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門工業園區管委會,各區、鎮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各垂直管理部門(單位):
《海門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已經十六屆市政府第30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海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1月16日
海門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海門率先建成創新之城、率先融入蘇南發展、爭當南通發展“領頭雁”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對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作用。根據《南通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綱要》和《海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站在新起點把握科技創新新形勢
(一)發展基礎
海門東攬黃海,南依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素有“金三角上小浦東”之稱,是全國第一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全國首批科技進步示范市,全國首批實施知識產權強市工程試點市,蘇中地區首家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十二五”以來,海門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以“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城市”為中心任務,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顯,在南通創新版圖中的位勢進一步提升,為“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十二五”期間,實現連續七年獲評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的突出成績,建成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獲批省創業型城市和創新型試點城市。經濟總量穩步攀升。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915億元,為“十一五”末的1.8倍。綜合實力列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22位,比“十一五”期末前移9位,繼續名列蘇中蘇北第一。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長。財政科技投入從1.28億元增至2.57億元,實現五年翻一番;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50%,比“十一五”末提高0.6個百分點。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十二五”期末PCT專利申請量達101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41件。
2.產業技術水平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間,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裝備制造產業園、建筑新材料產業園、復旦復華高新區等特色園區加快培育壯大,中國能源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以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海工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及節能環保產業為重點的“兩新”產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三次產業比由“十一五”期末的7.4:60.4:32.2優化為5.7:51.5:42.8。高新技術產業優勢明顯。2015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92.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47.1%,較“十一五”期末提高9.2個百分點。重大項目實施增勢強勁。中國能源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以招商局重工、海寶工業園等百億級項目為代表,“十二五”期間共實施億元以上項目260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60億元,分別是“十一五”的2.9倍和2.1倍。
3.創新型企業群體不斷壯大
“十二五”期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科技型企業加速成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二五”期間,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由24家躍升至92家。研發機構建設扎實推進。全市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20家增加到38家,新建省級研究生工作站21家、省級院士工作站4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自主創新成果顯著增加。“十二五”以來。累計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500項,獲上級資金扶持8000余萬元。
4.高端創新資源加速匯聚
“十二五”期間,圍繞產業鏈積極部署創新鏈,加速匯集各類創新資源。產學研合作深入推進。組織開展“走遍985,巡防211”活動,引導相關園區、企業與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東華大學等30多所高校院所密集對接,“十二五”期間共達成校企和校地合作協議400項。高端創新載體建設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海門國際技術創新谷揭牌,首批8家境內外研發機構入駐,臨江生物醫藥科創園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海門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香港浸會大學海門科技研究院、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海門分院投入運行。高層次人才加速匯集。實施“東洲英才”引進計劃、“創業海門523”人才計劃,累計引進培育國家、省級各類人才計劃專家超過120名,各類人才總數達到21.5萬人。
5.創新服務環境持續優化
“十二五”期間,深入落實《關于推進科技創新工程的若干政策》、《關于組織實施“企業聚才”工程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意見》等科技、人才、產業政策,不斷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集聚高端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支持。懂科技、會招商,懂人才、會服務的隊伍逐步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寬容失敗的氛圍不斷提升,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熱土。
