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我區加快戰略機遇轉化,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期,是打造江蘇東部綜合交通樞紐、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宜居宜業幸福之城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區深化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營造安全穩定發展環境的重要時期。
本規劃是全區“十四五”期間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的總體部署,是未來五年全區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文件。通過本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進一步健全全區應急管理體系機制,全面夯實應急管理基礎能力,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有效預防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1.1 編制依據
本規劃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江蘇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規劃》《南通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規劃》《南通市海門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和文件,并結合海門區實際情況進行制定。
1.2 規劃范圍
本規劃主要針對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統籌考慮應急體制機制、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技術支撐、物資保障、應急隊伍、恢復重建及宣教培訓等應急管理的主要因素,統一規劃“十四五”期間全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1.3 規劃定位
本規劃為《南通市海門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專項規劃,規劃將全面落實和細化《綱要》有關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部署和要求,提出全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方向、目標和任務,理順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整合應急管理資源,解決應急管理中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加強重點項目建設,提高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綜合能力和水平,為全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第二章 發展基礎與形勢
“十三五”以來,全區應急管理工作在海門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全面加強應急管理體系、監測預警體系、救援隊伍體系、應急保障和恢復重建體系等方面的建設,應急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綜合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
2.1“十三五”期間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1)應急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改革完善應急管理體制,組建區應急管理局,履行綜合協調職能,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為全面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建立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優化調整區減災委職能,初步建立“政府統一領導、減災委統籌協調、部門分工負責、災害分級管理、屬地管理為主”的綜合減災應急管理體制。區相關部門強化了安全生產、防汛抗旱等專業機構應急指揮與協調職能。積極探索建立隱患排查、監測預警、信息傳遞、輿論引導、快速響應、應急聯動、善后處置等機制,突發事件的防范應對和處置效率明顯提高。
(2)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以總體預案為綱、專項預案為線的應急預案體系;各級各部門組織開展了各類應急演練活動。預案編制、演練、管理和評估工作針對性、操作性不斷增強。
(3)應急救援能力進一步提升。不斷完善應急隊伍建設,堅持以消防救援隊、民兵等為主要力量的應急救援突擊隊,以防汛抗旱、搶險救災、防火、通信保障、醫療衛生等專業隊伍為基本力量。堅持專業化和社會化相結合,全力打造反應迅速、實戰能力強的應急救援隊伍。強化了政府專職消防隊伍救援能力建設,至“十三五”末,全區11個鄉鎮實現政府專職消防隊全覆蓋。
(4)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應急指揮平臺功能有效發揮,建成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應急管理指揮中心等,初步探索形成了“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和“大數據+指揮中心+綜合執法隊伍”的綜合執法新模式。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不斷提升,根據《江蘇省物資儲備庫建設改造技術導則》要求,啟動區級救災物資倉庫改造項目,建有區級救災物資倉庫1個,儲備救災搶險救援物資54類,共計1萬余件,協議儲備生活類救災物資3類,共計4萬件,編制印發了《救災物資儲備使用管理聯動機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調運機制。全區建成規范化的應急避難場所13個。
(5)應急協同機制進一步健全。不斷完善部門間應急聯動機制,形成了政府組織協調、部門分工負責的災害事故協調聯動、信息上報和輿情管控機制。不定期召開災害事故處置評估分析會。應急管理部門分別與氣象、紅十字會簽訂應急聯動合作協議。印發了《關于規范全區生產安全事故和自然災害信息報送與發布的通知》,制定了各項值班值守制度,促進應急值守工作制度化、信息報送規范化。與110、119、120等指揮中心聯動,快速收集信息,快速處置災害事故。
(6)應急宣傳教育進一步加強。通過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絡、短信等渠道及組織干部進村入戶的方式廣泛、深入宣傳防災避險等相關知識。以“5.12”防災減災日和安全生產等活動月、活動日主題宣傳活動為契機,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組織、社區家庭等,大力宣傳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開展各類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推進應急管理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安全管理和應急防護知識不斷豐富,群眾的防范意識、自救互救能力明顯提升。
