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 郭曉敏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中共海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依靠全市百萬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思想解放為先導,以追趕超越為目標,系統推進“三件大事”“四大專項行動”,經濟社會呈現“穩中有進、提質向好”的發展態勢,較好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主要指標的持續領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49億元,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億元,稅收占比達80%,同比提升9.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79萬元、2.46萬元,分別增長8.5%、9.4%;工業應稅銷售連續24個月保持20%以上增速,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四個全面”月度評估和高質量季度考核持續位居南通前列。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0位,較上年晉升1位,列江蘇省第8位,蘇中蘇北第1位。推進了一批群眾關注的大事難事。崇海通道列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啟動規劃研究;海太通道列入省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運輸走廊規劃;臨永越江隧道形成初步規劃方案。寧啟鐵路建成通車,海門跨入“鐵路時代”。8.7平方公里的北部新城規劃建設全面啟動,省級江海博物館開館運行,原市政府地塊綜合改造工程開工建設。金融生態獲省政府通報表彰,省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累計脫貧率達92.5%,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空氣質量位列全省第三。贏得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開局。招商局豪華郵輪項目成功落戶,標注海門制造新高度。產業項目質量綜合評估全面開展,重大項目數量質量取得近年來最好成績。率先在南通開展工業企業資源利用績效評價。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產值占比分別達56.2%、36.1%。新增“雙創”人才數量位居江蘇縣市第一,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營商環境評價南通領先,獲評全省推進制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受國務院表彰獎勵。
一年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環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我們迎難而上,擔當作為,統籌兼顧,務實苦干,重點抓了六個方面的工作,“強富美高”新海門建設邁出鏗鏘步伐。
經濟質效實現新提升。把培育實體經濟作為穩增長的著力點,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項目建設強力推進。發揮“5+8”招商體系作用,提升招商引資組織化程度,舉辦經貿投資洽談會和京滬、深港等地25場主題招商活動,新簽約超10億元項目22個,實現外資到賬3.25億美元。開展項目集中開工、現場觀摩、季度競賽等活動,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14個,其中超10億元重特大項目18個,位居南通第一。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148個,轉化達產項目30個。項目年度考核較上年前移1位。實體經濟提質增量。突出工業經濟主導地位,強化企業梯度培育,完成工業應稅銷售1053億元,新增銷售超億元企業13家、規上工業企業87家、掛牌上市企業4家。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11位。出臺促進服務業發展政策,實現服務業應稅銷售507億元,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20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1個百分點。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納稅億元樓宇實現零的突破。海門科創園獲批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疊石橋家紡小鎮入選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張謇文化旅游景區通過國家4A級景區驗收。金盛生態園被評為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實施建筑企業業務回歸計劃,積極發展綠色、裝配式建筑,建筑業總產值突破1800億元,新增魯班獎2項、國優工程獎5項,中南、三建、龍信入圍中國企業500強,現代建筑產業園獲評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園區。要素供給持續優化。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般性修改。開展土地“雙整治”行動,完成耕地占補平衡2772畝、增減掛鉤復墾1.26萬畝,消化處置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及閑置土地8436畝,實現低效用地再開發2020畝。籌建總規模5.05億元產業引導基金,新引進4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制造業貸款較上年增長10.45%。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制定精準化扶持政策,推進企業降本增效。
發展活力得到新增強。聚焦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改革動能有效激發。國家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全市239個行政村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試點經驗全省推廣。獲評省農業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市。推動開發區去行政化改革,落實全鏈審批賦權清單管理,釋放發展新活力。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順利完成。開放動能加速集聚。主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積極拓寬外貿渠道,放大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效應,成功舉辦“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02億元。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成為南通唯一一家江蘇改革開放40周年先進集體。新增服務外包企業9家,服務外包執行額達1.61億美元,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11.3億美元,實現營業額8.3億美元。通海港區開港運行,集裝箱吞吐量達25萬標箱。招商局重工、燕達重工碼頭實現對外開放。創新動能全面增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高新技術企業增至156家,新增南通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8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66%。京海禽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招商局重工獲中國專利優秀獎,通光線纜獲評省創新型領軍企業。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8.5件。出臺“人才強企10條”,開展東洲英才創業周活動,實施“千名校友資智強海”工程,承辦中國創新挑戰賽,入選省“雙創”人才1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025人,每萬名勞動力中擁有高技能人才數位居南通前列,人才綜合競爭力躋身全省十強。