(二)面臨形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美國再工業化、德國工業4.0及歐洲工業復興戰略方興未艾,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強化創新戰略部署,全球創新競爭進一步加劇。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省委省政府應勢提出以“三步走”的時序,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十三五”時期,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既面臨著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全市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率先建成并向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發展,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提供強力支撐。率先融入蘇南發展,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步伐。打造長三角影響力大的創新成果轉化集聚區、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提供強大保障。同時,全市實現經濟綜合實力的全面跨越、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城市格局的全面轉變、民生事業的有力改善,必將為科技創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堅實基礎。
但必須清醒認識到,全市創新驅動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與蘇南地區和先進縣市(區)相比,科技創新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創新動力有待增強,突出表現在創新投入強度不高和結構不盡合理。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突出表現在企業創新產出質量不高和產業發展層級偏低。創新資源有待優化,突出體現在高層次創新人才不足和創新創業載體平臺低端、分散。創新體制機制有待突破,突出表現在創新體系不夠健全和創新環境有待優化。
二、立足新目標謀劃科技創新新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江蘇工作的最新指示為根本遵循,堅持“創新、開放、協同、綠色、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等國家戰略在南通交匯疊加的戰略機遇,積極參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戰略,以促進產業中高端邁進和經濟轉型升級為主線,兩聚一高,以緊密對接上海作為集聚創新資源的重要途徑,以深化改革謀動力、科技創業謀活力、開放創新謀效率,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著力構筑高效區域創新體系、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為爭當“新南通”建設領頭雁提供科技支撐,譜寫好“強富美高”新海門建設的科技篇章。
(二)發展理念
堅持市場主導,突出服務創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增強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內生動力。打破束縛創新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市場集聚創新要素、配置創新資源的新機制,促進創新要素按經濟發展規律自由流動,不斷拓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廣度和深度,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堅持創新驅動,突出高端引領。將技術創新的落腳點放到產業發展上。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戰略需求,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打造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高效科技服務體系、培育高能創新型企業集群,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引領發展、優勢主導產業提質增效、制造業中高端邁進、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現代農業提速發展。
堅持主動對接,突出開放合作。把握開放創新新機遇,突破科技創新壁壘,以更廣闊視野謀劃和推動全市自主創新,積極承接上海創新資源轉移與創新成果轉化,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構建開放創新機制,拓寬國際國內創新資源利用渠道,提升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創造積極主動的國際合作新局面。
堅持綠色發展,突出生態優先。妥善處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環境的關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產業綠色發展、低碳生活、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構建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和諧生態。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主要創新指標在全省位次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明顯增強,產業技術水平在全省“領跑、并跑、跟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創新生態顯著改善,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質效提升中的作用大幅提升,長三角影響力大的創新成果轉化集聚區、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基本建成,現代產業高效融合、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高效體現的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初具雛形。具體體現為“四個邁上新臺階”。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科技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科技產出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8%,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5件以上。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邁上新臺階。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型企業集群初具規模。到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
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邁上新臺階。科技對產業發展引領支撐作用不斷提升。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5%。
創新創業生態構建邁上新臺階。到2020年,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與載體達10個,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業園區2家。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機制更加健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全社會基本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激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價值導向和社會氛圍。
三、
按照新要求部署科技創新新任務