2.2面臨的挑戰
“十四五”時期,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資源、建設和生產不斷集中,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安全生產防控壓力大,重點行業領域的高風險特征未徹底轉變。各種災害事故風險相互交織、疊加放大、易發多發的客觀形勢依然存在,應急管理工作仍面臨嚴峻挑戰。
(1)自然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總體增多增強趨勢明顯,多災并發和災害鏈特征日益突出。我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干旱、風暴潮、暴雨(雪)、冰雹、寒潮、高溫、雷暴、臺風、濃霧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我區瀕江臨海,河網密布,防汛仍是主要應對的自然災害之一。由于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一旦發生災害,造成的損失大,防災減災救災任務十分艱巨,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2)事故災難防控難度依然較大。安全生產領域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和區域性問題仍十分突出,安全生產基礎依然薄弱。我區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日益增多,危險化學品企業、工商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仍未根本遏制,引發一般以上事故災難及次生災害的風險隱患依然存在,且生產安全事故呈現突發性、復雜性、不可控性等特點。
(3)城市安全運行面臨較大壓力。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增加了城市風險和脆弱性,城市生命線、房屋設施、物流運輸、道路交通、地下空間、高層建筑、人員密集場所等領域安全風險逐步顯現。城區內常住人口逐年增加,人口分布和產業活動更加集中,給城市承載能力帶來嚴峻挑戰。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機動車、駕駛人處于快速增長期,城鄉物流一體化、均等化發展,交通事故預防工作壓力日益加大。
(4)應急管理體系基礎有待加強。應急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統與分”“防與救”的職責邊界還不夠清晰,部門配合、條塊結合、區域聯合、軍地融合等機制還不夠順暢。各相關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尚不健全。區域應急管理協作聯動機制尚未形成。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組織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應急救援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專業處置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極限救援能力缺乏。跨行業、區域、企業的事故救援協同應急聯合作戰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數字化建設仍有大量基礎性工作有待完成。風險防控水平仍需提高,風險隱患早期感知、早期識別、早期預警、早期發布能力還不強。應急物資、緊急運輸、應急通信、科技支撐等保障還不完善。公眾風險防范意識尚需強化,公眾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企業主體責任仍需壓實,基礎設施和社會治理仍存在短板。
2.3“十四五”發展面臨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從戰略全局謀劃應急管理發展,著眼“全災種、大應急”的加快轉型升級期,這為海門區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應急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現代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機遇。
(1)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提供了強大動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不斷調整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做好新時期應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為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2)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提供了有利契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新舊動能快速轉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有利于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大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安全基礎設施條件持續完善,防災減災抗災基礎不斷夯實。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公眾對巨災的警惕性,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3)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強大支持。海門區科教實力較強,人才資源富集,應急產業基礎較好,有利于促進應急管理領域技術革新、裝備研發和先進技術應用。衛星遙感、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及區塊鏈等高科技成果在應急管理領域的深度集成應用,將大幅提升風險管控、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能力。