三大攻堅取得新成效。健全機制,創新舉措,突破難點問題和薄弱環節,深入推進三大攻堅戰,在補好“短板”的同時加固“底板”。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制度和政策體系,嚴格預算管理、項目資金源頭管理。城發、交通、保障房三大國有公司實體化運作,園區平臺轉型穩步推進,政府債務規模、債務率實現“雙下降”。加大非法集資防范宣傳和打擊力度,金融生態建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致力提高精準扶貧質量。扎實開展“走幫服”活動,深入推進陽光扶貧,1349戶、2332人實現脫貧,315戶農村危房完成改造,扶貧工作全省領先。在南通率先實施“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新模式,用足用好社會救助系列政策,重點關注因病因殘致貧人群,全年投入醫療救助資金3179萬元。加強與陜西勉縣扶貧協作,協調落實產業項目14個,帶動當地3000余名群眾脫貧增收。聚力抓好污染防治攻堅。統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專項行動10項任務和中央、省環保督察193件問題整改。扎實開展“兩行業”專項整治,關停化工印染企業43家,整治提升“散亂污”企業133家。加大化工園區揮發性有機物整治力度,常態化嚴控秸稈焚燒、建筑揚塵,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3%。落實河長制和斷面長制,出臺打好碧水保衛戰實施方案,完成污水管網“四個必接”工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Ⅲ類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抓好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關閉違規養殖場222家,規模養殖場達標治理率達90.79%。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攻堅行動,創成省水美鄉鎮1個、水美村莊3個、美麗鄉村2個。完成農村改廁1.58萬座。污染防治年度考核位列南通縣市首位。
城鄉建設呈現新面貌。突出統籌融合,積極推動“四化”同步,城鄉發展協調性進一步提升,面貌持續改善。高水平推進城市建設。北部新城“三橫三縱”道路框架全面拉開,江海路快速化改造完成施工圖設計,疊港公路全線貫通,岷江路中段、長江路北延工程建成通車,南北貫通、東西暢聯的城市路網初步形成。“智慧交通”二期工程順利實施,城區電子公交站牌投入使用,新增城鄉公交站點150個。東海綠廊、青溪園、東方綠園等公園綠地相繼完工,圩角河、海門河、青西河兩側綠化景觀串點成鏈,新增城區綠化56.12萬平方米。完成光明路小區等11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實施城中村棚戶區改造項目5個,建成動遷安置房6330套,海北佳苑、浦江東區等安置小區交付使用。新開工商品房面積234.8萬平方米,成品住房占比達52.3%,房地產市場健康運行。完成5433戶、81萬平方米征收搬遷任務。高標準抓好城市管理。全面啟動新一輪文明城市創建。東洲市場、榮盛市場改造完成。城區停車專項規劃啟動實施,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317個,建成電動車集中充電點247個。深入實施“三拆”專項行動,拆違面積14萬平方米。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置試點,城南垃圾中轉站建成投用,城區路面機械化清掃率達80%。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出臺三年行動計劃,抓好鄉村振興重點工程。完成農路提檔升級90公里,改造農橋6座,實施生命防護工程750公里,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啟動新型合作農場建設,新增高效設施農業7800畝、高標準農田5.5萬畝、規模經營主體73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98.3%。大白皮蠶豆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三個全覆蓋”考評南通第一。正余鎮獲評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范鎮。成功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
民生事業獲得新進步。認真辦好50件民生實事,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8%。社會保障更加健全。落實創業就業政策,新增就業1.0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78%。推進社保擴面提標,主要險種參保率超過98%,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至135元/月、低保標準提高至640元/月,8類救助對象全部納入資助參保范圍。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改造護理型養老床位120張,新增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家、嵌入式養老服務平臺1個,新建居家養老助餐點16個。“殘疾人之家”實現區鎮全覆蓋。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善教育設施配套,教育裝備提升、校園安防提升、學校健康飲水等工程全面推進,首開初中等3所學校交付使用,新建、加固校舍4.9萬平方米。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水平有效提升。新組建5個學前教育集團,普高擴招順利實施,高考本科上線率高出省平均線36.9個百分點,清華、北大達線16人,職教對口單招錄取率位列全省前茅。成功承辦環太湖公路自行車賽等重點賽事,第17屆運動會等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校園足球經驗全國推廣,獲評省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市。深入推進綜合醫改,醫聯體實質性運行,市域內就診率達80.3%。人民醫院新院主體工程完工,鎮村醫療服務網絡不斷完善,醫療資源布局持續優化。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建成省婦幼健康服務示范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省領先,江海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三館融合”基本完成,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江海之春等群眾文化活動廣泛開展,書香城市示范市通過省級驗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實現歷史性突破。完成海門新聞綜合頻道高清化改造。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嚴格落實綜治、法治、信訪和國家安全工作責任制,推進“雪亮工程”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公眾安全感超過98%,連續14年被評為省平安縣(市)。成立南通首家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獲評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開展社會矛盾和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重點信訪積案化解率南通領先,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實現省雙擁模范城“八連冠”。
