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在海門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市長 姜 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門市第十四屆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五年工作的回顧和總結
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市政府及各組成部門在中共海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面超額完成了本屆政府的預期目標任務。五年來,海門經濟連攀新高,社會發展和諧協調,對外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提升,將率先在蘇中蘇北建成全面小康達標市。
——經過五年的奮斗,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更高平臺
五年來,全市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0億元,是前五年的2倍,年均遞增15.5%;實現財政收入96億元,是前五年的3.3倍,年均遞增27.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5億元,是前五年的3.4倍;實現農業增加值111億元、工業增加值542億元、服務業增加值340億元,分別是前五年的1.3倍、2.2倍和2倍;完成建安產值968億元,經濟收入242億元,年均分別遞增26.4%和18.3%,共獲8項“魯班獎”。實施常樂中南、德勝賢高等國家級現代農業項目16個。三次產業的占比由14.9:54.5:30.6提升為7.7:59.6:32.7。“通光牌通訊光纜”、“亞洲牌鋼管”實現了我市“中國名牌”零的突破。六度蟬聯“全國百強縣(市)”,連續三年成為蘇中蘇北惟一入選《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的縣級市。在2007年度“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和“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排名中分別列第41位和第48位,保持蘇中蘇北領先位置。
——經過五年的奮斗,人民生活水平切實提高,全面小康建設成果豐碩
五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9%,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9%,預計至2007年底分別達16060元和8050元。居民儲蓄余額達200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38.2平方米和47平方米;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達247部;城鎮居民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43臺;私人小汽車新增12828輛。城鎮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加到10.8萬人和10.3萬人,增加農村合作醫療72.8萬人、城鎮低保1642人、農村低保11878人。城鎮“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居南通六縣(市)之首。改造農村草危房3002戶5895間;完成農村二次改水管網165萬米;為9830戶次的特困家庭提供了慈善援助;建設經濟適用房3.48萬平方米;為145戶城鎮住房特困戶提供了廉租房;為2847名特困下崗職工提供了就業援助;為642人次的困難群眾提供了法律援助。市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7.37歲。
——經過五年的奮斗,對外開放保持領先位置,各項改革不斷縱深推進
五年來,共批準外資項目986個,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33.6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4.8億美元,利用外資保持“蘇中第一,全省十強”位次。成功舉辦了五屆“金花節”和多次組團招商活動,節會簽約項目落地率保持在60%以上。外貿、外經工作持續全省領先。完成自營外貿出口額17.6億美元,累計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4.1億美元,實現營業額5.5億美元,新派勞務1.1萬人。三星工貿園區升格為江蘇海門工業園區,成為我市第2個省級開發區。“四大增長極”承載能力明顯增強,已成為全市招商引資的主陣地。全市105家市屬工業企業完成了產權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南通三建集團、龍信集團等市屬建筑企業完成了改制和重組工作;市屬流通企業改制全面結束;21家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實現改制轉企。以稅費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深化,農民累計減負5859萬元,人均減負71.9元。
——經過五年的奮斗,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人居創業環境變新變美
五年來,新增城市建成區面積9平方公里,新增綠化覆蓋面積281萬平方米,實施房地產項目430萬平方米,城市化水平達46.5%。組織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規劃體系。城市“南進戰略”全面啟動,發展格局實現由“背向長江”向“面向長江”的轉變。老城區形象不斷提升,北城區改造基本完成。通過了“國家衛生城市”復查,在蘇中蘇北率先建成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建成省級新型示范小城鎮14個、省級衛生鎮4個、南通市新型示范小城鎮14個、南通市環境優美鄉鎮11個、省生態村14個。推進沿江沿海開發,江海聯動工作實現新突破。新建、改建市鄉公路329公里,新建農村公路1010公里,改造危橋317座,等級公路密度從每平方公里0.9公里提高到1.8公里,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連、村村相通的公路網。新建、擴建了220千伏海門輸變電和110千伏濱江輸變電、秀山輸變電等多項電力設施工程,實施了城區電網以及農村電網的建設和改造。協同太倉實施了海太汽渡太倉碼頭上遷工程,渡江時間縮短至25分鐘。崇海大橋籌建工作運作層面提升到省級。滬通鐵路籌建工作加緊推進。
——經過五年的奮斗,社會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和諧發展特色逐步凸顯
五年來,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先后榮獲“全國教育‘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全國科普示范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高考平均錄取率達92.4%;所有鄉鎮均建成“江蘇省教育現代化鄉鎮”;為7.7萬人次的特困學生提供了助學幫扶。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成功承辦了省十六運部分賽事。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城市”“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兩度蟬聯“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市”,被命名為“全國村民自治模范市”。國防教育、征兵、民兵預備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績,五度蟬聯“江蘇省雙擁模范城”。“海納百川、強毅力行”成為新時期海門精神。“平安海門”“法治海門”建設全面推進,四度蟬聯省“社會治安安全市”。
過去的五年,效能監察、人事、審計、統計、檔案、物價、糧食、氣象、人防、地震、地方志、老齡、關心下一代以及外事、僑務、對臺、民族宗教等政府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2007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市委十二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的工作重點和要求,堅持以“率先全面達小康、構建和諧新海門”總攬全局,緊扣“項目建設年”和“城市建設年”兩條主線,突出“發展、富民、和諧”三大任務,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高平臺上的新跨越。
