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5日在海門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市長 湯 仲 飛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門市第十三屆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五年工作的回顧和總結
五年來,本屆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奮發圖強,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邁出新的步伐。
一、過去的五年,是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最大、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五年
五年來,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0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287億元,財政收入29.3億元,分別是前五年的1.97倍、1.82倍和1.96倍。2002年,預計(下同)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9.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59.1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下同) 增長12.5%和22.4 %,是1997年的1.68倍和2.01倍。三次產業比由1997年的17.5:45.9:36.6 優化為2002年的13:49.2:37.8。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支撐作用進一步明顯。五年來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58.7億元,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40.4%上升為2002年的44.3%。2002年,實現工業現價產值322.8億元,工業增加值65.9億元,銷售收入273億元,利稅15.4億元,分別是1997年的2.2倍、1.8倍、2.4倍和2.7倍。全市53家骨干企業產、銷、利分別占全市工業總量的56%、57%和80%。私營個體工業的產、銷、利分別占全市工業總量的56.3%、60.9%、67%。五年間及2002年工業性技改分別完成56.5億元和16.5億元,占全社會技改投資總量的75.3%和75%,分別比前五年、上年增長51.7%和51%。工業產值、銷售、利稅增幅均在南通六縣(市)領先。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農村特色經濟發展較快。 五年來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87.7億元。2002年,全市農業總產值36.3億元,農業增加值19.4億元,分別比1997年提高了25%、33.7%。經濟作物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71.3%。“四青”作物面積達34.7萬畝次,是1997年的4.1倍。大棚栽培、特色蔬菜和提水養殖分別由1997年的2000畝、6.1萬畝和1200畝擴大到2002年的2.5萬畝、25.6萬畝和1.1萬畝。2002年利用工商、民間和外商資本開發農業項目150個,總投資2.67億元。
服務業發展迅速,貢獻份額不斷提高。五年來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28.47億元,是前五年的2.4倍。2002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6.5億元,占GDP總量的37.8%,比1997年提高1.2個百分點。五年投資3.68億元,新建、擴建26個專業、綜合市場,形成億元市場13個。房地產、旅游、郵電通信、交通運輸、商貿、餐飲、中介服務等有了新的拓展。
建筑業快速發展,繼續保持全省領先。五年完成建安產值374.8億元,經濟收入111.2億元,分別比前五年增長70.3%和57.6%。2002年,建安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102億元,經濟收入實現32億元,分別增長25.9%和28%。建筑業多元經營產值占總量的15%以上,比1997年提高了6.3%。南通三建成為全國工程質量管理優秀企業、省建筑企業20強榜首企業。
財政收入增勢明顯,金融支持作用不斷增強。五年來財政收入持續增長,2002年完成財政收入8.79億元,同比增長36%,是1997年的2.06倍。地方級收入完成5.72億元,是1997年的2.54倍,占財政總收入的65.03%,比1997年提高了12.29個百分點。至2002年底,全市各項存款余額達135億元,貸款余額達54億元,分別是1997年的2.02倍和1.64倍。
二、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推進最快、經濟發展活力最強的五年
開放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五年來,全市累計合同利用外資2.8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663萬美元。2002年全市新批三資企業60家,合同利用外資6180萬美元,分別增長96.7%、54.5%,實際利用外資2650萬美元。出口總額1.2億美元,增長24%,比1997年翻了一番。新簽外經合同額5084萬美元,完成營業額5762萬美元,新派出國勞務1716人,分別增長3.2%、21.6%、45.8%。外經總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建筑外經在全國縣級市同行業中保持領先。五年間,開發區進區項目397個,總投資18.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占全市總量的65.2%。
各項改革深入推進。五年來,公有資產退出步伐加快,市屬工業企業公有資產從1997年占總股本的35.1%下降為2002年的10%以下。86%的流通企業完成產權置換和職工身份置換改革。農村改革力度加大。2000年鄉鎮由30個合并為22個。2001年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農民合同內外減負率達39.5%, 建制村由727個調整為239個。農村合作基金會得到全面清理和整頓。村級債權債務化解率分別達56.8%和79.4%。市鄉機關改革全面推進。市級機關及人員分別減少了26.5%和15%,鄉鎮事業站所及人員分別精簡38.5%和26%。社會事業改革不斷深入。2001年,全市中小學實施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002年,25家鄉鎮衛生院順利完成產權制度改革。
三、過去的五年,是城鄉建設步伐最快、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最明顯的五年
城鎮建設快速發展。五年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4億元,城區面積由5.1平方公里增加到9.6平方公里,新建市區道路37.9公里,拓寬改造道路4.4公里; 市區綠化面積由1997年的163.96公頃擴大為2002年的261.4公頃, 綠化覆蓋率由32.2%上升為36.3%。城市品位和城市環境不斷優化,城市管理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2000年和2002年率先在蘇中、蘇北地區獲得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五年來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共投入2.5億元,建成省新型示范小城鎮2個、省級衛生鎮3個,南通市新型示范小城鎮12個。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五年間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9億元,是前五年的1.48倍。200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8億元,增長30.1%,比1997年提高了52.5%。五年來,全市交通建設總投入5.5億元,是前五年的3.5倍,新建、改建公路600公里,新建、改建橋梁140座,率先在南通六縣(市)中完成撤渡建橋任務。通啟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崇海大橋籌建工作正加緊進行。2002年完成交通建設投入1.8億元。歷時3年的電力農網改造全部結束,完成投資2.17億元。新建的5座變電所全部投入運行。全市固定電話達30.4萬門,是1997年的3.1倍,普及率列南通市之首。電信寬帶高速互聯網已覆蓋所有鄉鎮。水利建設五年投入3.2億元,完成農田水利建設土方4500萬方,修筑各類防汛防旱配套建筑物4000多座,實現江海堤防基本達標。2002年,完成農田水利土方760萬方,實施了海門河東段疏浚、四甲閘、衛東閘改造等工程。投入23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萬多畝。近兩年,土地復墾開發整理近萬畝,新增耕地5000畝,實現了耕地的“占補平衡”。農機綜合水平達82.3%,比1997年提高了6.5%。