自身建設展現新氣象。以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從嚴治政,政府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效能穩步提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升級“不見面審批”,政務服務綜合標準化建設列入國家試點,行政審批海門版“2340”品牌效應不斷放大。12345公共服務熱線受理各類有效信息14.2萬件,滿意率達96%。法治政府加快建設。堅持市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政府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機制,出臺“三重一大”事項和市長辦公會議議事規則。堅持重大決策向人大報告、重要工作聽取政協意見,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辦理人大建議、政協提案717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全省推廣,蟬聯省法治建設示范市。作風建設持續加強。開展思想解放大討論活動,更加自覺地以新思想定向領航。深化省委巡視反饋“回頭看”問題整改,全面履行政府黨組主體責任,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提振精氣神,整治‘庸懶散慢拖’”專項行動,政府執行力、公信力明顯提升。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審計監管,實施工程結算審計716項,核減資金6.3億元,全面構建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領域陽光防范體系。率先在南通建成政府采購網上商城,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機制獲全國創新成果獎。
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開展工作。人武、人防、統計、民族宗教、機關事務、供銷、檔案、地方志、老齡、慈善、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績。稅務、供電、海關、氣象、郵政、通訊、煙草、銀行、保險、證券等部門和行業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各位代表,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成績的取得,是市委總攬全局、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協商、鼎力支持的結果,更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勠力同心、銳意進取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廣大干部群眾,向給予政府工作熱情支持和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駐海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群眾團體、離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海門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站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起點,對照高質量發展走在南通前列的新要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實體經濟面臨諸多困難,向好基礎仍需夯實;龍頭型大項目不多,大企業支撐力不夠,經濟發展總量能級和質量效益還有待加力提升;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污染防治能力建設相對滯后,水環境整治任重道遠;城市功能品質仍存在短板,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愿望仍有差距;政府自身建設還需加強,少數干部擔當意識、進取意識尚需進一步增強。對于上述問題,我們將用創新的辦法、攻堅的舉措、持久的韌勁,努力加以解決。
2019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改革發展穩定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困難不容忽視,但信心不可動搖。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特別是通州灣成為江蘇新出海口、南通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北沿江高鐵正式立項、南通新機場等重大工程規劃建設,讓海門發展機遇前所未有,發展前景無比廣闊。我們必須堅決破除機遇疲勞、路徑依賴,把握大勢、厚植優勢,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嶄新航道上破浪前行、勇立潮頭。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五個堅持”要求,按照省委、南通市委全會和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部署,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持續推進“三件大事”“四大專項行動”,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努力在高質量建設“實力海門、活力海門、富裕海門、生態海門、宜居海門、魅力海門、平安海門”上取得更大突破,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堅實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73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工業投資和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7.5%和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6%,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完成省市下達任務。