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3.1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打造“全災種、大應急”格局。大力弘揚以人為本、科學救援理念,始終堅持以新思想定向領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持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堅持走應急管理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的道路,統籌發展與安全,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3.2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制度優勢。堅持黨對應急管理事業的全面領導,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轉化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推進全區應急管理事業向縱深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筑牢生命防線。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牢固樹立公共安全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和事故風險,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堅持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樹牢紅線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堅持事前防范、事中響應、事后恢復相結合,做到防抗救相統一,強化風險全過程管控。
堅持依法應急,提升治理效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應急管理領域法規和標準體系,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應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步伐。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提升應急管理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
堅持社會共治,形成強大合力。建立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強化群測群防群治,大力弘揚應急文化,切實加強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安全意識,積極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3.3 發展目標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方面重要論述精神,全面推動本區應急管理事業改革創新發展,以推進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強化安全責任、隱患治理、執法監察、預測預警、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和基礎保障體系建設,到2025年,應急管理工作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顯著增強;公眾風險觀念和應急能力持續加強;事故災害總量及傷亡人數持續下降;災后生產生活恢復和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機制更加健全、科學、務實。建成與城市綜合風險相匹配、與新時期應急管理形勢和工作任務相適應,覆蓋應急管理全過程的,較為完善、全面、綜合的應急管理體系,風險管控全面落實, 指揮處置更加科學,核心救援能力不斷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全面提升,綜合保障能力逐步完善,重大安全風險有效防范,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穩步提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得到有力維護。
完善四個環節。完善風險管控環節,推進城市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完善監測預警環節,推進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監測預警系統;完善指揮調度環節,推進上下對接、橫向互通、資源共享的現代化應急指揮體系;完善應急準備環節,實現預案、物資、隊伍的有效整合。
實現三個轉變。由臨時性、被動性的傳統管理模式向制度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轉變;由以政府為主的行政化應急管理向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應急管理轉變;由依托經驗判斷向科技支撐決策轉變。
提升六個能力。風險管控、現場處置、核心救援、基層應急、綜合保障、綜合管理六大能力持續提升,核心救援與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信息化、智能化、科學化等應急管理現代化能力全面加強,社會參與和協同機制進一步改善,各方面投入水平再上新臺階,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和災害災難發生。
3.4 指標體系
表1 “十四五”目標量化指標表
序號 |
規劃指標內容 |
指標值 |
指標性質 |
1 |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 |
>15 |
約束性 |
2 |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 |
>15 |
約束性 |
3 |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
>35 |
約束性 |
4 |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
>20 |
約束性 |
5 |
年均每十萬人火災死亡率 |
<0.2 |
約束性 |
6 |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
<0.5 |
預期性 |
7 |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
<0.5 |
預期性 |
8 |
平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
<5000 |
預期性 |
9 |
新增專職消防人員 |
≥30 |
預期性 |
10 |
具有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占在職執法人員數量百分比(%) |
≥75 |
預期性 |
11 |
政府部門應急預案修訂率(%) |
100 |
預期性 |
12 |
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時間 |
≤10h |
預期性 |
13 |
應急避難場所城鎮人均面積 |
≥2.5㎡ |
預期性 |
14 |
學校安全教育普及率(%) |
100 |
預期性 |
15 |
城鎮建成區消防站覆蓋率(%) |
100 |
預期性 |
16 |
政府應急管理人員培訓覆蓋率(%) |
100 |
預期性 |
17 |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 |