一、狠抓項目建設,經濟綜合實力實現新增強
全市預計(下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1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6.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400美元;財政收入超3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5億元,分別增長33.7%和30%以上;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1億元,其中工業投入144億元,分別增長16%和19.2%。項目質量不斷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641億元,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7.7個百分點。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5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6家,中興能源成為我市首家入庫稅金超5000萬元的企業。在建超千萬元項目548個,其中超億元項目46個,較上年翻了一番。產業結構有效優化,機械冶金、電子信息、醫藥化工、新材料等高效益項目超過規模以上工業項目數的一半。家紡產業不斷提升,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國家紡織產業基地縣(市)”。招商引資再創佳績。全市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10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6億美元;利用南通市外民資82億元。“四大增長極”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過3億美元,支撐起全市利用外資的“半壁江山”。濱江工貿區積極推進新通海沙綜合整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成功引進了海隆港機、海新船務、道達重工、江南造船等4個單體投資超10億元的特大項目和江蘇上鋼、世紀天能等2個單體投資超5億元的重大項目。海門工業園區建設框架全面拉開,40多個超千萬元項目進區落戶,邁出了從“鎮”向“城”轉變的重要一步,并被命名為“中國家紡繡品名鎮”。濱海工業新區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區內12條骨干道路基本貫通,污水處理廠、工業水廠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迅速啟動,并有11個項目開工建設。深水大港開發加速推進,小廟洪航道萬噸級碼頭進入報批階段。中心漁港外圍道路工程進展順利,一期工程基本完工。靈甸工業集中區加快整體開發進程,已有43家企業進區落戶,其中聯海生物項目總投資達8000萬美元。鋼材深加工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全面啟動。同時,鄉鎮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持續加大,有11個鄉鎮的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1000萬美元。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再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稱號。又有11家企業進入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行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25.5%,同比上升6.7個百分點。申請專利1095件,授權434件,分別增長58.5%和187%,被評為“江蘇省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市”。中興能源的“亞洲牌鋼管”成為我市第2個“中國名牌”,凱盛家紡等5家企業的產品成為“國家免檢產品”,三興制衣、泰格動力等8家企業的產品新增為“江蘇省名牌產品”。躋身“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行列。集約節約有效推進。節能降耗工作走在南通市前列,GDP電耗和工業增加值電耗分別下降7.88%和8.71%。強化土地保護和管理,被評為“江蘇省土地執法模范縣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和“全省基本農田保護先進單位”。服務業發展態勢強勁。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01.5億元,增長16.1%;完成市場成交額248億元,增長1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2億元,增長17.5%。“疊石橋家紡市場”被確認為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疊石橋物流中心”榮獲“全國物流行業先進集體”稱號,“海門商業步行街”被確認為南通市服務業集聚區。預計全市超億元市場達24個。
二、狠抓城市建設,人居環境面貌得到新改善
城市建設進程加快。城市規劃不斷完善。組織編制了南部新區控制性詳規和南進發展軸控制性規劃等18個規劃,完成小區級修建性詳規19個。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在新城區,重點實施了張謇大道、沿江公路東延段、南海路景觀帶和新行政中心等“三條路一中心”建設;在老城區,重點實施了東入口、西入口、北入口和解放路商業街等“三入口一條街”,以及人民西路、育才路等路段的改造。大力度實施城市綠化工程,春季完成公共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秋季綠化工程共實施8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從29.2%提高到40%以上。大力實施亮化工程,城市夜景更加亮麗。完成了育峰果品市場、永泓花園等36個地塊的拆遷工作。市區房地產項目施工面積超過230萬平方米,其中安置房26萬平方米,金色維也納、宏日陽光水岸等100多幢品位高、景觀美的高層建筑初顯形象。城市管理不斷加強。結合辦理市人大的議案,對36家企業實行了限期治理,關閉小化工生產企業19家,對44家化工企業實行了限期整改。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繼續名列全省縣級市榜首。基礎設施更趨完善。投入13.3億元新建、擴建等級公路110公里,沿江公路全線貫通,瑞江路、湯正路、包臨路等重要干線實現簡易通車,疊石橋互通主體工程竣工,進入路面施工階段。崇海大橋預可報告(江蘇方)已編制完成,籌建工作進展順利。新建和改造了星橋、常樂、天補、三陽等輸變電工程,新建和改造110千伏線路18.2公里、10千伏線路60公里。完成了農村低壓接戶線改造工程。建設供水管網55千米,液化氣管道16千米,信息管線360孔.公里。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投入2.3億元實施了以“富民強村、社會事業、路網通達、環境整治、新村新居、扶貧幫困”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六大工程”。新建、擴建農村公路300公里,改造危橋100座。農民集居區建設進展順利,啟動了35個農村集居點建設,新進集居區建房農戶1106戶。建設垃圾填埋場351個,設置垃圾箱(房)8918只,清運垃圾6萬多噸。疏浚溝河4453條,完成土方1630萬方,農村水利建設村村達標,農村河道疏浚整治管理經驗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大力實施造林綠化,新增造林綠化面積4萬多畝。完成二次改水管網25萬米,改廁1.2萬座。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完成。中南村通過“南通市康居示范村”驗收。
