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50億元的南亞新材料項目簽約落地;上海電氣異質結電池組件項目、新江科技(江蘇)有限公司二期鈦合金項目相繼建成投產;上海浦東軟件園(海門)創新基地成功落戶……
今年以來,海門跨江融合發展碩果頻傳。
當前,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加速實施、《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的加快推進,海門已全面躋身“1+8”上海大都市圈,成為南通與上海、蘇南主要城市同時直接相連的唯一區域、“第一門戶”,正搶抓機遇、放大優勢,深度探索跨江融合新路徑,持續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推進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就是要堅持跨江融合、向海圖強,搶抓跨行政區域合作發展政策機遇,充分依托上海龍頭帶動,全面融入滬蘇交通樞紐、經濟版圖、創新集群和生活圈層,在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中當先鋒、打頭陣,加快展現‘大都市區’的現實場景。”區委十五屆九次全會對推進都市圈同城化作出系統部署。
交通互聯,錨定“好通”加速破題
交通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骨骼系統和先行領域。海門,靠江、靠海、靠上海,但從“靠近”到“通達”,將濱江臨海、緊鄰上海的地緣優勢,轉化為集聚發展要素的區位優勢,必須依靠交通基礎設施“搭橋鋪路”。近年來,海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搶抓機遇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推動交通格局由單一體系型、基本通達型向綜合樞紐型、集成運輸型轉變。
2020年7月,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通,寧啟鐵路與滬蘇通鐵路連接后,市民通過乘坐高鐵可以“無縫對接”滬浙皖多地,海門與長三角各城市間聯系及對外交流合作日益便利。
得益于近年來縱貫南北的鐵路大動脈,海門人在“家門口”感受坐動車跨江的暢快已成為日常,而海門兒女的“好通夢”遠不止于此。2022年9月,北沿江高鐵江蘇段全線開工,海門正式納入國家高鐵發展網絡。同月,南通“八龍過江”格局中的第五條通道海太長江隧道正式開工,江海兒女翹首以盼的過江通道落槌定音。
眼下,海太長江隧道建設正酣,工人們正在加緊作業,“江海號”盾構機正加速組裝,為盾構隧道的順利施工和如期完成提供有力保障。中鐵十四局海太長江隧道項目HT-A1標工區技術主管賈陽春介紹:“目前盾構機部件陸續運抵現場,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由南通海門向蘇州太倉方向始發掘進。”
放眼“棋盤”更大的環滬城市群,海太長江隧道讓海門這枚“棋子”活力更充沛。歷經“輪渡時代”“橋港時代”,海門與上海、蘇南從“一江兩岸”邁入“同城時代”。未來從海門出發,10分鐘跨過長江,半小時抵達上海市中心,40分鐘直達蘇南主要城市。
與此同時,海門也順勢而為,重點實施“外暢、內聯”工程,著力打造“全域構環路、高架連高速、暢達通滬蘇”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體系。近日,北沿江高鐵滬寧段全線首段無砟軌道開始施工,北沿江高鐵將穿越崇明島過江與上海連接,填補江蘇長江北岸地區的高鐵空白,成為串聯起中西部地區經海門直達上海的沿江大動脈。此外,到目前為止,“外暢”的疏港鐵路一期、洋呂鐵路建成;南通繞城高速整段高速路面主體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年內通車。“內聯”的長江路北延即將全線竣工;江海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在沖刺通車目標……“好通”正成為海門城市發展的“新名片”。
產業互鏈,緊盯發展積聚動能
大交通建設暢通的不僅是道路,更打通了區域經濟交融的動脈。現在的海門,南接上海蘇南、北承機場空港、西連南通主城,戰略地位、投資價值空前提升,正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加速集聚的“最佳落點”。
大勢已至,“風口”勁吹。“機遇抓住了就是‘風口’,抓不住就是‘一陣風’。”區委書記、區長沈旭東的話擲地有聲,“隨著上海‘五個中心’和長三角‘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的加快建設,臨滬區域的協作協同將更加緊密,對優質資源的拼搶也更加激烈。我們要把引項目、引資本、引平臺、引人才、引合作作為都市圈同城化的重中之重,揚己所長筑牢差異化競爭優勢。”
“跨”不僅是計劃過江,更是行動過江。——海門充分發揮“好通”的磁場效應,深層次對接上海、寬領域融入蘇南,學習借鑒上海、蘇州在營商環境方面的先進經驗,深入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聚焦市場主體需求,出臺營商環境優化提升“70條”,創新搭建企業家沙龍、問題訴解反饋等交流平臺,實施三級干部掛鉤服務企業、項目制度,加快構筑“共同生長”的發展格局、“一體兩地”的協作平臺、“同質同效”的政策環境,全力打造對接滬蘇橋頭堡。
“融”不僅是交通相融,更是發展相融。——海門把產業聯動作為跨江融合的重中之重,聚力項目招引,專門成立上海和蘇州等駐外招商分局,圍繞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領域,定期在上海、蘇南舉行專題招商推介活動,探索共建長三角先進制造業信息化共享平臺,精準嵌入產業鏈條,主動承接上海、蘇南產業轉移擴張。