(一)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建設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
統籌協調區域創新工作,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引領,創新型園區為支撐,創新型區鎮為廣泛基礎,特色創新服務平臺為節點,推動創新要素合理流動、高效組合,加快形成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1.著力建設省級高新區
以臨江新區、海門高新區為發展重點,加快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步伐,立足自主創新核心區、轉變發展先行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導區和科學發展示范區的高新區發展定位,不斷完善技術研發、產學研合作、科技服務等功能平臺體系,重點打造集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創新核心區。突出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的要求,遴選優勢大、潛力足、空間廣的產業重點發展,打造“一區一戰略”產業。
2.著力推進區鎮創新發展
重點圍繞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和海工裝備等特色優勢產業,全面推進創新型區鎮建設,到2020年建成省級創新型區鎮3個。引導區鎮依托各自優勢和稟賦基礎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區鎮在科技與經典產業、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按照“一區一策、一鎮一略”的思路,堅持“一區一特色、一園一專業”的發展方向,圍繞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突出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特色鮮明的要求,推進海門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海門高端輸變電裝備科技產業園、海門海工裝備科技產業園等各類科技園區創新發展、提質增效。
3.著力打造創新創業平臺
圍繞專業化、特色化、市場化、規模化方向,實施創業海門行動計劃,推進各類科創平臺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或管理運營創業園、創業街、創業社區、創客空間等創客孵化型、專業服務型、投資促進型、培訓輔導型、媒體延伸型等新型眾創載體。支持把存量的舊廠房等資源打造成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空間,構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新鏈條,全力打造全省有影響力的“創新集聚區”和“創客棲息地”。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綜合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加快打造涵蓋科技項目庫、科技企業庫、企業需求庫、科技成果庫等內容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進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文化創意、技術轉移、科技咨詢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立集科技咨詢機構、投資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產權交易市場等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服務集聚區。推動大型儀器、科技文獻、科技數據等共建共享,為創新發展提供科學化、標準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務。
(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促發展,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完善創新型企業培育機制,建立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等不同階段的政策扶持體系,促進形成較大規模數量的具有核心技術和綜合競爭力的高水平創新型企業集群,大力推進研發機構建設,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完善技術研發支撐體系,推進落實各類科技創新政策
1.打造創新型企業集群
大力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建立和完善創新型企業培育體系和工作機制,集成科技資源,按類別分階段提供差別化支持,通過“靶向”精準政策扶持引導,形成合理的梯級晉升機制,調動企業創新爭優的積極性,推動具有持續創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不斷涌現,打造以高新技術企業為核心的創新型企業集群。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做大作強,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鼓勵企業建設國家級高水平研發機構,積極介入國際研發分工,跨國并購研發機構、高技術企業或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實現引領行業發展。支持成長期企業提質升級,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研發項目、研發中心、研發人才(團隊)、創新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實現跨越發展,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支持初創期企業加快成長,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鼓勵初創期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專業化服務機構和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一批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
2.縱深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機制為保障的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實現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優勢疊加”,產業鏈、資金鏈、技術創新鏈“多重融合”,打造合作共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進一步強化與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的合作力度,推進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產學研合作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形成以產業為導向的跨區域、跨行業的協同創新網絡。精心組織“985高校巡訪”和“海門科技人才節”等重大活動,同時收集并經常發布供需信息,構造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深化“百博進百企”和“科技創新券”試點,探索“互聯網+產學研”的新途徑、新模式,引導更多創新資源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形成組織健全、結構互補、功能協調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3.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支持新興產業、優勢產業領域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具有較強創新實力的企業集團與高校院所聯合建設企業研究院。集聚各級各類資金,積極引導加大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力度,鼓勵市級以上研發機構進一步加大高層次研發人才、研發團隊等創新資源的招引力度,鼓勵企業開展研發管理體系貫標、知識產權貫標,努力實現企業研發機構自身建設水平和支撐企業創新發展能力“雙提升”。培育扶持新生研發機構,引進吸納國內外有實力的科研機構落戶或建立分支機構,推動和支持招商引資企業在當地建設研發機構。力爭到2020年,規模以上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大幅提升,骨干企業在相關技術標準領域的“話語權”有明顯提高。