三、狠抓富民優先,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實施創業富民。深入開展民營經濟競賽活動,引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匯集到創業洪流中。全市新發展個體工商戶4520戶,凈增私營企業2650家。實施產業富民。高效農業規模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畝產3000元以上中高效作物播種面積的占比達55%以上,繼續位居全省第一。質量農業建設全省領先,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占全市播種面積95%以上。新增“綠色食品”16個,德勝鎮賢高農業示范園區的葡萄產品和三和鎮的獼猴桃產品被認定為“中國農產品有機食品”,實現了我市有機食品零的突破。榮獲“江蘇省生態農業縣市”稱號。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160家,農民經紀人達3.3萬人。深入開展農民就業培訓,對8.6萬人次的農村勞動力進行了實用技術培訓,新增勞務輸出人數3140人。建筑業致富農民的作用不斷放大,預計全年實現施工產值280億元,建筑業增加值70億元,施工人數達13.5萬人,并獲4項“魯班獎”,在全省縣級市中率先建成“建筑強市”。實施就業富民。全年提供就業崗位2.6萬個,新增城鎮就業人數7060人,幫助4019名城鎮失業職工實現再就業。積極實施再就業援助工程,開展“促進零就業家庭就業百日行動”,大力開發購買公益性崗位,落實托底安置就業機制,幫助560名“4050”人員及特困下崗失業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其中34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2.8%以下。實施保障富民。鞏固“兩個確保”成果,新增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對象8210人、農村低保對象4289人、“五保”供養對象1799人。為6148名破產企業困難職工解決了醫保問題,實施了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制度。深入開展“雙扶”活動,幫扶對象人均增收392元。廣泛開展慈善活動,認募慈善資金1.27億元,成為南通地區首個慈善資金超億元的縣市,并為3128戶次的特困家庭提供了慈善援助。
四、狠抓和諧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邁出新步伐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推進。教育布局不斷優化,全面啟動了市區5所學校的擴軌工程和18所農村學校的改造。“教育質量上臺階”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高考錄取率達97.6%,比去年高出近8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5200多名學子進入各類高校深造。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重點改善了疾控中心、鄉鎮衛生所等機構的設備配置,完善了三級預防保健網絡。全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覆蓋面超過94%。啟動了農村食品安全“三網”建設,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成了達標健身設施。有線廣播、有線電視“雙入戶”工程快速推進,通過了“江蘇省有線電視示范市”考核驗收。全面實施“寬帶進村入戶”工程,新增農村寬帶用戶2000多戶。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在全國縣級市中首個建立了和諧社會評價體系,在中央黨校舉辦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暨海門實踐”高層論壇。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大力改善農村文化設施,為農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娛樂環境。全力構建社會誠信、商務誠信、政務誠信體系,誠實守信觀念漸入人心。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強化。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虛心聽取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意見,加強同群眾團體的溝通聯系。深入推進“平安海門”和“法治海門”建設。整合各種資源,著力構建綜治平安工作“大基礎”格局,深入推進全市村居綜治平安“三室合一”建設和調處中心、監控中心、社工中心等建設,廣泛開展平安學校、平安企業等系列創建活動,加強專職保安聯防隊伍建設,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不斷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99.5%。健全行政決策機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全面推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和參加行政復議質證工作,建立了全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依法行政水平明顯提高,被確定為首批“江蘇省依法行政示范點”。深化政務公開,被確定為“南通市政務公開試點單位”。強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全民普法工作,開展法治合格鄉鎮、法治合格單位、法治村(居)等系列創建活動,法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創建工作走在省、南通市前列。
五年來,我們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四條:
1、堅持科學發展、開拓創新,是政府工作必須一以貫之的主題。五年來,面對復雜的形勢和變化,面對肩負的責任和重托,本屆政府以市委提出的“崛起蘇中、跨江爭雄”目標統攬全局,堅持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和新農村建設不放松,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處理好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節約集約用地的關系。特別是近年來,著力推進“項目建設年”工作,在搶抓機遇中猛攻投入,在開拓創新中加快發展,迅速增強了全市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海門已成為三次產業健康發展,四個文明同步推進,長三角北翼發展最快的縣市之一。
2、堅持富民優先、民生為重,是政府工作必須時刻牢記的宗旨。五年來,本屆政府堅持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引導創業、提升產業、擴大就業等途徑,促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正視并切實解決事關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五年共辦理人大議案7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1284件和政協委員提案937件,代表、委員滿意率均達98%以上。推行“市長接待日”制度,設立“市長信箱”,通過各種渠道傾聽民聲、了解民意,共受理、答復、處理市民建議、求助、投訴等方面的電子郵件1980多件、來電3100多個、來信來訪8900多件次。深入實施農村五件實事、新五件實事工程,在南通地區率先實施五大社會援助工程。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工作,妥善處理社會不穩定因素,廣大群眾生活富裕、安居樂業。