四、過去的五年,是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最好、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基礎教育快速發展。教育基建五年累計投入5.1億元,新建、改建校舍66萬平方米。2002年,全市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100%和99.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2%,比1997年提高了20.4個百分點, 高考錄取率達90.7%。2001年我市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醫療衛生發展明顯。擁有固定資產2.16億元,比1997年增加了1.25億元,傳染病發病率由1997年的238/10萬下降為2002年的141/10萬,人均期望壽命達76.6歲。人口出生率由1997年的7.65‰下降為2002年的4.98‰,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文化廣電建設加快。全市有20個鄉鎮被評為省群眾文化先進鄉鎮。2002年,山歌劇《獻給媽媽的歌》晉京演出受到廣泛好評。有線電視村通率達95%,用戶接近10萬戶。2002年建成啟運了黨政數據信息網。物價、審計、統計、體育、外事、僑務、對臺、民族宗教、人防、檔案、地震、地方志和藥監、煙草、保險、氣象、鹽務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五年來全市實施實事工程和重點工程37項164個項目,總投入23.3億元。2002年,實施重點工程12項,涉及61個項目。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870元和4950元,分別比1997年上升了49%和22%。城鎮居民人均建筑面積30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8平方米,分別是1997年的1.37倍和1.33倍。全面實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無公害蔬菜基地從2001年的2000畝擴大到2002年的3.8萬畝。2002年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率、失業保險覆蓋率均達98%,醫療保險覆蓋率達51%,城鎮登記失業率1.74%。城鄉低保工作扎實推進。2001年起建立了六大社會援助體系。2002年我市被命名為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精神文明建設呈現新氣象。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社會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進一步提高。1999年,我市被評為全省唯一的“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縣(市)”,首批榮獲“江蘇省文明城市”稱號。全市已創成省級文明行業9個、省級文明單位9個、省級文明社區3個、省級文明鎮5個、省級文明村6個,已建成特色文化村15個、特色文化家庭75個。葉劍生同志榮獲省第五次精神文明建設新人新事先進典型。民兵預備役、征兵和雙擁工作不斷加強,四次蟬聯“江蘇省雙擁模范市”稱號。
民主法制建設有了新進展。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虛心聽取政協委員意見。五年間,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554件,政協委員提案651件。密切聯系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僑聯等群眾團體。依法治市進一步推進,完成“三五”普法,積極開展“四五”普法。政府法制工作不斷加強,全市46個行政執法部門建立健全了行政執法責任制、公示制、評議考核制。2001年,我市被評為全國土地執法模范市。政務、村務、廠務公開不斷完善,村務公開率達100%。社會治安成效顯著。2001年,我市被評為1997至2000年度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市公安局被評為“全國優秀公安局”。重視群眾來信來訪,開通了市長熱線和市長信箱,堅持市長信訪接待制度,2002年群眾來信來訪總量為全省縣級市中最低,比1997年下降87.8%。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建立政府采購中心,開展醫藥購銷、工程建設、土地批租、打假打劣等專項治理,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干部勤政廉政意識進一步加強。
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我們在組織運籌上,著重把握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圍繞中心,著眼發展,著力提升組織經濟工作水平
五年來,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我們始終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營造了齊心協力抓經濟、創造優勢促發展的強烈氛圍。一是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形成上下齊抓的共識。政府各部門始終把經濟工作放在首位,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增強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意識,匯集各方面力量加快經濟發展。各經濟主管部門切實履行職責,在發展支柱經濟、財源經濟上下功夫,狠抓項目開發,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各經濟調控和監管部門不斷轉變職能,正確處理好監管與服務的關系,為發展經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其它各部門堅持一切工作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為加快發展出謀劃策。每年修訂完善年度經濟工作考核細則,建立健全目標考核責任制,把經濟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工作的主要尺子,形成全市上下集中精力抓經濟、你追我趕爭發展的生動局面。二是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著力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內對外開放。不斷增創政策優勢,提升綜合競爭力。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建立了重點項目推進協調制、重點客商定期聯系制、提供有價項目信息獎勵制等,加強了利用內外資工作的督辦。同時,每年舉辦金花節、光彩周等重大招商活動,經常性組織外出經貿洽談,動員全社會各行各業參與招商引資,擴大了對內對外開放。三是精心打造服務優勢,提高海門對外吸引力。2001年起,在全市范圍開展以“制定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創造優良環境”為內容的“創三優”活動,努力在優化環境上下功夫。2001年成立了審批服務中心,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個口子收費、一條龍服務”。政府各部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甘當基層、群眾的“參謀長”和“服務員”,積極主動、真心實意、滿腔熱情地為基層、為企業、為納稅人服務,做到急事急辦、特事特辦、難事巧辦,有力地吸引了眾多中外客商來海投資興業。