“合”不僅是協議性合作,更是實質性合作。——上海浦東軟件園將跨江的首個園區放在海門,目前已落戶軟件類服務業企業14家;與上海市普陀區、楊浦區、青浦區等地區開展政務服務跨區域合作,持續推進落實200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省內通辦”,160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跨區域網上通辦率達100%。
新能源產業是海門重點打造、以新質生產力為主要特色的新興產業發展新賽道,也是產業跨江協同發展的重點之一。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全力突破中,一批來自上海、蘇南地區的新能源產業項目在海門落地、生根。艾郎風電在海打造全球最大風電葉片生產基地;總投資50億元的振江新能源項目是德國西門子能源全球除了德國本土之外,唯一的風電裝備生產基地;通光海纜年產660公里高中壓海底光纜線……百億級海上風力發電設備產業鏈正加速形成。
近年來,落地海門的重大項目80%以上來自上海和蘇南,中天綠色精品鋼、皓晶玻璃等一批省市級重大項目相繼跨江北上。海門正成為上海、蘇南企業戰略性布局和升級型搬遷等優質資本落子的第一選擇。而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海洋經濟產業等海門產業協同發展的新賽道,也成為滬蘇等地客商投資的熱門。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大都市衛星城正在海門加速變成現實。
創新互促,立足資源釋放活力
產才融合、提升創新能級是海門跨江融合發展的一個重頭戲。上海是科技、人才等資源要素的集聚高地。如何依托區位優勢吸引優質人才和引進創新科技,海門探索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答卷。
與崇明島隔江相望的臨江新區是海門與上海、蘇南協同創新的范例。園區瞄準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賽道,建設海門生物醫藥科創園、國際中小產業園等科創平臺,并在上海建立協同創新中心,打造獨具魅力的科技人文小城。如今,這座江畔小鎮集聚中科基因、澳斯康生物、百奧賽圖等15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5000多名創新人才,以生物醫藥科創為特質的大健康產業鏈逐漸完善。
隨著跨區域融合形成“加速度”,海門與高校、科研機構的“親密度”也越來越高,創新策源力不斷增強。去年4月,海門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不斷深化合作,依托研究所DUV光刻機核心材料生產技術,在海門投資建設德硅凱氟光學晶體及元器件制造項目,當年9月即實現第一條產線20臺晶體生長爐投產,為海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面向上海、蘇南,引進大院大所資源,助力海門創新發展,海門早有成功實踐,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就是其中一例。長高院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海門區政府合作建立,打造集轉化研發、服務外包于一體的生物醫藥創新平臺。長高院投運后,已培養兩屆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加盟新區生物醫藥企業,成為海門生物醫藥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
海門以“創新海門”建設為突破口,聚焦主導產業,主動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滬寧產業創新帶、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大與上海、蘇南地區的協同創新力度,推動創新資源集聚海門,助力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構建沿江科創帶、謇公湖科教城、東布洲科學城、省級機器人特色小鎮等多個創新平臺,吸引上海、蘇南的創新項目安營扎寨。深入實施“東洲英才”計劃,做實“東洲智薈”“核心技術研發人才”“高技能人才”“521青年人才”等引培專項,實現產業鏈需求與人才供給“同頻共振”、產業鏈發展與人才成長“同向而行”。今年6月,2024年“謇公湖杯”創新創業大賽成功舉辦,斑馬魚新醫療、高效能量回收空壓機產業化等11個創業項目獲獎,獲獎項目大部分來自上海和蘇南地區。
全球最大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全球首制半潛重吊運輸船等一批國之重器成功制造,工業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核電超大口徑不銹鋼無縫管等一批制造業“卡脖子”技術取得突破,生物技術、原創新藥等一批高技術產品順利問世……一系列創新協同的豐碩成果都為打造多點支撐、協同發力的融合發展主陣地夯實基礎。海門與上海這座以創新卓立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之間,實現深度接軌、雙向奔赴。
創新潮涌,東風浩蕩,跨江融合發展的巨輪正破浪前行。海門正順應發展的新航向,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著“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把現代化錦繡藍圖在江海大地變成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