3、堅持城鄉統籌、和諧共進,是政府工作必須著力推進的舉措。五年來,本屆政府著力把城市規模做大、實力做強、功能做優、形象做美,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吸聚力。尤其是近年來,著力推進“城市建設年”工作,不斷優化城市發展質態,傾力打造主城區與濱江新城相互呼應、共同繁榮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在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著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通過拓寬增收渠道、完善基礎設施、整治綜合環境等工作,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4、堅持求真務實、高效廉潔,是政府工作必須大力倡導的作風。五年來,本屆政府圍繞市委和市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堅持突出重點、狠抓關鍵,不斷提高工作實效。專門成立了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城市建設指揮部、崇海大橋建設指揮部等一系列組織機構,建立了重點工作定期督查、重點工程現場辦公、重點問題專題協調等制度,有效推動各項工作的落實。全面開展“工業經濟、利用外資、民營經濟、項目投入”四項競賽,在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輪“比學趕超”的熱潮。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大幅度縮減行政審批事項,推行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等制度,實施市民旁聽政府常務會議,精心打造誠信服務品牌,堅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樹立了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公仆形象。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綜合實力提升最快、改革開放力度最強、城鄉面貌改觀最大、人民群眾得益最多的時期。成績來之不易,探索充滿艱辛。我們之所以能在經歷宏觀環境新變化、經受復雜局面新考驗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離不開中共海門市委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的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離不開歷屆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礎,離不開全市人民的開拓創新和團結奮斗。在此,我謹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五年來為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出力流汗、爭作貢獻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機關干部及駐海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群眾團體、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向廣大海內外投資者和所有關心支持海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來的成就,為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五年來的實踐,為繼續前進積累了精神財富。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工作與人民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前進中還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業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骨干企業的支撐作用還不強,自主創新能力還較弱。二是發展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節能降耗、控污減排的任務還比較艱巨,農村生態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三是民生改善有待進一步加強。特別是農民增收和保障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沒有化解到位。四是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對此,我們必須樹立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高度重視并及時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海門由提升小康水平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起步時期,是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綜觀海門面臨的發展形勢,與過去的任何一個時期相比,機遇和挑戰可以概括為“三個更”。一是發展優勢更足。一方面,隨著蘇通長江大橋的通車,滬通鐵路、崇海大橋、崇啟大橋和城際輕軌的立項與建設,海門必將與蘇南實現對接融合、與上海產生同城效應,成為長江北翼承南啟北、西進東出的樞紐城市。另一方面,隨著“四大增長極”建設的不斷推進,特別是沿江沿海岸線資源和陸域腹地優勢的逐步發揮,海門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區位優勢必將轉化成跨越騰飛、江海共興的發展態勢。二是發展起點更高。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已積累較強的綜合實力,海門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并將在蘇中蘇北第一個建成全面小康達標市。這就需要我們在做好補短、補缺、補軟工作,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同時,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同時,從經濟發展態勢來看,我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將步入100億元級和10億元級增長的階段,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重把握科學規律,用好發展機遇,放大趕超效應,努力促進海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三是發展壓力更大。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緊運行態勢日益明顯,資源環境瓶頸更加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任務更加緊迫;隨著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縮小城鄉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更加強烈,對提高生活質量、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產生了新的追求;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周邊地區傳統平衡格局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被打破,實現“崛起蘇中、跨江爭雄”目標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對此,我們必須把握大勢、只爭朝夕,繼續瞄準“三先一爭”奮斗目標,大力實施“三化一新”發展方略,突出“發展、富民、和諧”三大任務,促進產業向高端邁進,環境向生態轉型,社會向和諧發展,努力創造更強的經濟、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建議新一屆政府在工作上著重把握以下四點:
(一)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又好又快持續動力。優化產業結構。按照“政府引導產業、企業做好產品”的要求,著力調優產業占比,優化產業構成。發展“兩高兩低”產業,實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立足現有基礎,改造提升家紡、服裝、機械等傳統產業,優先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通訊、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依托江海資源,大力培育新能源、石油化工、鋼鐵加工、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實現產業向重點發展區域和優化發展區域轉移。積極推進品牌型工業化,鼓勵企業“創牌摘標”,培育一批中國名牌和馳名商標企業。優化招商引資。深入實施“接軌上海”戰略,分享“世博”經濟的“溢出效應”,全面融入長三角產業鏈。著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努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保持利用外資水平在蘇中蘇北的領先地位。優化科技創新。健全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推動企業進行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構筑科技創新創業高地,吸引國內外各類科技資源和各類人才向海門集聚,爭創創新型縣市。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在2007年基礎上翻一番,總量超過600億元;財政收入超100億元;二、三次產業占全部產業的比重提高到96%。