(二)加大力度,敢于超越,著力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五年來,我們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堅持為人民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以敢于爭先、敢干敢闖的工作干勁,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協調健康發展。一是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實現由舊城改造向新區建設轉變。按照“做大、做強、做優、做美城市”的要求,高起點做好城鄉規劃調整修編,為加快城市擴容、推進小城鎮建設奠定了基礎。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了南海路、北海路、海興路等骨干道路,建設了南海小區、金三角小區、騰達花園等高品位住宅小區,初步建成新城區教育中心,拉開了城市框架。實施了人民西路改造、西入口綠化、城區亮燈、百棵大樹進城等工程,修建了錦繡廣場、濱河廣場等景觀。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由區內交通網絡化向接軌區外大交通高速化轉變。五年來,我們千方百計增加交通投入,拓寬改造了蘇318線、蘇325線、蘇202線、海二線、海港公路、星德公路等干線公路,基本形成了“四縱五橫”公路網。2000年建成我市第一條一級公路——蘇325新線。網化工程建設連續兩年在全省質量評比中名列前茅。大交通建設投入總量、建設速度均列南通六縣(市)第一。2001年,通啟高速公路海門段順利開工,目前已完成40%的工作量。三是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實現由政府單一渠道向政府基本保障與社會救助互動轉變。我們始終立足于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在認真抓好“兩個確保”基礎上,發動全社會關注困難群眾。2001年起建立了農村大病醫療保險援助、助學援助、慈善援助、城鎮住房特困戶援助、法律援助和就業援助等六大社會援助體系,為全市的困難群眾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四是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實現由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向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轉變。五年來我們致力于打造人居優美環境,組織開展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活動。每年針對薄弱環節,加大環境治理,抓好城區衛生秩序長效管理,新建了一批環衛設施,實施了垃圾填埋場擴容等工程。強化工業污染源治理,1999年建成日處理1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中心,2002年又投資建設污水處理二期工程。
(三)大膽創新,與時俱進,著力在重點工作上求突破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從海門發展的實際出發,勇于突破各種傳統的思維定勢,大膽開拓,突出重點,用創新的理念走出了一條具有海門特色的快速發展之路。一是多措并舉,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1998年起,突出抓了以市屬企業為重點的扭虧解困和優化股權結構改革,使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重獲新生。2001年起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屬,但求所在”的新理念,由單一的企業改革延伸推廣到經濟社會事業其它領域。圍繞接軌上海,大力推進以上海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生活、旅游等七大圈建設。積極探索城市經營,推動城市建設和管理走上市場化道路。2001年起,我們在總結前一時期城市建設經驗基礎上,大膽引入市場機制,先后組建了土地儲備中心、城市發展投資公司,盤活城市有形、無形資產。對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用地實行招標拍賣制,近三年拍賣土地40宗,42萬平方米,獲出讓金1.5億多元。青龍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采取BOT方式投資建設。市污水處理中心、市自來水公司股權轉讓正在運作。二是多輪齊轉,擴大社會投入。我們始終確立市外即外觀念,全力以赴發展私營個體經濟和外向型經濟,以激活民資、吸引外資、銀行融資等形式,掀起了一年又一年的投資熱潮。2002年制定了項目投入目標管理和考核獎懲等辦法,激發了社會各方面的投資熱情。各地、各部門通過創辦新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開發、規模企業擴張、優勢產品延伸、對外掛靠配套、設備更新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不斷加大投入,提高投入成效。三是四區共建,千方百計做大開放載體。我們不斷打造原有載體優勢,積極培育新的開放陣地,形成多層面、大范圍、功能全的開發區、海門港區、青龍化工園區、鄉鎮工業(貿)園區等四大開放載體格局。2001年起全面啟動青龍化工園區建設,把海門港并入開發區管理,使開發區面積由13.7平方公里擴展到40.5平方公里。近兩年來投入1.32億元,拆遷房屋10萬平方米,加大區港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了慧聚英力、原創藥研、僑星染織、泰格電機、豐笙家具、熱電廠等一批發展潛力大、影響深遠的項目。全市初步形成22個鄉鎮工業(貿)園區,其中南通市級以上示范園區3個。2002年共吸引進區企業84家,完成投資3.45億元,19個鄉鎮實際利用外資863萬美元。四是全方位創新,構建科技融入經濟新體系。五年來,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廣泛吸納國內外人才。全市引進各類人才950名,結成“產學研”聯合體500多家。2001年起,舉辦了每年一次的農民科技節。五年來,全市共立省以上科技項目127項,有130多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2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組織實施省以上火炬計劃項目33項、星火計劃項目22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8項,有17個產品被確認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全市新材料、醫藥化工、輕紡服裝、建筑業等支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科技進步對工業、農業的貢獻份額已由1997年底的39.4%、42.6%提高到現在的49.5%、49%。2002年我市再次榮獲“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稱號。
(四)轉變作風,改善形象,著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五年來,我們始終以改進工作作風為著力點,不斷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一是推進民主政治,提高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不斷修訂完善《市人民政府工作規則》。聘請數十位中外著名人士擔任經濟技術顧問,巧借“外智”促發展。2001年起聘請法律界人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邀請和組織市民代表旁聽政府常務會議,視察評議政府工作,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年”活動,市區總體規劃調整等重大決策廣泛吸引市民參與,多渠道聽取市民意見,不斷推進政府民主決策。二是實施政務公開,廣泛接受各界意見。在政府機關中全面實行公示制和承諾制,把政府各項工作置于全體市民的監督之下,認真接受各方面意見。政府常務會議邀請人大、政協領導參加,政府各部門把職能、職責、權限和辦事依據、程序、時限、收費標準等全方位對外公開。對招收公務員、評比先進、困難救助等社會關系密切、反映集中的熱點問題實行公示、公開。大力推行工程建設項目、政府采購等公開招投標制。2002年開展新聞跟蹤市長一日活動,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整治。三是弘揚團結協作,形成一呼百應的工作局面。政府各部門緊緊圍繞各項中心工作,開展“三個代表”學教、“錘煉過硬作風,展示公仆形象”等主題活動,切實改進作風,相互團結,相互理解,顧全大局,通力協作,形成政通人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抓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每年實施重點工程和實事工程過程中,廣大干部樹立“政府工作一盤棋”思想,迎難而上,團結拼搏,確保政令暢通。四是倡導緊張快干,提高行政效能。我們大力倡導“四少四多”,即“少休息多工作、少花錢多辦事、少享受多奉獻,少議論多參與”,政府各部門從大量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抓好事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事,對決定了的事,雷厲風行,各負其責,說干就干,一干到底。