(三)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推動產業中高端邁進
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究部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全面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支撐產業中高端邁進。
1.加快推進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
加快推進海門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面向海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中小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切實加強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機構的全方位、深層次對接合作,爭取來海共建科創平臺。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要以科技種子孵化為目標,建成面向全市開放公共科技服務的“育苗工廠”,切實擔負起與共性技術相關的研發和服務、組織和協調、戰略研究和規劃、政府決策咨詢、技術轉移和擴散等功能,踢好從技術到產品的“臨門一腳”,全力打造產業技術升級的“推進器”,吸引各類創新資源的“強磁場”、重大創新成果的“策源地”。
2.運用新技術提升產業發展質效
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無縫銜接,以技術創新孵化和培育新興產業。鼓勵和支持在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業、服務外包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能級提升。加強電子信息、現代家紡、輕工建材等優勢傳統產業領域技術研發和升級,大力運用新技術和新模式,著力發展四新經濟,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整體效益。落實“中國制造2025”海門實施綱要,突破智能制造核心關鍵技術,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打造工業4.0海門版本。
3.運用“互聯網+”助推技術創新
大力推動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各行各業相結合,運用“互聯網+”創新要素整合與共享,促進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切實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不斷創造商業新模式、催生產業新形態。推進互聯網向科技創新各領域滲透,發展網絡協同研發、創新眾包服務等創新型科技研發模式。
(四)構筑創新型人才高地,夯實創新發展根基
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的第一資源,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與國際接軌的創新創業優越生態,營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創業環境及創新氛圍,著力激發創新主體、創業人才的動力、活力和能力,形成梯度協調、活力迸發的金字塔式科技人才結構,努力開創群賢畢至、人才輩出、以才興業的生動局面。
1.打造創新型人才梯隊
加強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養。在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領域引進集聚一批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引進和培養。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競爭力為核心,以戰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加強重點領域緊缺專業性人才引進和培養。以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在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創業投資、金融、法律、財務、工業設計、知識產權、管理咨詢、專業培訓、獵頭等領域聚集、培育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和服務團隊。加強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培育。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隊伍。到2020年,力爭引進國家“”等國內外頂尖人才50人,重點培育300名科技企業家,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000人。
2.創新人才工作機制
拓展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進渠道,大力實施“東洲英才”引進計劃、“創業海門523”人才計劃,積極參與實施國家“”、省“雙創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發揮好“科技鎮長團”重要作用。推進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園和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載體平臺建設,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海創新創業。積極推進人才與資本的深度融合和精準對接,鼓勵企業采取技術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與專家學者、創業團隊開展科技合作。逐步向中介組織轉移人才項目評審權,探索人力資源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貢獻得到一流回報。
3.營造良好用才環境
健全人才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以能力、業績為主,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科技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切實優化人才服務體系。根據人才發展的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積極推行響應式服務、全過程服務、人性化服務,促進人才、產業、資本、信息等要素充分互動,幫助人才盡快實現價值,增強人才在海門的歸屬感、成就感。積極整合市場化資源,進一步完善包含金融、法律、知識產權咨詢、學術服務等在內的優質服務體系,切實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完善人才榮譽制度,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不斷濃厚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社會氛圍,努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創業創新環境。