(二)發揮江海優勢,夯實跨越發展承載平臺。緊緊抓住區域交通樞紐形成帶來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過江通道和江海港口建設的新發優勢,深入推進江海聯動開發,促使沿江沿海區域成為先進產業的集聚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生態環保的示范區和現代化的新城區。沿江區域,要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崇海大橋建成通車,加速滬通鐵路、城際輕軌建設。加快沿江資源整合,集約高效推進岸線利用,加快資金、人才、產業和技術的集聚,盡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沿江產業帶,全力塑造“北上海”的品牌形象。沿海區域,要推進深水大港、沿海產業、城鎮建設“三位一體”聯動開發,構建以“一城四中心”為主體框架的濱海港城。
(三)彰顯城市魅力,構筑現代中等城市格局。在擴大城市規模的同時,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在增加建筑總量的同時,注重城市品質的提升。做全做細城市規劃。完善城市發展綜合性規劃,編制相關專業規劃,實現規劃全覆蓋。建立健全規劃咨詢委員會,廣泛吸收社會各界對城市發展的建議。做大做優中心城區。加速城市南進,形成主城區和濱江新城建設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強化城市形象設計,完善城市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配套,創設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優質空間。做強做活城市管理。積極推進數字化管理,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外商資本等共同參與城市開發和建設,形成市場運作、多元投入、滾動開發的良性機制。同時,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增強中心城區、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8%,環境綜合指數超過90分,力爭建成國家園林城市。
(四)共建共享和諧,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改善民生的新期待,讓改革發展成果普惠全市人民。注重民生改善。推動人民群眾通過就業創業、投資理財等多種途徑,普遍增加家庭財富。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提高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讓生活在不同區域、擁有不同資源、處于不同境遇的市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穩定的社會保障。到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五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達100%;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天1美元以上。注重文明創建。推進“文明海門”、“文化海門”和“誠信海門”建設,讓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親愛親的道德風尚在海門蔚然成風。注重社會管理。不斷提高法治海門建設水平,建立健全“大穩定”、“大調解”和“大防控”體系,引導人民群眾合法理性地表達利益訴求,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建設人民群眾認可的最安全地區。
2008年主要工作目標與任務的建議
2008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海門科學發展與和諧建設邁出新步伐的重要之年。必須正確認識海門所處的歷史機遇和肩負的發展任務,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實現新一屆政府工作的精彩開篇。
2008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的總體部署,緊扣“小康建設提升年”、“項目建設效益年”和“城市建設形象年”三條主線,切實提高經濟質效、提升城市品位、推進社會和諧、加強自身建設,為建設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2008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超350億元;財政收入超4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16億元,分別增長33.3%和2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00億元;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11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7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以上;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切實提高經濟質效,努力保持好中求快、優中求進的發展態勢
1、狠抓有效投入和項目推進。一是優化投入結構。順應國家將長三角地區納入優化發展地區的規劃,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主攻國家鼓勵的先進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類大項目,爭取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國有大企業、民營大集團的重點項目落戶海門。二是擴大單體規模。分層次制訂園區、鄉鎮的項目投入考核計劃,全市力爭實施投入超千萬元工業項目600個以上,其中超億元項目100個以上、超10億元項目5個以上。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250億元,其中工業投入200億元。三是加速績效產出。完善項目電子信息平臺建設,提高項目動態管理水平。繼續開展招商引資點評會、項目現場辦公會等活動,強化督查,加強協調,促使擬建項目早啟動、在建項目早竣工、竣工項目早達產。加快江蘇上鋼、聯海生物等在建重大項目的建設進度,盡早竣工并形成產出。
2、狠抓產業提升和培優扶強。一是提升發展先進制造業。依托“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著眼于產業鏈的延伸和孵化,推動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特種鋼材等主導產業向高端環節、核心技術發展,推動輕紡服裝、生物醫藥、高壓輸變電等優勢產業向規模化、集團型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專業化、特色化、集聚化產業基地。二是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疊石橋電子商務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精密儀器研發中心等與先進制造業相配套的生產型服務業項目建設,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推進疊石橋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努力發展集裝卸、儲運、貿易于一體的物流型服務業。加快首開理想城五星級賓館、步行街二期、國際企業商務花園等商務娛樂型服務業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解放路商業街形象和業態,力爭引進國際著名商貿企業,盡快形成新老城區的特色商業圈,繁榮海門商貿景象。推進疊石橋國際家紡城三期、北上海國際裝飾城二期、郁家店竹木市場二期等產業集聚型服務業項目和證大創意園等服務外包型服務業項目建設,促使服務業發展提檔升級。