2001年起實施了每月市長辦公會議制度,定期交流、研究工作,使政府工作高節奏、快速度、高效率運轉。五是實行責任到人,確保工作到位。每年政府與部門分別簽訂工作責任制,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保證政府工作按質保量完成。對《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目標任務進行量化、細化,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部門責任人,明確完成時限,增強了落實工作的正確性、條理性和實效性,保證了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2002年,共分解落實367項工作,完成和超額完成了年初目標。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我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是全市人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共海門市委的領導下,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的結果,也離不開歷屆政府打下的基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體代表,向五年來為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出力流汗、作出貢獻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機關干部及駐海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民主人士、群眾團體、各界人士、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向熱心支持海門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五年來的政府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上還存在不少矛盾、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規模優勢不明顯,產業優化升級的任務還很艱巨;市級財政尚未徹底擺脫“吃飯”財政狀況,少數鄉鎮財政運轉較為困難;開放型經濟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差距;人民生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難度增大;政府職能轉變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對這些問題,應高度重視,采取扎實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展望
各位代表,今后的五年,是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五年。籌劃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對于我市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實現翻三番的奮斗目標至關重要。
就我市而言,今后五年的發展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國際資本迅速向長江三角洲轉移、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成功,為我們在更高的起點上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蘇通大橋、崇海大橋的即將建設和通啟高速的通車,為我們融入上海、走向世界構建了大通道;一大批正在規劃和建設中的重大項目必將為我市的加快發展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我們必須認清新形勢,確立新目標,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要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攬全局,緊緊圍繞三大目標,落實三大任務,主攻四大重點,不斷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三大目標是:蘇南板塊十強市、全面小康富裕市、環境優美生態市。
蘇南板塊十強市。通過五年的發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經濟規模進一步壯大,在蘇中率先崛起,躋身蘇南發展板塊十強縣(市)行列。通過蘇通大橋、崇海大橋過江通道的強勁拉動,區域綜合競爭能力顯著提高,在蘇中率先融入上海城市經濟體系,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上海”。
全面小康富裕市。通過五年的發展,在總體小康水平基礎上,比南通市提前三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物質、政治、精神“三個文明”全面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差別不斷縮小,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完善,社會就業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市民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識、法制意識顯著提高,社會誠信機制普遍建立,成為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科教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全面進步的現代城市。
環境優美生態市。通過五年的發展,城市化水平明顯提高,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取消城區燃煤鍋爐,采取集中供熱,嚴格控制煙塵和汽車尾氣排放,控制噪音,改善城市水系,城鄉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形成新老城區和沿江風情帶融為一體、現代氣息和田園風光交相輝映的新城格局,不斷推進可持續發展,成為長江三角洲上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環境秀美、秩序井然、生活舒適、人居優越的生態性城市。
三大任務是:經濟總量翻番、人民生活寬裕、城市擴容一倍。
經濟總量翻番。到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基礎上翻一番,總量接近240億元,到2007年,總量達到270億元左右,財政收入超過20億元,各類銀行存款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達到3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優化為7:53:4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25%以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人民生活寬裕。到200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達到1.5萬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7000元左右。居民儲蓄繼續上升,人均儲蓄超過2萬元,電腦、轎車等大宗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困難群眾援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障覆蓋面達100%。大文化建設深入推進,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改善。
城市擴容一倍。到2007年,城區面積擴張至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達到20萬以上,城市化水平達到45%左右。以南海路為軸心的新城區和行政、教育、文體、休閑“四中心”基本建成。以高爾夫球場、江海風情園、植物園、西北大學海門分校、沿江漁村為主要景點的沿江風情帶基本形成,以美國高科技園區、大型電廠等為重點項目的沿江經濟帶初具規模,與不斷發展中的城區遙相呼應,相得益彰,以此拉開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大力實施綠化、凈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成全國生態示范市,積極爭創園林城市。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擇優培育一批重點中心鎮,增強鄉鎮綜合實力,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共同繁榮的局面。