做好今年工作,我們既要看到困難,更要保持定力。一是鞏固“穩”的基礎。科學應對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發展形勢,貫徹落實中央“六個穩”要求,正確把握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的取向,扎扎實實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努力把穩的基礎打得更牢,持續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格局。二是加快“進”的步伐。堅定解放思想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牢固樹立搶抓機遇的發展意識、做大總量的能級意識、創新求變的改革意識,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能快則快、追趕超越,力爭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在南通前列。三是實現“高”的發展。落實省委“六個高質量”發展要求,對照省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統籌推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產業集聚上更加突出重特大項目,在動能培育上更加突出改革創新,在發展方式上更加突出綠色生態,在人民生活上更加突出共建共享,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奮力當好省市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四是發揚“實”的作風。堅持謀在遠處、干在實處,自覺以系統化思維推動發展,以精細化理念狠抓落實,匯聚各方力量,強化執行擔當,勇于攻堅克難,推動海門各項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圍繞上述目標和思路,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注重實體支撐,更大力度穩定經濟增長
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擴總量和優存量雙管齊下,推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厚植區域競爭新優勢。
強化產業支撐,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圍繞提升“3+3”先進制造業競爭力,堅持抓龍頭、強鏈條、促集聚,全面提升主導產業發展能級,工業應稅銷售力爭突破1300億元。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促進單一企業集聚向全產業鏈集群轉變,全力打造豪華郵輪、機器人兩大地標產業。鼓勵生物醫藥企業加強新藥研發生產,加速集聚集群發展,努力做大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形成特色產業板塊。壯大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特種金屬、新型能源材料等先進復合材料。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契機,積極布局集成電路封裝測試、5G移動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產業,提升產業發展層級。支持光纖光纜、海工裝備等領域優勢企業“民參軍”,發展軍民融合特色產業。引導現代家紡產業向品牌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實現線上線下銷售1200億元。推動現代建筑向建筑裝備、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等領域拓展,抓好現代建筑產業園建設,建筑業產值突破1900億元。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建立“產品+服務”盈利新模式。強化生產性服務業支撐,抓好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重點產業發展。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實施消費升級行動計劃,擴大健康養老、文化體育、旅游休閑等供給能力。爭創省級服務業集聚區1家,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40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7.5%。發展樓宇經濟,打造一批科技金融、外貿服務、總部經濟等主題特色樓宇。
強化企業支撐,提升經濟運行質態。深入實施“1532”工業大企業培育工程,應稅銷售超20億元、30億元、50億元企業分別達5家、1家、1家。繼續推進小微企業進規模、規模企業上臺階三年行動計劃,規上工業企業突破800家。引導企業堅守實業、深耕主業,加大技改投入,實施設備投入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00個。深入開展“機器換人”行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等領域運用,新增“互聯網+制造業”融合創新示范企業3家、“上云”企業20家、智能車間2家。深化政銀企對接互動,組建轉貸服務公司,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新增有效信貸投放100億元。積極對接科創板市場,支持企業加快股改上市步伐,新增掛牌上市企業2家以上。鼓勵企業發揚工匠精神,加強質量、品牌、標準建設,力爭新增省質量獎1個、中國馳名商標1件、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6項。
強化項目支撐,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開展“重特大項目落地落實年”活動,堅持外引內生并重,全力主攻重特大項目、高端產業項目。優化招商工作機制,強化領導掛帥招商,加強市場化、專業化招商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招商組織策劃能力和精準化水平。梳理鎖定與我市產業發展契合度高的世界名企、大型央企和實力民企,綜合運用駐點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等模式,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財稅貢獻大的優質項目。全年舉辦各類招商推介活動20次以上,新引進超10億元項目不少于20個,其中超50億元項目3個以上,力爭超100億元項目再有新突破;新引進超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5個,外資實際到賬3億美元。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做好要素供給提前保障,重點推進豪華郵輪、航天新材料、多利不銹鋼等重大項目盡快開工,阿里數據中心、滬海輕量化汽車零部件等項目建成投產,全年新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20個,項目竣工率達65%以上。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期評估。加大閑置低效用地盤活力度,完成土地“雙整治”8000畝以上,提升項目用地保障水平。
二、注重創新驅動,更優舉措培植發展動能
堅持“三個第一”,突出自主可控,促進科技、人才和產業深度融合,全力爭創國家創新縣市。
培育創新主體。深入開展企業創新能力體檢,在重點骨干企業推行首席科技官制度。實施企業創新積分管理,組織“創新型領軍企業三十強”評比,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家、省民營科技企業8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6.5%。積極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新模式,支持初創期科技企業發展。發揮科技鎮長團校地合作橋梁作用,開展“百企高校院所行”活動,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80個。