推進全球通用商務(海門)城、商品專業市場等商貿流通型服務業項目建設,整合市場資源,形成富江路市場群。推進沿江風情帶、東灶港海洋旅游、名人古鎮保護性開發等旅游型服務業項目建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6%以上。三是重點發展骨干大企業。通過財政扶持、信貸支持、要素調度等措施,重點扶持中興能源、通光集團、中興電工、金雪集團、回力橡膠等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使其成為引領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繼續開展金、銀、銅牌企業和納稅大戶評比活動,引導骨干企業比產值規模、比應稅銷售、比增長速度、比技改投入、比入庫稅收,努力形成企業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全市銷售超億元企業力爭達200家,其中超10億元15家,超20億元5家;入庫稅金超1000萬元企業40家,其中超2000萬元企業15 家。大力實施“中小企業上規模”工程,重點培育一批潛力大、后勁足的成長型企業,規模企業突破1000家。繼續加大對企業上市的培訓和指導力度,重點加快中興能源、金輪集團、中南控股、通光集團等企業的上市進程,實現我市上市企業零的突破。深入實施“三名”工程,爭創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各1個,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標各3個以上,南通市知名商標10個以上。
3、狠抓載體建設和擴大開放。一是重點推進四大園區建設。濱江工貿區要瞄準“打造千億港區、建設工業新城”的目標,確保新開工大項目60個以上,當年固定資產投資超150億元。加快新通海沙綜合整治步伐,抓緊做好岸線報批工作,盡快使江南造船、海新船務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開發區中心區要結合城區東拓、產業升級的要求,努力建成全市“技術含量最高、產業提升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地區。海門工業園區要進一步加快新區建設步伐,凸顯園區發展形象。加快疊石橋市場改制步伐,全面啟動疊石橋國際家紡城三期和市場商務配套工程建設,促進家紡市場健康運行和繁榮發展,疊石橋市場成交額力爭突破250億元。濱海工業新區要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確保新開工大項目40個以上,總投資超100億元。深入推進深水大港的規劃論證工作,力爭啟動小廟洪航道萬噸級碼頭建設。加快中心漁港外圍道路工程建設,在6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加快東灶港鎮區的開發和建設,與濱海工業新區形成東西呼應、服務配套的發展格局。青龍、靈甸工業集中區要充分發揮慧聚藥業的人才優勢和產品優勢,努力推進企業與世界生物醫藥巨頭聯手,打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物醫藥工業港”。要著力打造以聯海生物為龍頭的循環經濟產業基地、以江蘇英力企業為代表的與國際優質資本緊密結合的高新企業群, 確保有30個大項目落地。各鄉鎮工業集中區要在產業集群、企業集聚、資源集約上下功夫,實行錯位競爭、差別化發展。二是切實提升招商引資質量。要更高水平地“引進來”。瞄準“利用外資蘇中動態第一”、“打造南通民營經濟第一強市”的目標,大力推進有競爭力、產業帶動力強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在招商理念上,實現由大招商向招大商、單體項目招商向產業鏈招商、區域招商向行業主題招商轉變;在招商策略上,繼續以金花節等活動為載體,加大招商推介力度,深入推進“接軌上海”工作,加速融入長三角產業鏈;在招商重點上,依托優勢產業、優良企業、優質載體開展招商,著力引進投資規模大、占用資源少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服務外包型項目,尤其在引進旗艦型、基地型大項目上實現突破;在招商平臺上,編制全市生產力空間布局規劃,打破行政區劃,進一步完善園區、鄉鎮共建共享發展平臺機制,舉全市之力推動項目落戶在最合適的區域。市開發區至少引進超億美元或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項目3個,力爭5個;海門工業園區、濱海工業新區、靈甸工業集中區至少各引進1個超億美元項目。要更大步伐地“走出去”。鼓勵企業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鼓勵建筑、家紡、服裝等成熟產業到境外尋求發展空間。確保完成新簽外經合同額1.2億美元,實現營業額1.5億美元,新派出國勞務2600人,完成外貿自營出口額6億美元。
4、狠抓自主創新和體制創優。一是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科技三項費用和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作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重點扶持中興能源、通光集團、慧聚藥業、三鑫電子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重點骨干企業加快建設博士后工作站、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市重點骨干企業均要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建立研發中心的骨干企業比例達40%以上。金、銀、銅牌企業要與科研院所共建技術中心。確保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家、高新技術產品20個,南通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50個以上,申請專利800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4%,全年實施產學研項目不少于50項。推進與上海、蘇南等地在產業聯結、市場融合、人才共享等方面的工作。加快科技創業園建設,發揮其在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上的集聚、孵化和促進功能。圍繞我市優勢產業、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和“四大增長極”產業特色,通過組織企業赴高校招引人才、舉辦首屆“科技人才節”等形式,培養和引進50名以上的高素質企業家和產業發展領軍人才,600名以上學科帶頭人、專有技術人才和首席技術工人。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業熱情。二是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強化財源建設。進一步完善培植稅源的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拓展財稅增長空間。強化財稅征管。深入推進社會綜合治稅,規范征管秩序,促進稅負公平。完善市、鎮兩級分稅制財政體制,加大財稅考核力度,調動鄉鎮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強化財政管理。推進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提高國有資本營運水平,確保保值、增值和收益。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支出重點更多地放到社會公共服務需求上,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社會事業發展薄弱環節和民生保障的投入。全面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
5、狠抓要素集約和瓶頸化解。一是集約節約資源。強化以環境質量評價為核心的產業導向,通過節能減排、提高土地投入產出強度等措施加快產業轉型,提高科學開發、合理利用資源的水平。落實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和土地管理制度,把環境容量和節約集約用地作為建設依據,把環境準入和項目投資強度作為調控手段,促進由環境與資源換取增長向環境與資源優化發展轉變。重點加強對年消耗3000噸煤以上重點能耗企業的監控服務,落實企業節能減排的主體責任,重點工業污染源COD達標率穩定在98%以上。繼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化工生產行業專項整治,加快淘汰落后產業。二是積極化解瓶頸。創新政銀企合作方式,推進金融資本與優質企業的有效對接。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中小企業擔保中心。加強耕地保護,優化土地開發格局,切實盤活存量土地,積極爭取直供指標。主動對接國家、省發展戰略,做好重大項目的策劃、論證,加快重大項目報批進程。