四大重點是:加大投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改善環境。
加大投入,大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始終把投入工作作為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營造上下齊心抓投入、一心一意上項目的濃烈氛圍,努力實現投入總量、項目規模大突破,全面增強發展后勁,不斷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加大工業性技改投入為主攻方向,重點吸引新材料、生物醫藥、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落戶海門,爭取引進2個以上超1億美元的大項目,爭取到2007年,工業投入超過50億元。繼續加大城鄉基礎設施投入,開工建設崇海大橋;繼續加大高速公路、鐵路、網化公路和深水碼頭建設,提升區域通行能力;繼續抓好電力、通訊設施建設,加快360萬千瓦大電廠的建設工作。繼續加大農業科技產業園區、重點水利項目等開發建設,不斷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量。大力拓寬投入融資渠道,積極引進外資、吸納內資、激活民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擴大開放,廣泛吸聚生產要素。緊緊抓住入世后的短暫過渡期和國際資本迅速向長江三角洲轉移的極好機會,進一步拓寬外商投資領域。擴大制造業利用外資規模,興辦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發展后勁足的外資大項目,把與跨國公司、大集團的合作和接受海外產業轉移作為利用外資的主攻方向,不斷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緊緊抓住我市開放型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進一步加強經濟開發區、鄉鎮工業(貿)園區等開放載體建設,創造特色,發揮強勁的集聚、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構建全方位、立體式開放新格局,繼續大力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擴大外經外貿規模,加大技術、人才和信息交流,吸聚各類生產要素,吸引全社會資本投入生產,推動全市經濟快速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大力支持科技型、外向型、效益型私營個體企業發展壯大,把私營個體經濟培育成為具有強大活力的主流經濟。
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市場化運作程度。繼續堅持合理進退的方針,加快推動公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全面建立較為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切實轉換經營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積極推進企業上市,鼓勵和支持規模優勢企業、科技先導型企業開展資本經營。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培育和發展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場,不斷規范市場中介服務,努力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經濟環境。按照“市場取向、政企分開、依法行政、營造環境”的原則,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企、政事、政社及政資分開,減少政府對經濟事務的行政性審批,建設高效、廉潔、務實的公共服務型政府。積極推進市政公用行業、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快形成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改善環境,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始終把強化全市綜合環境建設、提高區域競爭力作為全局工作的重要方面抓緊抓好。繼續下大力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建設和開放載體建設,構建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平臺。繼續下大力氣抓好發展軟環境建設,進一步創造優惠的政策“洼地”和服務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市,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繼續強化政府自身建設,樹立優良作風,努力營造政通人和、眾志成城、齊謀發展的社會大氛圍,大力倡導創新、創造、創業的社會新風尚,積極打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新環境,凝聚人氣,加速發展。
2003年主要工作目標與任務的建議
各位代表,2003年是新一屆人民政府的開局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于保持我市經濟社會良好的發展勢頭,順利完成新一屆政府的各項任務具有重大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中央、省和南通市關于經濟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按照市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的總體部署,以“崛起蘇中爭第一,瞄準蘇南爭進位,融入上海爭發展”為工作目標,強力招商引資,突出項目建設,加大結構調整,深化各項改革,狠抓軟硬環境,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2003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⑴國內生產總值167.5億元,增長12%。其中一產增加值19億元(新統計口徑),二產增加值84.6億元,服務業增加值63.9億元。⑵農業現價總產值(新統計口徑)29.2億元,增長5%。 ⑶工業現價總產值403.5億元,增長25%,其中大戶和一般工業產值232.5億元,增長20%,個體工業產值(新統計口徑)171億元,增長32.5%;銷售收入344億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大戶及一般企業銷售收入176億元,比上年增長22%;利稅19.5億元,比上年增長26.6%。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50億元。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億元。⑹合同利用外資60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外貿出口1.5億美元,外經合同額4000萬美元,營業額4300萬美元;新派出國勞務1400人。⑺財政收入10.2億元,增長16%。⑻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增長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70元,增長9%。⑼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5‰以內。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和預期目標,建議主要抓好以下“八個推進”:
一、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加速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全方位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市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推進全市經濟快速發展。
舉全市之力,營造新一輪招商引資的強烈氛圍。實施全民招商引資計劃。層層分解落實招商引資任務,形成人人招商、時時招商、事事招商、處處招商的格局。精心組織各類招商引資活動。組織好市鄉兩級行政招商活動,重點實施“小分隊招商”和“以外引外”工作。辦好第八屆“金花節”、第三屆“光彩周”等大型招商引資活動。拓寬招商引資思路。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產業都要加快開放步伐,千方百計引進外資項目。健全招商引資激勵機制。落實招商引資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專業招商人員和社會各界招商引資的積極性。保持同在外海門能人的聯系,引導他們反哺家鄉投資興業。