提升創新載體。建立市產業技術研究院“一站式”科技公共服務平臺運行機制,探索與中家紡合作共建家紡產業研究院,加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長三角藥物研究院落地。推進企業研究院、校企研發平臺建設,力爭規模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超70%,新增南通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8家,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力爭實現新突破。積極搭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創新創業平臺,謇公湖科創中心建成省科技企業孵化器。推進園區省級創新載體、鎮眾創空間全覆蓋,玲瓏灣創客中心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推動企業、高校院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聯合開展核心技術專利布局,確保高標準通過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驗收。
集聚創新人才。深入實施“人才新政10條”“人才強企10條”,針對重點產業、重特大項目出臺專項人才扶持政策,激發人才引領創新的內生動力。組織開展創新挑戰賽、東洲英才創業周、“海智杯”創業大賽等活動,新引進省“雙創”類高層次人才12名以上。深入推進“東洲雁歸”和“千名校友資智強海”工程,吸引2500名海門籍在外人才回海就業創業。注重技能型人才引培,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000名,每萬名勞動力中擁有高技能人才達1070人。加大人才公寓建設力度,開建高端人才安居住房300套以上。
三、注重活力激發,更深層次加快改革開放
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全面釋放發展新活力。
深入優化營商環境。建立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出臺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強化惠企政策集成,增強政策供給的系統性和精準度。全面落實降費減稅政策,降低企業負擔。組建民營企業服務中心,深入實施重大項目全程幫辦和重點企業“直通車”制度,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探索信用承諾、審慎監管等新型監管模式,在安監、環保等領域微觀執法過程中避免簡單化,不搞“一刀切”。開展“百強企業”“張謇式優秀企業家”評選,全面營造尊重企業、尊重企業家的社會氛圍,讓“張謇基因”成為海門企業家的共性傳承。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拓展行政審批“2340”改革成果,推進“證照分離”“照后減證”,推廣數字化審圖,提升審批服務標準化、便民化水平。優化市政務大廳“一站式”服務功能,健全鎮村“全科窗口”服務機制,實現線上“一網通辦”和線下“只進一扇門”集成融合。完善市屬國企法人治理結構,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園區國有企業市場化轉型,提高國有資源、資產、資金運作效率。堅持“清、規、控、降、防”并舉,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優化金融監管機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完善土地流轉市場準入機制,推廣履約保證保險,爭創省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創新示范縣。向社會資本開放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積極引進國際化、品牌化教育資源,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專科醫院、專業養老機構。
深度拓展開放空間。實施高水平區域合作。對接長三角一體化三年行動計劃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加強規劃銜接和項目爭取,全力打造上海北大門“窗口”。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建設,實現與南通濱江主城、通州灣新城、啟東生命健康科技城三大組團的協同發展。主動對接沿海產業分工合作,培育壯大特色海洋經濟。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研究制定外貿穩增長政策,引導企業參加境內外各類展會,主動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實現外貿優進優出。推動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向內外貿結合發展,加快搭建國際貿易展示區和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培育跨境電商、服務貿易等外貿新業態,實現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5億美元。舉辦“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開通國際班列。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完成對外投資額1億美元,實現服務外包執行額1.65億美元。加強通海港、海門港、疊石橋“無水港”三港聯動,充分發揮開放口岸功能,加快打造樞紐經濟,全面構建“陸海統籌、江海聯動”新格局。打造高水平開發園區。引導開發園區強功能、優生態、創特色,集中力量做強1個主導產業、1個新興產業。推進重大項目向園區集中,要素資源向園區集聚,著力增加園區貢獻份額,六大園區重點經濟指標占全市比重達75%以上。堅持“畝產論英雄”,嚴把重大項目入園質量關,提高投資強度和經濟密度。突出產城融合,完善園區功能配套,提升發展承載力。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園區爭先進位,開發區力爭躋身全省國家級開發區前十強,工業園區力爭進入省級開發區前四十強。支持海門港新區和高新區創建省級園區。
四、注重精建細管,更高品位推進城市轉型
放大區位優勢,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加強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以融合思維謀劃綜合交通。搶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機遇,瞄準“區域交通重要節點城市”目標,更大力度接軌上海、對接蘇南、融入南通主城,推動有利于我市的重大跨境路網布局,加快形成內暢外聯的城市交通格局。謀劃重大戰略工程。緊盯國家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政策導向,積極爭取北沿江高鐵經停海門,崇海通道加快規劃研究,海太通道納入國家規劃,臨永越江隧道納入南通市城市總體規劃,寧啟鐵路增加班次、開通動車。做好南通繞城高速、疏港鐵路、洋呂鐵路前期工作,推進東灶新河建設,全力打造“江海河聯運、公鐵水一體”的集疏運體系。推動快速路網建設。加快實施G228通州界至海門三星段改擴建、G345海門東段改擴建一期工程,江海路快速化改造、北京路西延工程全面開工,岷江路全線貫通。港西路南延一期與海啟高速海門段建設同步完工。開展G40湯正線互通、S222海門段改擴建、王川線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城鄉交通配套。優化、新辟公交線路4條,新增、更新公交車20輛,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24%。實施“車頭向下”行動,推進長途班線向農村客運站延伸,臨江、海永客運站建成投用。