95 |
預期性 |
注:降幅為2025年末較2020年末下降的幅度
第四章 主要任務
4.1 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
(1)強化協調聯動體制。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強化不同層級主體間的協調聯動,到2025年,基本形成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建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
(2)完善基層應急體制。夯實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應急管理工作基礎,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區鎮兩級應急管理隊伍和消防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鄉鎮(街道)屬地責任和相應職權,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動員響應體系。建立統一指揮的鎮(街道)應急管理隊伍,加強其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指導鄉鎮(街道)做好應急準備工作,強化應急狀態下對鎮(街道)人、財、物支持。
(3)完善監管執法體制。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優化應急管理系統執法職能,統籌執法資源,強化執法力量,完善執法體系。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原則,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發揮各級安全生產委員會、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和消防安全委員會作用,加強負有安全監管職責部門監管職能。
4.2 推動應急管理機制改革
(1)發揮黨建引領工作機制。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積極推行“黨建+應急”融合發展,將“黨建+應急”作為新時代黨建工作的創造性載體,引導機關事業單位將應急管理融入黨建工作,強化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員提升防災減災知識技能和應急管理能力。
(2)構建風險會商研判機制。深入排查風險隱患,嚴格落實各項安全防范責任措施。建立會商研判機制,加強與公安、網信、氣象、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聯動、信息共享。建立科學研判與工作措施有效銜接機制,深入分析原因,科學精準制定針對性防范化解措施,切實督促整改、消除隱患。
(3)建立科學高效指揮機制。建立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區鎮兩級應急指揮部,實現現場應急指揮部和應急指揮中心的互聯互通,統籌災害事故救援全過程管理,進一步理順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抗震救災等應急指揮體系,完善應急指揮部及其辦公室的運行規則。
(4)完善應急協同機制。強化部門協同、軍地協同。明確各部門在事故預防、災害防治、救援救助、物資保障、調查評估、恢復重建、秩序維護等方面的工作職責,發揮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健全應急救援軍地協同機制,完善駐海部隊和民兵參與搶險救災的程序方法。
4.3 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
(1)健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強化應急預案編制、評審、批準、發布、備案、修訂、宣教培訓和演練等相關管理工作。加強應急預案分級分類管理,“十四五”期間,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四大類的區級專項應急預案開展一次修編。開展基層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工作,規范區鎮(街道)、村居(社區)、學校、企業預案編制、管理、實施等重點環節的工作,實現基層、企業“應編盡編”。實施應急預案數字化管理,建立應急指揮信息化平臺應急預案庫,強化各類各層級應急預案銜接融通和數字化應用,實現結構化數字預案的智能輔助決策功能。
(2)提高預案編制實效質量。指導基層和相關單位開展區域風險調查和應急能力評估,編制務實管用、有針對性的預案,重點突出組織領導、任務分工、信息報告、預警措施、先期處置、應急保障等內容。深化應急預案實用手冊、操作流程等相關附則的編制,著力提升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強應急預案體系的銜接機制,推動相關部門在專項預案的基礎上編制部門預案,細化分解部門內部分工協作機制,提高部門應急處突能力。
(3)提升應急演練實戰水平。根據“平戰結合”的原則,做好隊伍、物資、裝備等應急準備和宣教培訓工作,積極開展桌面推演、實戰演練,切實提高實戰能力。科學制定年度應急演練計劃,積極推動實施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聯合演練,實現應急預案演練的常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創新演練方式,綜合運用應急指揮信息化系統,開展多場景、多環節的演練,不斷檢驗指揮系統的支撐能力。注重應急演練分析研判、總結評估,發揮演練成果對應急預案的調整修復、改善提升作用。
4.4 強化應急隊伍體系建設
(1)強化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加強以國家隊和專職消防隊伍為依托的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強化救援人員配置、裝備配備、日常訓練、后勤保障,提升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全災種、大應急的救援能力。進一步完善鄉鎮消防隊站建設,構建快速聯動的救援網絡,不斷提升災害事故核心救援能力。
(2)完善專業領域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統籌交通、防汛、排水、燃氣、電力、通訊、市政等重點領域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建立“聯勤、聯訓、聯戰、聯調”工作機制,推動各專業隊伍從建章立制向縱深發展,形成配合密切、運轉高效的應急協調聯動網絡,不斷提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實戰水平。
(3)扶持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積極鼓勵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與企業簽訂“服務協議”、搭建協作服務平臺,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督管理,引導條件成熟的社會應急救援隊伍依法在民政部門注冊為規范化的社會組織。鼓勵社會應急力量在城鄉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因地制宜開展科普宣教、風險排查、培訓演練等常態防災減災工作。