加快載體建設,提高招商引資能力。進一步突出開發區在招商引資工作中的龍頭地位,加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外資項目的承接能力,將開發區建成全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吸納投資的主要基地。重點抓好三星、海門鎮、三和、天補、德勝、正余、常樂等鄉鎮的工業(貿)園區建設,盡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招商引資的新載體、新亮點。
提高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深入推進經濟發展環境“創三優”工作,加快建立一套便捷、規范、符合國際慣例的對外服務體系。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市審批服務中心的運作機制和服務功能,搞好“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優化物價、工商、質監等監管部門的監督職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
強化融入意識,加快“北上海”建設步伐。發揮區位優勢,做足大橋文章,增強海太汽渡通航能力,縮短與上海、蘇南的時空距離。以上海申博成功為契機,加大我市與上海在產業聯結、市場融合、人才共享方面的工作力度,全面主動融入上海,積極拼搶世博經濟大蛋糕中的份額,拓寬與國際經濟融合的通道。
實施“外向化”戰略,拓展經貿發展空間。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加快出口主體多元化步伐,培育出口增長點,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檔次,鼓勵各類進出口企業做大做強進出口貿易,真正形成多種成分、多種產品共同搶占國際市場的局面。廣泛開展外經合作。引導有對外簽約權的企業提高勞務合作層次,發展總包和聯合承包工程。發揮我市勞動力素質較高的優勢,積極擴大勞務輸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經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帶動外貿出口和招商引資。
二、切實推進項目建設,大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項目建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組織實施好各類項目建設,努力形成一批對全市經濟發展具有帶動和支持作用的增長點。
全力突破一批重大項目。把項目建設的主攻點放在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業項目上。確保全年完成全社會技改工作量25億元,其中工業性投入量20億元。重點抓好64個千萬元以上各類項目的開發建設。全年組織申報省級重點技改項目6個,組織申報國家級重點技改項目1個。抓好通光耐高溫特種光纜、慧英藥業、原創藥研所二期工程、力神公司鏈傳動機械、地奧集團海門生產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協助啟動大型電廠、海門市美國高科技工業園區項目建設。抓好優勢產業基地、農業技術示范園區和專業村組產業化基地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推進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項目的建設。著力推進服務業項目建設。加大市政和社會事業重點工程建設力度。協助啟動西北大學海門分校建設。做好各類重點項目的論證、上報工作。
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通過降低門檻、產業引導、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注重調動外資和民資的投資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貸款貼息、項目經費補助等各類政策性資金,努力使更多的項目進入上級專項資金籠子。充分發揮金融資本的支持作用,著力構建新型的政銀、銀企關系,擴大信貸規模,最大限度地縮小信貸差。
提高項目建設的組織水平。全方位推進項目建設,形成投產一批、開工一批、論證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抓好項目投入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實現項目管理規范化。分層次建立項目責任制,實行項目績效考核。建立引進項目和外來資金的獎勵機制,對招商引資成效突出的予以重獎。實行重大項目辦公日制度,確保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實行各級領導聯系掛鉤重點項目制度,做到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建立項目推進投訴制度,對影響項目進度的部門和人員進行嚴肅查處。
三、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全面提高經濟運行質量
增強經濟綜合競爭能力,必須要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推進工作的關鍵措施加以落實。
全力提升工業經濟的規模、質量和層次。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和輕紡服裝三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重點骨干企業,增強規模支撐力和輻射帶動力,全年銷售超億元企業達26家以上。大力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繼續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進20個重點產學研項目,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10項。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爭取國外科技成果在我市轉化和產業化。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組織申報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0項。加快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建立民營科技企業協會和新材料企業協會。強化專利意識,保護創新成果。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釋放增長潛能,不斷優化區域布局,實現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新突破。全市銷售超億元私營企業達10家。
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苗木瓜蔬、特經作物、山羊牧草、家畜家禽、特水養殖等五大主導產業。抓好農業標準化、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等工作,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農副產品加工以及帶動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加強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積極引進、培育、推廣農業新品。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大農機裝備投入,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生產水平。
努力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大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推進沿江風情帶和東灶港沿海風景區建設,加快形成我市旅游業的特色和優勢。按照大流通、大市場的要求,培育壯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批發市場和商品交易市場,打造并放大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等重點市場的品牌效應。確保全年實現市場成交額85億元,超億元市場14個。積極發展房地產、信息咨詢、社區服務和金融保險業。