(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更高起點向縱深發展,著力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科技與金融結合機制上有所突破,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1.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以打造長三角影響力大的創新成果轉化集聚區為契機,創新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與管理方式,探索高層次人才科技成果、股權轉讓獎勵辦法。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研發人員創新積極性,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導向。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考核評價導向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對高校、院所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推動技術類無形資產交易,培育壯大技術類無形資產基礎交易平臺,建設發展規范活躍的技術交易市場,完善區域性資本市場價值服務鏈。改革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式,政府采用“后補助”和間接投入等方式給予支持,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資金分配、成果評價的機制。到2020年,全市引進高層次科研院所10家,促成3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500項。
2.健全知識產權運用和轉化機制
全面推進產業導航創新發展行動。完善知識產權導航產業創新發展工作體系,建立產業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評議機制,研究制定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規劃,實施企業專利“消零”,培育“專利強企”試點示范企業,積極培育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專利密集型、商標密集型、版權密集型產業。重點支持新興產業領域獲取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擁有發明專利、PCT專利、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等核心知識產權的比重。以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為重點,推動成立特色優勢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創新和跨越。推動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吸引國內外應用前景廣、市場價值大的知識產權成果來海門轉化實施,加大重大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扶持力度,促進知識產權產業化。到2020年,形成“點(企業)、線(區域)、面(示范城市)”結合,遞進支撐,上下聯動,區域共建,協同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的新格局,全市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10個,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0家,PCT專利申請總量達到500件。
3.完善科技與金融結合機制
建立科技與金融有效對接機制,形成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擴大“蘇科貸”、“科貸通”、“海創券”覆蓋范圍。發揮產業引導基金的優勢,積極引進品牌創業投資機構和公司。創新融資方式,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等融資路徑,加大引入社會資本的力度,提升創業內生動力和資本運作實力。探索建設科技創新創業投融資服務平臺,加大對科技創業企業的信貸支持。加快發展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保險支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組織,發展以“首投”為重點的創業投資、以“首貸”為重點的科技信貸、以“首保”為重點的科技保險,促進投、貸、保深度融合。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和產品,鼓勵發展股權眾籌、普惠金融、小微銀行等創業金融服務方式,發展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服務業。設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基金,重點支持企業轉化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實施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鼓勵科技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到2020年,服務企業超百家,科技貸款規模超十億。
(六)加強民生領域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惠民富民
把科技惠及民生放在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加快社會發展領域先進技術的集成應用,推進智慧民生重點工程,顯著提升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生態和人居環境及生活品質,讓百姓更多享受科技創新帶來的成果。
1.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按照安全高效綠色發展新要求,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產業拓展、結構調優、產品增值、品牌升級。圍繞產業鏈延伸、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設施裝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素質、農業科技支撐、為農服務能力等六大重點,扎實推進農業、水利、海洋漁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大力發展種源產業、糧食產業、特糧特經產業、蔬菜園藝產業、海門山羊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特色產業,切實抓好高標準農田、畜禽健康養殖、“菜籃子”工程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推動南極磷蝦等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切實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力度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打造一支農村電商隊伍,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全力打造一批具有生態、綠色、休閑和美麗新農村建設理念的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運用互聯網手段改造提升農業,建設沿江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區、海門港海產品國際交易區等電商產業功能區域,打造海門山羊肉、萬年香沙芋艿、海門香芋、大紅袍赤豆、大青皮蠶豆、海蜜甜瓜、海門獼猴桃、長江紫蟹、海門元麥、海永花卉等農產品電商領軍品牌。
2.加強民生科技應用