(4)加強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完善應急管理專家庫,吸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各類突發事件領域的專家。明確專家隊伍在技術支持、決策建議、專業培訓和科普宣教方面的工作職責,定期召開專家決策咨詢會,完善專家建言獻策的制度化渠道。建立多層面的專家聯絡機制,發揮更高層次專家隊伍在決策參考、應急救援、事故調查等方面的智力支撐作用。
4.5 完善應急指揮體系建設
(1)優化應急指揮機構。按照“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原則,推進各級各類應急指揮機構建設。加強應急管理系統指揮體系建設,大力提升綜合協調能力和專業處置能力,規范應急指揮成員單位日常溝通、定期會商、協同演練、合作處置的聯動機制,強化信息共享和應急協作,確保發生突發事件時能夠規范高效應對。
(2)提升應急響應能力。健全應急值班值守工作機制,建立基于融合通信系統的快速聯絡機制,實現短信、電話的快捷呼叫。健全災害事故信息上報機制,完善相關部門間災害信息的溝通共享,提高災害事故信息報送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和規范性。探索建立基層災害事故直報制度,通過獎勵等方式,鼓勵市民、媒體、企業等報告突發事件信息,拓展信息獲取渠道,為處置突發事件贏得寶貴時間。明確災害事故應對的責任體系、工作流程和處置措施,完善各類應急處置方案和執行程序,探索建立災害事故信息統一管理、應急物資統一調配、應急隊伍統一指揮、網絡輿情統一應對的應急響應機制。
(3)健全應急決策機制。加強應急決策和快速評估工作,依托應急專家對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進行分析、模擬和評估,快速形成態勢分析報告和應急處置方案。加強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完善專家管理辦法和工作機制,發揮專家的專業咨詢、輔助決策等作用,健全“行政專家”和“業內專家”相結合的科學決策機制。發揮應急管理指揮系統作用,不斷充實知識庫內容,加強對各類數據的清理利用,建立健全支持輔助決策的功能模塊。
(4)提升先期處置水平。強化鄉鎮(街道)災害事故先期處置能力建設,實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力求事發后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控制事態、減少損失、消除影響。著力增強生產經營單位災害事故先期處置能力,完善應急預案,建立專兼職救援隊伍,強化應急演練和裝備配備,提高響應速度和處置效率。建立相鄰單位應急救援協作機制,實現應急資源就近增援,為上一級增援贏得時間和先機。
4.6 強化各類風險辨識評估
(1)加強安全生產風險評估。加強對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風險評估。嚴格執行《江蘇省工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報告規定》,推動企業增強風險意識,建立健全安全風險管理制度,加強安全風險辨識管控。
(2)推進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成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辦公室,制定普查實施和工作方案,開展全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編制自然災害風險地圖和自然災害綜合區劃圖,修訂地震、洪水、臺風、地質災害等風險區劃圖。
(3)開展城市運行風險評估。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管理信息平臺,完善風險和隱患信息數據庫,實現城市生命線、關鍵基礎設施、重要防護目標等安全可管可控。持續開展人員密集場所和大型群眾性活動風險評估。開展各類應急資源和能力調查,建立應急資源情況基本數據庫。
4.7 加強綜合保障能力建設
(1)加強應急科技支撐能力。推進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化工程建設,統籌整合水利、氣象、公安、交運、自然資源等部門綜合監測信息,全面打造監測信息共享、影像傳輸快捷、會商研判精準、指揮調度高效的應急指揮平臺。加大城市安全運行和應急管理領域物聯網、智能感知系統應用,深化危險化學品“五位一體”平臺應用,擴大信息化監測預警系統聯網范圍和覆蓋面,不斷提升應急管理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加大對監測數據的清理利用,發揮大數據對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支撐作用。
(2)強化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立區鎮兩級儲備相互補充、政府儲備和社會儲備相互銜接、實物儲備和協議儲備相互結合的多元儲備體系,做好應急物資統一指揮、分級動用、緊急調配、輪換回補工作。統籌規劃全區應急物資的儲備、分布、種類和數量,制訂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清單,合理確定并動態調整儲備品種和規模。逐步完善應急物資的儲備、調配和緊急配送機制。
(3)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根據人口分布、城鄉布局、區域特點、災害特征和隱患點分布,建設能夠多災統籌、平戰結合、功能完善、綜合利用的示范性應急避難場所。建立統一、科學、規范的場所運行管理制度,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及人防工程的建設管理辦法。提升公園綠地、民防工程、體育場館和學校等設施應急避難功能,做到一場多用、一建多能。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及設施日常維護,規范啟用運行及關閉管理。
(4)提高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加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完善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形成與上級平臺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全區多部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研究突發預警信息發布管理制度,規范預警信息發布行為、流程,形成統一規范的發布主體。強化預警信息精準發布能力,綜合運用微博、微信、顯示屏、電視、應急廣播大喇叭等傳播渠道強化預警信息傳播,加強對農村和老年群體預警信息傳播和接收能力建設。
4.8 加強應急宣教體系建設
(1)構建分類培訓體系。建設規范化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考試中心,制定全方位、深層次的重點領域培訓考試機制,精心編制培訓方案,不斷提升培訓效果。加強應急管理培訓力度,圍繞應急管理、應急指揮、應急救援等專業領域內容,全面提高應急救援人員專業能力。