著力增強建筑業綜合競爭力。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創新企業發展的新機制,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大市場開拓力度,不斷提高國內外市場占有份額,實現建安產值115億元,經濟收入35億元。強化軟硬件建設,通過改善裝備、技術創新和人才開發,提高工程質量,全年爭創魯班獎、國優工程1-2項。
四、繼續推進各項改革,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要突出改革重點,強力攻堅克難,全面加快市場化進程,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體制新優勢。
扎實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強領導,完善措施,籌措成本,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市屬困難企業改革要加大攻堅力度,力爭改革基本到位;流通企業要基本完成改制任務;市屬建筑企業改革在年內要全面完成。鼓勵重點企業集團和成長型企業擴大經營范圍,實現規模發展。幫助通光集團等企業做好上市準備工作。
不斷完善農村各項改革。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化解村級債權債務,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充分利用省政府在我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的先行優勢,加速集體土地流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緩解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用地矛盾。
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以市場為取向,加速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程。針對事業單位不同性質、職能和任務,確定各自的改革重點,推進人事、機構改革。行政管理型事業單位要精簡壓縮;公益型和技術與中介型事業單位要加快市場化運作步伐;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事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構建新型的產權關系和企業制度。繼續深化教育、衛生單位改革。在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改革辦學體制,鼓勵民間資金參與非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改革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規范對民營醫院的管理。
不斷深化財政工作改革。完善財稅征管,實現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優化支出結構,確保工資發放、社會保障和重點工程建設等重點支出需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行部門預算。加強預算外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進一步規范預算外資金的票據、賬戶、使用管理辦法。提高財政調控能力,加大財政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
五、加快推進城鄉建設,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
城市形象是一個地區現代風貌、經濟實力、繁榮程度、文明水平等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升城鄉整體形象。
以新城區和沿江風情帶建設為主線,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市行政中心實施土建。繼續搞好印機廠地段的改造建設,著手啟動水泥廠地段的開發改造。實施南海路西延、長江路南延等9條市政道路和新建南海路跨圩角河橋、翻建西郊大橋等重點工程建設。做好南海路、長江路、嘉陵江路、北海路等地段的綠化工作。做好海門港、江心沙農場等西南部重大項目間交通道路建設以及與城區貫通的規劃工作,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加快沿江風情帶建設步伐。
堅持市場取向,提高經營城市水平。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措城市建設資金。加大土地收購儲備力度,全面推行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收足用好土地收益。運作好城投公司,增強城市建設的投融資能力。實行城建資金財政專管員制,提高城市建設資金使用效益。繼續推進市政、綠化、環衛等公用事業改革,創新城市管理養護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削低農民進城門檻。
服從經濟發展要求,優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在方便人民生活的基礎上,基礎設施建設要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交通方面,要以崇海大橋、蘇通大橋、通啟高速公路建設為契機,推進我市公路網絡現代化建設。實施好天三線、常久線、六東線等重點工程建設。供電方面,實施好城網改造和220千伏海門輸變電工程。水利方面,加大對骨干河道的清淤力度。電信方面,不斷增強和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為社會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務。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空間。
加大綜合整治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成果,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繼續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做好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啟動工作,進一步完善職能,提高綜合執法效能。強化小區物業管理,改善人居環境。
六、全力推進富民工程,切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要在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推進富民工程。
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大促進就業力度,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發揮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繼續實施就業援助工程,落實各項幫扶措施,力爭使更多的特困下崗失業職工實現再就業。建立完善統一、開放、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發展建筑業、小城鎮建設和勞務輸出,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采取各級干部為農村、城鎮貧困戶尋找就業門路等措施,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鞏固“兩個確保”工作成果,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全面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六大社會援助工程,大力幫扶困難群眾。
著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完善計生服務功能,穩定低生育水平。依法加強環境保護,切實改善環境質量,爭創全國生態示范市,啟動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加強用地管理,強化耕地保護。努力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努力控制各類事故發生。高度重視人民來信來訪,著力解決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七、努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促使社會全面進步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要按照協調發展的要求,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四創一建”工作,力爭早日建成全國文明城市。切實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加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崇尚科學和時代精神,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廣泛開展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積極開展建設學習型城市活動,在全市營造濃烈的學習氛圍,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