以工匠精神推進城市建設。按照“三城聯動”要求,主動對標先進縣市,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城建的每個環節、每項工程,致力建設品質城市。開發精致片區。堅持“南優北拓”片區特色化發展思路,開發建設“形態美、業態新、生態優”的南北新城。開展北部新城天際線、建筑色彩及形態研究,完成森林公園策劃設計,引進一批商業配套和總部經濟。高起點實施行政中心南側生態走廊工程,結合沿江風光帶、公建場館規劃建設,精心布點研發中心、文化創意等高端業態,著力打造生態南城高品質城市客廳。對老城區實施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居住環境質量。建設精品工程。扎實開展“城建工程提質年”活動。精心組織實施38項市政工程。推進文化中心、體育中心、職工服務中心、原市政府地塊體育文化休閑中心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實施富民新村等9個老小區綜合改造,建成1個省級宜居示范住宅區。全面推進年度42項搬遷任務,新開工商品房建筑面積90萬平方米、新上市100萬平方米,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5000套、基本建成2000套。抓好海綿城市建設,強化水系治理,提升防汛排澇能力。營造精美環境。建設謇公湖生態公園,高規格打造“城市綠肺”。實施青年公園、肇州園等8個公園綠地項目,新增主城區綠化面積55萬平方米。加大市樹、市花推廣使用,建成一批櫸樹大道、月季公園,展現“綠樹成蔭花滿城”的城市美景。完成東海綠廊、東方綠園等綠地公園夜景亮化,推進長江路、張謇大道沿線高層建筑亮化工程,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城市景觀亮化特色。
以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管理。健全城管委實體化運行機制,落實部門職責,形成“大城管”工作格局。突出精細管理。全面推進城市“微治理”三年行動計劃,集中力量整治城市“頑疾”。加大城市建成區及重點區鎮拆違控違力度,確保新增違建零增長,存量違建負增長。落實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制度,嚴格“門前三包”管理,建成1條省級示范路。集中整治城區樓頂商業廣告,全面規范重點路段店面招牌設置。強化流動攤點、露天燒烤、建設工地專項治理。擴大垃圾分類收集范圍,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50%。注重智慧管理。升級改造12345公共服務熱線、12319數字城管平臺,加強數據關聯分析、深度開發和綜合運用。加快公安視頻監控網絡共享應用,健全城市管理網上巡查機制。繼續推進“智慧交通”二期工程,建成流量采集、誘導系統,提高道路通行率。實施物業管理提升計劃,新建小區智慧物業管理系統實現全覆蓋。完成安置小區、老小區電動車集中充電點建設。狠抓常態管理。推動執法重心下移、事權下放,形成權責明晰、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組織城市管理常態巡查、群眾找差、示范創建等活動,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長效管理考評體系。
五、注重特色打造,更高標準實施鄉村振興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提高“三農”工作針對性,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發展現代農業。調優產業體系。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種植業布局,新增稻麥面積1萬畝,新建優質稻米示范基地10個,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4000畝。加快現代農業園區提檔升級步伐,創建以智谷綠海生態農業園、官公島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星期七旅游觀光園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新經營體系。鼓勵村集體規模經營,發展新型合作農場28個,培育南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家庭農場20家,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500人。打響海門大米、海門山羊等區域優質農產品品牌。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休閑觀光農業、智慧農業,積極推廣“一村一品一店”,農產品網銷額達3億元以上。完善生產體系。全面完成“三個全覆蓋”試點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4.5萬畝。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建成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
建設美麗鄉村。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突出“水”元素、“綠”基因和“農”文化,彰顯特色風貌,涵養富民因子,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個。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七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爭創南通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示范鄉鎮1個、示范村莊2個。高標準實施沿河沿路綠化工程,完成成片造林5000畝。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新建普通農路20公里,實施生命防護工程200公里,改造農橋12座。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完成新一輪農村改廁4.1萬座。
推進全域旅游。堅持規劃引領,創新體制機制,全力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江海資源、特色小鎮、田園風光為依托,深化人文之旅、美食之旅、購物之旅。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爭創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1個。積極開展文旅招商,加快文旅融合,推進開發區足球小鎮、疊石橋家紡小鎮、張謇故里小鎮、余東古鎮、蠣岈山國家海洋公園、海永旅游度假區開發建設。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游客集散中心。組織開展首屆江海文化旅游節等系列活動,打造“周末海門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線路,推出“海門禮物”特色旅游產品,做響“張謇故里·詩畫海門”旅游品牌。
六、注重綠色發展,更嚴要求深化環保攻堅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系統治污,為群眾創造更高顏值的生態宜居環境。