(2)打造多方宣教平臺。以社區、企業、學校為重點,廣泛開展應急知識宣傳教育活動,編制應急知識讀本,開設信息宣傳欄,舉辦專題講座、科普展覽,創設廣播電視專題欄目,打造集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為一體的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宣傳平臺。鼓勵創作與傳播安全公益作品,積極開展安全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活動,全面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3)提升應急文化內涵。依托減災示范社區,開展常態化應急演練,支持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建成南通市海門區安全教育體驗館,繼續發揮南通市海門區消防科普教育館科普功能,通過安全警示教育、培訓模擬體驗、安全知識測試,提高社會公眾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
4.9 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1)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隊伍。強化基層鄉鎮(街道)、村(社區)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落實風險隱患排查、預案編制、應急演練、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基層工作人員應急管理專業培訓,便于開展專業應急基礎性工作。
(2)建立基層綜合應急隊伍。將民兵、保安員、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等人員組成的鄉鎮(街道)、 村(社區)兩級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作為基層第一響應人,開展先期處置、自救互救、疏散轉移、醫療急救等應急救援工作。
(3)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機制。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發動群眾,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開展村(社區)風險治理工作。做好基層監測預警與信息傳播工作,加強基層災害信息員、網絡員隊伍融合,及時傳播當地氣象、洪澇、地質、火災等災害事故預警信息。
(4)加強基層應急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學校操場、綠地廣場、體育場館、地下空間等共建共享避難場所。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點建設,提高企事業單位、社區群眾的儲備意識。鼓勵家庭和單位根據需要儲備相應的應急物資。
(5)開展綜合減災社區建設。整合各類示范社區創建要素,開展基層防災減災示范村(社區)創建,推動全域村居(社區)實現綜合減災標準化建設,提升城鄉基層村居(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水平。
第五章 重點工程
5.1 完善區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在南通市海門區應急管理指揮系統運行的基礎上,繼續將相關業務數據接入平臺,實現各自然災害信息系統對接,完善應急指揮“一張圖”、綜合監管“一張圖”、自然災害“一張圖”,強化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災物資、應急預案等信息化管理與運用。根據實際需要,有計劃推進無人機多災種綜合應用和應急指揮車系統的建設。實現應急管理業務全流程:預防階段風險感知、事發階段監測預警、事中階段應急處置、事后階段評估總結。
5.2 海門區VR智能安全體驗館建設
體驗館是我區安全體驗式教育的重點培育項目之一,是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綜合型應急安全體驗教育實訓基地,項目集展示、宣教、科普、培訓、考核等功能為一體,以提升海門地區安全培訓整體水平和科普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為主要職能。可滿足海門區社會大眾、企業從業人員的應急培訓需要,促進應急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建成設施設備齊全、功能完善的應急救災能力培訓基地,通過培訓提升應急管理水平,熟悉搶險救援技能,持續為應急隊伍充實救援力量。
5.3 規范化的安全生產考試中心建設
考試中心根據《江蘇省安全生產培訓考試機構建設標準(試行)》,采用智能化考核設備和系統,實現現場考試、系統評分,做到公平、公開、公正考核。可滿足我區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的理論考核和實際操作考核需要,提升我區從業人員安全能力素質。
5.4 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
充分利用公共基礎信息設施和各種媒體,依托氣象部門現有業務系統和氣象預報信息發布系統,建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采用有線與無線相結合,進一步擴建氣象系統信息收集、傳輸渠道及與之配套的業務系統,增加信息發布內容,建立健全政府較為完善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綜合發布系統。
第六章 保障措施
6.1 加強組織領導,統籌推進落實
把加強應急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做好重大任務的分解、細化和落實。各地各部門要依據本規劃方案并結合單位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逐級分解落實規劃重點任務和目標指標,加快啟動規劃重點項目,積極推動規劃實施,確保規劃任務和目標如期完成。
6.2 完善政策支持,做好資金保障
在稅收、投資、產業、金融、人才等領域研究制定規劃實施的配套政策,加強政策間的統籌協調,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各級財政做好對規劃實施的保障工作,發揮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認真落實應急管理現行各項支持政策,根據情況變化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6.3 落實責任部門,嚴格考核評估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考核評估機制,制定規劃實施方案,細化時間表、任務書,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納入部門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牽頭部門對目標、具體任務、重點工程實施動態監控,通過科學的考核體系和激勵制度,保障規劃順利實施。2023年組織完成規劃實施中期考核評估,2025年完成規劃實施成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