全面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電等社會事業。繼續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繼續抓好教育重點工程建設和村小布局調整工作。加強農村衛生預防保健工作,認真抓好重點疾病防治,不斷提高健康水平。加快文化建設步伐,為全市人民提供豐富、健康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廣播電視節目質量,推進廣電產業化進程,繼續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關心支持婦女、兒童、老齡工作,發展殘疾人事業,進一步做好統計、審計、會計、外事僑務、機關事務、民族宗教、人防、防震減災、民兵預備役、雙擁、征兵、檔案、地方志、氣象、藥監、煙草、郵政、鹽務等各項工作。
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加大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努力為經濟社會進步提供人才保障。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機制,構筑群賢畢至的人才高地。建立分配、評聘分開等激勵機制,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堅持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和審議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的建議、批評和意見。自覺接受市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搞好重大決策的政治協商,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認真辦理政協委員的提案。重視專家、政府顧問的建議和意見,提高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加強與工商聯、無黨派愛國人士和人民團體的聯系。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強全民法律意識,積極推進依法治市進程。
八、著力推進自身建設,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不斷發展的形勢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工作有新舉措。
與時俱進,建設學習型政府。組織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學習黨的十六大會議精神,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建立公務員和領導干部理論學習制度,刻苦學習現代經濟、科技、財政、金融、法律等各種新知識,學習先進地區的創新經驗,全面提高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理論素養和工作水平,增強運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經濟的手段推進工作的能力。
改進作風,建設誠信型政府。堅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政府工作的宗旨,不搞圖虛名、勞民力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運作的透明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辦好“市長熱線”電話,暢通民意溝通的渠道,及時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大力倡導“馬上辦”、“現場辦”、“限時辦”等好經驗好做法,著力營造高效、優質、快捷的社會服務環境。加強新浪海門政府門戶網站和黨政信息網建設,積極推行電子政務。
奮發進取,建設創新型政府。樹立清新的政風,鼓勵創造,鼓勵進取,鼓勵改革,旗幟鮮明地為創新者壯膽,為進取者助威,為改革者護航,努力形成崇尚創新、創造、創業的社會氛圍,使開拓創新、勇于趕超、奮力拼搏、眾志成城成為各級干部的自覺行動,在加快發展中做到全市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形成大發展的合力。
執政為民,建設廉潔型政府。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勤儉辦一切事業。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筑牢防腐拒變的思想堤防,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勤勤懇懇做事。堅決貫徹和落實各項廉政規定,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鏟除腐敗現象滋生的土壤。堅持不懈地抓好反腐敗斗爭,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以廉政建設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樹立起勤政、廉政、優政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政府要辦的事很多,從最具帶動性和民本性的角度出發,2003年新一屆政府將努力實施好以下十個與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工程。
1.崇海大橋建設工程:啟動崇海大橋建設,拉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
2.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項目建設工程:積極落實資金,推進常樂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項目建設。
3.農產品放心工程:建設無公害瓜蔬生產基地5萬畝;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測體系;開展放心肉菜糧市場準入試點工作。
4.水利建設工程:實施海門港閘下游港道清淤、海門河疏浚、長江江堤填塘固基和拋石護岸工程。
5.城鄉路橋建設工程:①交通建設工程。新建天三線、常久線;改造星海線萬年鎮區段、三陽鎮區東段;拓寬維修六東線、平中線;續建海二線北延工程。重建江濱橋,維修改造農橋25座。②城市“九路二橋”工程。建設南海路西延、長江路南延、嘉陵江路南延、緯洱路、新海路西延、富江路北段翻建、富江路南延、越秀路南延、緯沂路等9項工程。新建南海路跨圩角河大橋、翻建西郊大橋等2座橋梁。
6.新城區重點建設工程:①行政中心實施土建。②小區建設工程。繼續搞好印機廠地段改造建設;著手啟動水泥廠地段開發改造。
7.城鄉綠化工程:實施市區南海路、長江路、嘉陵江路、北海路綠化帶工程;蘇325新線景觀綠化帶、蘇318線綠化帶工程;江海堤防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
8.開發區西南、東南片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興建青龍化工園區西清華園路、海門港區北上海路;啟動海門港5000噸級雜貨運碼頭建設。
9.社會事業建設工程:①重點學校建設及村小布局調整工程。完成定點村小建設5所,撤并村小25所。完成海門實驗學校二期工程、海師附小新校區二期工程。②實施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設人民醫院門急診大樓、中醫院病房樓二期工程。
10.社會六大援助工程:①農村大病醫療保險援助。全市90%以上的農民參保。②助學幫扶援助。全市三級幫扶機構幫扶特困學生2000人以上。③慈善援助。增加援助資金,拓寬援助范圍。④城鎮住房特困戶援助。為住房特困職工繼續提供援助。⑤法律援助。擴大援助覆蓋面,使更多的群眾得到無償援助。⑥就業援助。為80%以上的下崗失業職工至少提供一次擇業機會,政府至少提供200個就業崗位,幫助特困下崗失業職工實現再就業。
各位代表,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事業任重道遠。讓我們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定信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