(二)切實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構筑城鄉互動、城景相融的發展格局
1、打造城市發展新形象。一是南進東拓,在規模上做大城市。以新城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實施張謇大道建設工程,大力實施長江路、珠江路、民生路、浦江路、嘉陵江路等5條道路的南延工程,加快形成新城區道路主框架。加快實施江海路、長江路北段改造和秀山路東延工程,進一步完善老城區路網。加快推進行政中心、黨校、廣電中心、報業大樓、政法大樓、消防指揮中心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力爭早出形象。推進中南世紀城、中大國際廣場等房地產項目建設,確保主城區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200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150萬平方米,要有50幢以上的高層建筑。濱江要抓緊實施證大國際園以及學校、公園、高檔酒店等項目建設。啟動老城區核心區綜合改造的前期工作,實施看守所搬遷、郵政物流中心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北入口”形象。二是精益求精,在形象上做靚城市。圍繞建設“精品城市”目標,邀請國內外知名規劃設計單位編制沿江片區、南進軸兩側等重點部位、窗口地帶的規劃。按照“綠環水繞”要求,認真抓好海門河、圩角河、青西河、滸通河等沿河景觀帶建設,溝通水系、改善水質、營造水景。加快形成以市民公園等公共綠地為重點,以張謇大道、青西河等沿路沿河綠地為骨架的新城區公共綠化系統,新增公共綠地43萬平方米。抓好道路沿線及相關功能分區的燈光景觀建設,打造火樹銀花、流光溢彩的新海門。三是加大投入,在功能上做強城市。強化城市供水、供氣、污水收集處理、排水管網、集約管道及停車場等公用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實現城區和西部鄉鎮區域治污。新建湯正路南段、包臨路中段等12條道路,續建疊石橋互通、沿江公路改線段等交通工程。實施500千伏南通東輸變電、110千伏靈甸輸變電和東灶輸變電等9項電力設施工程,不斷強化區域供電保障。推進崇海大橋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報批工作,力爭年內開工建設。
2、建設生態優美新農村。加速推進農民集居區建設,建成一批鄉村風情濃郁、功能配套完善、生活舒適便捷的現代農村新型社區。繼續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在“村村通”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村村連”,確保新建農村公路300公里,改造農村危橋150座。根據長江水下地形變化情況,實施江堤部分地段拋石護岸工程。做好海門港閘改擴建工程的報批工作,力爭早日立項實施。完成縣鄉級河道疏浚土方300萬方,配套建筑物800座,進一步強化溝河整治長效管理,爭創省“農村河道疏浚達標市”。加大“國家生態市”創建力度,深入推進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綠色基層創建,確保70%以上的鄉鎮建成南通市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30%的村建成省級生態村。鞏固農村垃圾規范化管理成果,從源頭上控制農村垃圾污染。實施造林綠化6萬畝,確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0%。完成農村二次改水80萬米,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完成農村改廁5萬座。加快建立市場化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大村級債務化解,確保凈下降5%以上。
3、創優經營管理新機制。健全基礎設施市場化運作機制,著力構建充滿活力、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市場機制。敞開城門搞建設,廣泛吸引境內外有實力的大財團參與海門城市開發。市城投公司要發揮好經營城市資產、融通城建資金的主導作用,提高城建投入的產出和回報。建立健全現代化支撐、精細化操作、法制化管理、全社會參與的城市管理體制,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在小區管理、河道管理、垃圾處置和道路保潔等方面積極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推行城市綜合環境網格化管理,重點整治違法建筑和小區環境衛生,消滅保潔盲區,讓整潔優美的環境給市民帶來愉悅自信的心情。
(三)切實推進社會和諧,努力創設共同富裕、共享幸福的發展環境
1、堅持富民優先,讓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加。實施全民創業就業工程。鼓勵群眾不拘形式、不拘類型開展創業投資活動。確保凈增個體工商戶2800戶,凈增私營企業2800家,引進南通市外民資55億元。完善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繼續通過政府出資買單、開發公益性崗位等舉措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實施農民收入倍增工程。放大項目農業效益,擴大高效農業規模,新培育農業園區100個,畝產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作物播種面積占比達60%,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強市”。加強質量農業建設,創建省、南通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5個。加快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增加農民的生產性、政策性收入。大力推進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向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5家,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達180家,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到3.4萬人。實施勞動力轉移工程。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服務平臺,強化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勞動力向專業化、技能型轉變。確保新增轉移勞動力1萬人次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率達74%。不斷放大建筑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份額和吸納勞動力的作用,實現施工產值320億元,建筑業增加值75億元,施工人數突破14萬人。
2、突出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惠澤全市人民。學有所教。以創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市”為目標,大力推進“教育質量上臺階”工程。推進職教集中區建設,實施三廠職高整體搬遷,建設南通職業大學海門校區二期工程。深入實施教育布局調整,縮小城鄉差距,擴建新建4所市區幼兒園,異地建設弘謇中學,撤并10所村小,確保2008年秋季市區初中招生人數占比提高到35%以上。積極探索多種模式辦學,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教育,推進證大國際學校和中南東洲國際學校建設。繼續開展助學幫扶活動,確保每個孩子都不會因貧失學。勞有所得。注重公平分配,全面推行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資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讓每個職工都能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確保按時足額領取勞動報酬。病有所醫。進一步完善疾病控制、醫療救治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優化市、鎮、社區三級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均參保標準提高到80元,參保率95%以上。