扎實開展環境治理。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專項行動,堅決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三大保衛戰。讓水更清。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突出抓好長江生態修復,切實把母親河的一江清水守護好。立足城鎮、農村兩大戰場,推進“五大領域”專項治理,有效提升城鄉水環境質量。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斷面長制,深入實施河湖“三亂”專項整治行動,有序推進城鄉骨干河道治理和民生河綜合整治,完成城區“三河”黑臭水體整治主體工程,確保省考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達100%,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達50%,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讓天更藍。深入開展燃煤鍋爐、工業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等專項治理,持續推進“兩行業”整治,抓好工地揚塵和渣土運輸綜合防控,加大秸稈“兩禁一用”力度,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不低于82%。讓土更凈。系統整治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場達標治理率達100%。推進土壤污染管控修復計劃,強化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管理,全面消除歷史危廢庫存,確保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加快完善防治體系。突出問題導向,從薄弱環節入手,探索多元化運作模式,加快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東洲水處理五期擴建工程,改造區鎮污水處理廠3家,新建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60個。推進岷江路南延、上海路東延、德勝南部工業園區污水管道工程,完成王浩至包場污水主管網建設,實施污水管網“六個必接”工程,城鄉污水收集率分別達95%、90%以上。整合全市水務資源,實現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一體化管理。完成存量建筑垃圾規范化處置。啟動生活垃圾焚燒和危廢處置中心項目可行性研究,開工建設建筑垃圾消納場,建成生活垃圾飛灰應急填埋場。
全面加強執法監管。強化“三大紅線”硬約束,落實環境監管“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有效提升生態監管水平。實施重點環境問題整改銷號制度,加大上級反饋、日常查處等突出問題跟蹤督查力度,確保整改工作落到實處。堅持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并舉,完成化工園區和“散亂污”企業整治,提高污染源頭防控能力。積極推進排污權交易和排污許可證管理,科學調配使用環境容量。完善網格化監管體系,落實重點排污單位環保總監制度。持續開展“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全面推動環保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嚴懲環境違法行為,及時消除環境隱患。
七、注重內涵提升,更高質量推動文化繁榮
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并舉,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并重,突出文化引領,打造鮮明文化標識,加快建設文化強市。
提升文明素養。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營造向上向善、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組建市融媒體中心,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整合資源建好服務平臺,更好地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開展,建成2個省級志愿服務示范站點。深化誠信海門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選樹時代楷模、道德模范和海門好人,以先進典型引領價值導向,不斷激發市民認同感,著力營造“全民參與、全員支持”的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氛圍。
彰顯文化魅力。挖掘江海文化內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讓城市散發江海文化的溫度。加強歷史文化遺跡保護,積極穩妥推進三廠鐘樓等文化遺存修繕,卞之琳藝術館開館運行。弘揚紅色文化,建設通東革命老區紅色記憶館。組織海門山歌進課堂活動,推動通東民歌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開展感知海門采風創作活動,講好“海門故事”,力爭在省“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上實現新突破。積極組織群眾性文體活動,提升江海大舞臺等文化品牌影響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市級文體設施建設,充分發揮“三館融合”效應,建成區鎮文化禮堂、百姓舞臺20個,培育群眾性文藝表演團隊25個。
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沈繡、古琴等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打響“匠心海門”品牌,激發傳統文化生命力和創新力。以“文化+”理念推動文化與旅游、體育、科技等行業雙向融合,積極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產業優勢明顯的骨干文化創意企業,做大做強家紡文化產業園、紅木文化產業園、教育裝備產業城。創建南通市級以上示范園區(基地)1家,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3%。
八、注重民生福祉,更強保障促進社會和諧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做好民生答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社會保障惠民。堅持就業優先,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1萬人。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提高至1100元。落實富民增收五大行動和農民增收三年行動計劃,確保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南通領先。深入開展“走幫服”活動,完善陽光扶貧、健康扶貧舉措,構建政策托底、專項救助、全社會幫扶“三位一體”扶貧工作格局,確保省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拓展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擴大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覆蓋面,建成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2家。深化醫養融合,改建護理院1家、護理站2家。規范“殘疾人之家”運行管理,實現0–14周歲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全覆蓋。深化與勉縣對口協作。積極發展婦女、兒童、青少年、關心下一代、老齡、慈善、紅十字等事業。
