力建設指標體系,改革人才培訓內容和方式。堅持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和使用相結合,促進人才素質與能力提升,促進人才全面發展。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評估和監督辦法,提升人才培訓實效。建立優秀人才帶薪學習制度,鼓勵各類人才根據崗位需要或市場需求實現自我提升。
(四)創新人才服務機制
堅持“創業初期做保姆、發展過程兼導師、成功路上當保安”的原則,建立政策靈活、功能齊全、運轉高效、服務便捷的服務人才創新創業體系。強化政府人才發展公共服務職能,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創新政府與社會合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運作模式,為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捷、優質的一站式服務。研究制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家屬就業、子女入學、養老和醫療保障、戶籍轉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探索建立政策信息咨詢、創業注冊、員工招聘培訓、技術支撐、成果保護與轉化等人才服務體系。
(五)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大力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協議工資制、崗位工資制、年薪制、業績工資加項目工資、基本報酬加效益提成等多種形式的績效分配機制,研究探索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激勵辦法,逐步建立待遇與貢獻相對應的分配制度,使一流的人才享受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貢獻得到一流的回報。鼓勵用人單位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實行股權、期權激勵。探索建立人才資本產權制度,在科學界定人才資本產權的基礎上,制定產權分配的相關政策。建立以政府重獎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力量獎勵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獎勵制度。進一步發揮政府獎勵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市優秀專家、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優秀企業家、技能拔尖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獎勵表彰制度。完善人才流動保障機制,鼓勵各類保險機構開發符合人才流動需要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為人才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
六、組織實施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充分發揮黨在人才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各級黨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機制。黨委及其組織部門要重點抓人才工作的發展戰略,抓政策法規體系的建立健全,抓各部門資源和力量的協調整合,抓人才工作的指導、督促和檢查,抓人才工作機構和人才工作隊伍建設,積極推動人才工作組織體系向行業、鄉鎮(街道)及企事業單位延伸。
建立務實高效的組織協調和落實機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機構,選好配強工作力量,做到編制、職責、人員、工作經費四到位。對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落實和重點工作的部署,要明確各部門相關職責,做好統籌安排。凡屬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人才工作,要通過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落實到各個部門。
強化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目標責任制,把人才工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各部門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的指標考評體系。建立人才工作部門績效管理機制、實行經常性的人才工作督促檢查制度,層層落實,加強對工作推進情況和重大事項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廣泛宣傳人才優先發展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宣傳各地各行業引進、培養、使用人才的成功經驗、典型案例,加大對作出突出貢獻人才的表彰宣傳力度,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人才發展的輿論氛圍。
加強人才工作者隊伍建設。增強人才工作部門的責任意識,求賢若渴的意識和創新服務意識,敢于沖破束縛,打破條條框框。
各鄉鎮、各園區、各部門(行業)要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和人才發展規劃,結合自身實際,突出重點,編制本地、本部門(行業)人才發展規劃,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實施,保證本規劃各項任務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