繼續實施城鄉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制度。老有所養。繼續抓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擴面工作,覆蓋率提高到96%以上。建立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人均供養水平保持10%以上的增幅。全面推進以個人繳費與財政補貼相結合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逐步解決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鼓勵和發展“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社會福利機構,提高敬老院集中供養水平。住有所居。增加廉租房房源,擴大經濟適用房建設,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經濟適用房,新就業人員租得起房。經濟適用房和安置房建設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農村草危房改造任務。貧有所濟。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形成政府幫扶和社會援助互動機制。健全困難群體幫扶和長效救助機制,對低收入家庭在遭遇突發性生活困難時給予有效的臨時救助和慈善救助。新募集慈善資金1000萬元以上。
3、繁榮先進文化,讓現代文明引領社會風尚。打造文明海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著力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江蘇省文明城市”稱號,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進一步弘揚和踐行“海納百川、強毅力行”的新時期海門精神。完善志愿者服務體系,形成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打造文化海門。推進文化體制創新,規范和繁榮文化市場,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工程,所有鄉鎮均建成達標文化站,所有行政村均建成達標農家書屋。繼續實施“送科普、送戲、送電影”三下鄉工程。推進張謇文化研究,繼承和弘揚江海特色的民俗民間文化,推進海門山歌劇團改革發展,著力建設文化強市。完善城鄉體育設施,廣泛開展多樣化的全民健身活動,積極推進全省體育強市和體育強鎮創建活動。加快發展廣電事業,農村有線廣播、有線電視門樘入戶率提高5個百分點,推進鄉鎮廣電站改建,讓黨和政府的聲音能傳到每戶人家。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世代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計生服務水平。打造誠信海門。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讓誠信成為政府的規范、企業的品牌、社會的風氣。
4、促進安寧穩定,讓社會環境更加健康有序。建設“平安海門”。建立嚴格的平安綜治工作責任機制和預防、打擊、管理等長效機制,廣泛開展基層系列平安創建,加強居民小區的安全防范改造和路面視頻監控網點建設,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建設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著力解決動態環境下的治安防控問題,再創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進一步完善信訪責任機制,暢通信訪渠道,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提高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弘揚安全文化,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每個鄉鎮至少創建1個放心糧店。提高政府調控能力,確保物價基本穩定。建設“法治海門”。繼續開展法治系列創建活動,延伸和拓展“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創建內涵,建立健全創建工作機制,全面提升法治建設水平。繼續開展法律援助活動,讓困難群眾也打得起官司。深入推進雙擁工作“六進基層”活動,力爭實現省雙擁模范市“六連冠”。
(四)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形成創新務實、高效清廉的發展機制
1、在服務發展、服務群眾上出實招。時刻擺正自己和人民群眾的位置,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對下加強調研,對外注重學習,對上傳達信息,不斷提高政府工作的水平。積極探索建立行政問責制和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完善政務公開、首問負責、服務承諾、行政不作為和過錯追究等行政效能監察制度,以重點目標、重點工作、重大事項的落實為重點,建立健全工作責任體系,跟蹤問效、嚴格問責,增強政府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加強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創新,加快電子政務和“數字海門”建設。健全信息公開機制,探索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在政府和市民間形成良性溝通,增強政府公信力。
2、在優化決策、推動工作上抓落實。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運用規劃、政策、技術和環境標準等手段改善政府對經濟的管理,用最優的服務創造最佳的投資和創業環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思考問題、指導工作,切實提高抓發展的水平、抓落實的能力和抓項目的本領。把思想解放體現在創新創業創優舉措上,反映在從偏重經濟指標考核向強化民生指標考核轉變上,讓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注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和諧奮進的發展氛圍保持好。繼續實施市民旁聽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等制度,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3、在依法行政、廉潔從政上求實效。堅決服從市委的正確領導,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主動加強與工商聯和群眾團體的聯系,聽取意見,改進工作。進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的滿意率和落實率。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出讓、政府采購、產權交易、國有資產監管等制度,做到按程序辦事、靠制度管人,確保每一項政務權力的運行都實施“陽光作業”,加快構建具有海門特色的預防和懲治腐敗機制。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計劃和資金管理,加大對政府重點項目、重點領域的審計力度,提高投資績效。始終牢記“兩個務必”,帶頭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真正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在刀刃上。切實加強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建設,努力使各級政府成為保持高尚精神追求的表率。
各位代表,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為海門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讓我們攜起手來,在中共海門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把時代的召喚當作前進的動力,把崇高的使命化為積極的行動,向著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向著基本實現現代化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