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積極推進科技惠民,在教育、城鄉規劃建設、城市交通、醫療衛生和人口健康、節能減排與生態環境、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應急管理、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等領域,加快科技成果的綜合集成、示范應用和推廣普及。大力發展“互聯網+”民生,加快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支持發展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養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積極發展區域化線上線下結合,為百姓提供便捷實惠的服務。圍繞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等重點,探索建設一批創新型社區,積極推動互聯網+、節能減排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在社區管理中應用,構建低碳、智能、知識型社區,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和社區管理水平。
3.加快特色小鎮建設
以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圍繞“宜業、宜居、宜游”并重的發展思路,依托現有特色產業集聚,優化提升各類載體,將特色小鎮打造成為產、鎮、人三者有機融合的眾創社區。讓創業生態與自然生態、文化生態和諧互動,讓小鎮和產業、人才共生交融。到2020年底,打造以健康產業鏈、養老產業鏈和文創創業鏈為支柱的智慧產業集群,帶動高端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智慧化營銷旅游產業共同發展的智慧產業集群。
4.支撐生態海門建設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美麗鄉村綜合示范工程。強化生態科技,在污水深度處理、大氣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復、固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藥化肥污染防治、環保新材料研發、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上開展應用示范工程。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綠色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壯大綠色企業、強化綠色監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廣以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為主要內容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從源頭減少能源資源消耗與廢物產生,大幅提升經濟綠色化程度。
四、依據新方向布局產業發展新重點
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需求牽引、重點跨越”的原則,立足海門科技與產業發展基礎,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鞏固壯大電子信息、現代家紡、輕工建材三大優勢產業,加快提升服務業高端化、建筑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全力打造升級版經濟格局。
(一)壯大新興產業
1.先進裝備制造
堅持集群化發展思路,以總裝及核心零部件為重點,全面提升品牌競爭優勢,培育壯大優勢企業,打造完整產業鏈條。支持南通振康機電、金坤機械等重點企業研發生產RV減速機、工業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產業,打造機器人產業園。支持海門高新區圍繞3D打印上下游產業打造3D打印產業園。支持冠東模塑、康奈可(海門)車用空調、龍洲汽配、海林橡塑、億雙精密儀器等重點企業研發生產車燈天窗、壓縮機、發動機零部件、車燈密封件等產品;支持金輪科創以紡織器材、特種鋼絲及其制品為重點,全力打造全球梳理行業領先的研發、生產基地;支持森達裝飾研發生產高檔不銹鋼抗指紋鏡面板、蝕刻板等裝飾板;支持海真真空、威士真空等重點企業生產往復式、水環式、旋片式等系列真空泵;鼓勵正大電子、威爾精密、德新標準件等企業做大企業規模,生產高檔標準件產品。
2.生物醫藥
以“高端化、規模化、集群化”為方向,依托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江新區、海門高新區、三廠工業園區,積極承接上海和蘇南等地的產業轉移和創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新產品,推動生物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重點支持現代制藥、巴塞利亞藥業、慧聚藥業、晨牌藥業、萬高藥業等企業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原料、成藥、制劑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著力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加快海洋藥物與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與開發,推動海洋藥物及保健品在治療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和抗艾滋病、衰老等方面的產業化進程。支持服務外包企業由服務外包向直接生產制造拓展。
3.新材料
以高性能、廣覆蓋為重點,以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江新區、三廠工業園區為重要載體,通過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推動新材料產業向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復合化及環境化的方向發展,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強顛覆性技術的前瞻布局和技術儲備,重點研發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支持中興特鋼、恒秀鋁熱發展高性能特種鋼材、增材制造(3D打印)、新型合金材料;支持寶鋼精密鋼絲發展高品特種鋼絲;支持回力集團、森達裝飾發展合成材料、膜材料等新型材料;支持南通三建的低能耗綠色建筑墻體材料;支持當升科技、容匯通用鋰業發展鋰電池等新材料。
(二)鞏固優勢產業
1.電子信息
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延伸產業鏈條。支持通光集團、斯特雷特光纖等企業重點發展特種光纖光纜、超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及配套材料和光電器件等光通信產品。加快下一代互聯網設備、高端網絡服務器和安全產品、智能家居、智慧家電、車載終端、全閃存陣列、文物保護裝備等開發和應用。重點發展大面積寬帶隙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大功率LED芯片及其封裝模塊,大尺寸晶體等集成電路的全套關鍵材料。積極引進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能終端、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企業。
2.現代家紡
以高技術化、高端化、多元化、生態化為發展方向,加強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紡織絲綢技術研究所、江蘇省功能性紡織新材料多元復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等的交流與合作,大力推進之和時尚產業園建設。支持華潤大生、通海染整、維柏思特襯布等企業重點提升發展純棉超柔軟、舒適性織物等各類高檔面料生產、印染加工水平。支持凱盛家紡、美羅家紡、明超家紡等企業開發生產具有鮮明個性和豐富文化底蘊的高品質配套化家紡面料及產品,打造新文化思維、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集合于一體的拳頭產品。加快實現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打造國內外一流的家紡電子商務平臺和行業權威的數據采集、信息發布、品牌展示、創意研發中心。以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改革為契機,全力打造集聚全國、面向世界的家紡制造貿易基地和家居用品采購中心,加快建設全球性商貿城。