優化公共服務利民。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增加教育資源有效供給,推進海門中學綜合樓、東洲仁恒學校、實驗學校體育館等工程建設,啟動實施海興小學、北城小學等項目,新建、改造校舍7.4萬平方米。繼續實施教育裝備提升工程,直飲水進校園實現全覆蓋。放大集團化辦學成果,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海門中學創建高品質高中、實驗學校創建四星級高中。鞏固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成果,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深化“健康海門”建設,構建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人民醫院新院建成投用,精神衛生中心、包場中心衛生院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開展“醫療質量管理提升年”活動,推動醫聯體優質高效運行,輻射帶動基層醫療機構同質化發展,市域內就診率達85%。加強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培養,做實家庭醫生簽約等公共衛生服務,讓全民健康成為幸福資本。
加強社會治理安民。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高標準抓好“雪亮工程”和智慧警務建設,優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加強社會組織建設,融合推進“政社互動”“四社聯動”,96.2%的城市社區、96.5%的農村社區達到省級和諧社區標準。完成新一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健全社會矛盾和信訪問題動態排查、及時化解機制,開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重點信訪積案專項治理活動,切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突出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實現區鎮消防站建設全覆蓋,努力保持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向好。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爭創省食品安全示范市。深入開展“七五”普法和法治系列創建,提升群眾對法治建設滿意度。做好國家安全、國防教育、兵役征集、退役軍人事務、雙擁、人防、民族宗教、檔案、地方志等工作。
各位代表,為民辦實事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今年,我們將繼續實施5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力以赴把海門老百姓的小目標、大夢想一點點變為現實。
全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面對時代的呼喚、發展的重任、人民的厚望,我們將更加勤勉敬業,務實擔當,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為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提供堅強保障。
把忠誠可靠刻在心中。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的建設,把對黨絕對忠誠作為干事創業的靈魂,旗幟鮮明講政治,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準則,扎實開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堅持“三會一課”等黨內基本制度,帶頭營造正氣充盈的政治生態。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上級和市委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到黨委有要求,政府有行動。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理念,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體現在政策措施中,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始終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努力用政府工作的辛苦指數、績效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幸福指數。旗幟鮮明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筑牢抵滲防邪銅墻鐵壁。
把盡責擔當落到實處。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各項任務,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職能體系。深入推進學習型機關建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注重培養政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全面增強履職擔當“八個本領”。堅持把狠抓落實作為政府工作的生命線,樹立結果導向、實干導向,實行重點工作項目化、清單式管理,完善政務督查體系,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強化行政首長負責制,構建部門協同配合機制,切實克服本位主義,堅決杜絕推諉扯皮,確保政令暢通。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落實“三項機制”,讓能干實干者有平臺、受重用,讓敢闖敢試者有底氣、受包容,讓碌碌無為者有壓力、受懲戒。
把紀律規矩挺在前面。堅持依法行政,樹立法治思維,健全完善市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常態化機制,加強重大行政決策、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合同等領域合法性審查,強化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和行政復議工作,推動政府系統依法依規行使權力,不斷提升法治建設水平。主動接受黨內監督、人大法律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以及國家監察、司法監督,認真落實重大決策出臺前向人大報告制度,切實辦好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嚴格“三資”監管和投資管理,加強預算績效評價,嚴控一般性支出,“三公”經費下降15%。強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委十項規定精神,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定不移糾“四風”、樹新風。加強政府系統廉政風險防控,嚴厲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進一步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風來潮起,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策馬加鞭。站在新時代的發展“風口”,光榮和夢想召喚著我們,責任和使命激勵著我們,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海門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依靠全市百萬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干字當頭,逐夢奔跑,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海門建設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