3.輕工建材
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支持江蘇鐵錨電動工具等企業發展電子調速和控速電動工具,開發大功率、低噪音、高效率、節能型產品。支持金呢集團進行高檔造紙聚酯成形網和干網的技術研究和生產。鼓勵發展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產業,挖掘和提升麒麟紅木雕刻等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水產品深加工,開發速凍、即食、調味等功能性水產品及凈品,擴大貝類、藻類的加工能力及品種。支持泰森食品、常海食品、冠東食品、海創農產品、中寶食品等食品添加劑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支持海螺水泥、上海建工、佳鋁實業、泰山石膏等重點建筑材料企業的發展。
(三)協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圍繞“三大新興產業,三大優勢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先進制造業的強力推進提供強大配套。
1.現代物流
加快推進江海港物流園區、疊石橋國際物流園區、海門港國際物流園區建設。鼓勵大型制造企業整合剝離內部物流業務,擴大物流外包需求。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構建由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節點構成的物流網絡體系,實現運輸、裝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各環節的信息共享。推進崇海通道、北沿江高鐵、三洋鐵路等重點工程籌建,抓好寧啟鐵路、海啟高速、G228三星段、G345東段、疊港公路南段、王川線及出城快速通道、海啟高速海門港互通、沿江公路快速通道、寧啟高速常樂三廠互通、臨永通道、南通二環海門段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的規劃建設,推進寧啟鐵路海門客貨運樞紐建設,構筑立體化、現代化的物流體系。
2.軟件和服務外包
以定制化、專業化、分散化的眾包和專業化分包為發展方向,支持基礎軟件、工業嵌入式軟件、智能終端軟件、信息安全軟件、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和服務平臺建設等領域的外包企業發展壯大。重點發展操作系統、數據庫、辦公套件、虛擬化技術等基礎軟件,工業、智能政務、科教、金融等行業應用軟件,政務、財務、統計、企業管理和個人信息管理軟件。加快發展船舶、紡織服裝、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的研發設計外包,信息技術、業務流程、知識流程等國際服務外包,互動娛樂、網絡游戲、數字動漫等動漫創意外包。
3.融資租賃
積極引導國有平臺、金融單位和社會法人發展融資租賃產業,鼓勵培育大型混合所有制融資租賃企業,促進融資租賃與主導產業、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發揮融資租賃的資金杠桿優勢,迅速做強我市先進制造業。支持制造業企業采取售后回租的方式,實現資產輕量化經營,運用融資租賃擴大對外出口。鼓勵大企業、大集團設立融資租賃公司,根據母體公司供應鏈,開展設計、生產、銷售等一體化服務,推動制造業服務化。
4.工業設計
以打造長三角北翼一流的工業設計中心為目標,發展專業化設計及相關定制、加工服務,鼓勵建立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促進工業企業與工業化設計企業合作。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建立設計中心,在市場調研、技術轉化、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包裝設計等重點環節提高設計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依托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等平臺和振康機械、南回橡膠、卓泰家紡等技術開發水平高、產品設計能力強的民營企業,大力發展海門的工業設計品牌。
五、制定新舉措展示創新保障新面貌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實施本規劃,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凝聚全市上下各方智慧和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繼續實施黨政一把手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責任制考核,充分發揮鄉鎮、園區的組織領導作用,形成立體式的創建格局。加強部門間、部門與企業間的協調配合,做到規劃空間布局上相互協調,規劃實施時序上相互銜接,全力以赴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和推進。
(二)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財政對創新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快創新投入長效機制建設,強化政府對公共科技活動的投入保障,加強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加快建立企業技術研發投入激勵機制,積極設立完善創新專項獎勵資金,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三)強化政策落實
進一步完善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創新的有效措施,綜合運用財政、稅收、政府采購、土地、環保、人才、成果轉移轉化、企業孵化、技術支撐等優惠政策,支持創新要素集聚、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提檔升級。積極落實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著重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大區域性創新載體建設、重點研發平臺建設、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專項人才獎勵等工作。加強對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和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和評估。
(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加強對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新型園區、鎮、企業的宣傳,加大對創新創業者的獎勵力度,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加強干部培訓輪訓,強化黨員干部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提高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水平。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深入實施全民科技素質行動計劃,廣泛開展群眾性科技創新活動,提升科普場館服務效能,完善社區科普服務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五)嚴格考核監督
制定科學合理的監督考核指標,突出關鍵指標考核,重點開展創新要素投入、創新能力提升、中小企業孵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體制創新、軟環境建設等方面的考核和評價。建立健全監督保障工作體系,創新監督檢查方式,建立科技工作目標季報和督查制度,定期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督查考核,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區鎮、部門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