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6日在海門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代市長 姜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6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也是海門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更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圍繞“三先一爭”奮斗目標,大力實施“三化一新”發展方略,以“項目建設年”和“城市建設年”為主抓手,聚精會神抓經濟,一心一意謀發展,創新克難求突破,全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強勁的發展態勢,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年來,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2006年,全市預計(下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1.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6.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3000美元;實現財政收入2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7.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6億元,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90元,分別增長12.3%和11.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7.5億元,增長2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儲蓄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等指標均居蘇中縣(市)第一。在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中,海門列第80位,六度蟬聯“全國百強縣”。再度入選美國《福布斯》雜志2006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成為蘇中唯一入選的城市。經省政府批準,三星工貿園區升格為江蘇海門工業園區,成為我市第二個省級開發區。
工業經濟量增質好。全市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281億元,增長29.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88.4億元、銷售482.9億元,分別增長41%和45.6%。規模經濟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突破600家,新增數超過150家。其中,銷售超億元企業128家,入庫稅金超千萬元企業14家,分別比上年增加34家和9家。工業投入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投入120.5億元,增長20.5%。
農業經濟穩步增長。全市預計實現農業總產值40.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1%。高效農業建設力度加大。中高效作物農田擴展到45.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項目農業建設成效明顯。新增擴建農業項目461個,完成投資額17.7億元;新建和擴建農業外資項目46個,投入6100萬美元,為歷年之最;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全省領先。質量農業建設推進有力。新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24個,綠色食品14個;通過了省級生態農業市驗收。農業產業化不斷加速。各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增加到203家,各類農民經紀人發展到3.2萬人,年營銷各類農副產品11億元。
服務業持續繁榮。全市預計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4.1億元,增長15.3%。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87.3億元,增長16%。各類市場成交額232億元,增長12%。超億元市場發展到22家,其中疊石橋家紡市場成交額達175億元。成功舉辦了疊石橋中國國際家紡博覽會。旅游、房地產、郵電通信、現代物流、信息咨詢等行業發展迅速。被國家商務部列入全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縣。快活林山莊成為我市首家AAA級旅游景點和省級觀光農業園。江蘇海門蠣岈山牡蠣礁海洋特別保護區成為全省第一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
建筑業強勢發展。全市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04億元,建筑業增加值46.8億元,施工面積3180萬平方米,分別增長20%、10.1%和20.8%。建筑經營層次實現新突破,雙包工程占全部承包工程的82.5%,雙包工程施工總面積同比增長23%。創省級以上優質工程51項,其中獲魯班獎1項。建筑外經繼續位居全國縣級市榜首。
外向型經濟再創新高。全市新批外資項目216個,新批增資項目80個。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9.5億美元,增長33.8%;注冊外資實際到賬4.85億美元,增長91%,繼續領跑蘇中。10個鄉鎮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1000萬美元,其中,海門鎮、三星鎮、三廠鎮、常樂鎮等4個鄉鎮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2000萬美元。外貿外經發展較快。全市外貿自營出口額4.79億美元,增長46%,躍居南通六縣(市)第二;新簽外經合同額9400萬美元,實現營業額1.2億美元,新派出國勞務2200人,外經工作繼續保持全省領先。
民營經濟發展加速。全市預計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45億元,增長21.7%。全民創業持續升溫。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2萬戶,凈增私營企業3727家,凈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77.3億元,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品銷售收入305.4億元,引進市外民資注冊資本42.6億元。
科技創新日益加強。完成了科技創業園總體規劃的編制。實施產學研項目82個,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65個,新申請專利700多件,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24個,省以上火炬計劃、攻關計劃、國家創新基金項目數等10項指標居南通六縣(市)第一。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通光牌通訊光纜”實現了我市“中國名牌”零的突破,新增江蘇省名牌7個,南通市名牌24個,擁有的省市名牌數列南通六縣(市)第一。全市新申請注冊商標432件,新增江蘇省著名商標4件,南通市知名商標8件。“通光牌通訊光纜”與“三思牌羽絨服”同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凱盛家紡獲“中國最具影響力品牌”稱號。
一年來,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鄉環境面貌發生新變化。
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城市規劃不斷完善。組織開展了《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實施了《海門市濱江宜居城市概念性規劃》、《新城區控制性詳規》等20多項規劃方案的編制、優選、論證工作。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完成了黃海路、富江路、人民中路等道路的改造,實施了東洲公園東區、東風新村南側綠地改造,完成人民西路、北海路等11條道路的路燈和監控設備安裝。城市擴容不斷加速。實施了絲綢路西延、北海路東延以及城區道路和南環路接線工程,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完成了金色維也納地段、宏日小區地段等12個地塊的拆遷任務,保證了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市區住宅、商貿等房地產項目施工面積達180萬平方米。城市管理不斷加強。順利通過了“國家衛生城市”復查。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投入11億元實施了沿江公路海門段新建、湯正公路拓寬、瑞江路南段拓寬改造等20多項交通重點工程。寧啟高速公路疊石橋互通已開工建設。崇海大橋籌建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完成了長江水廠二期工程,實施了天補、三星兩鎮的區域供水工程。新增液化氣管道20多公里。完成了110千伏秀山輸變電新建和包場輸變電擴建工程,投入400多萬元實施了新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投入4000多萬元實施了江堤、海堤部分堤段拋石護岸工程。
新農村建設有序展開。農民聚居區全面規劃。全市農村集中居住布局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完成,并經各鄉鎮村民會議、人大會議審議通過,市政府于7月份批準實施。12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獲得批準。推進了全市50個試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新五件實事進展順利。投入6500萬元實施了農村公路聯網工程和危橋改造工程,建設農村公路100公里,改造農村危橋80座。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收學雜費1173萬元;對1813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兩費”44.5萬元;投入1700萬元開展了農村合格學校建設;對4.3萬名農民進行了實用技術和創業培訓。全市68.2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8.5%;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48個。疏浚各類河道3341條,完成土方1670萬方,修筑各類配套建筑物1300多座,其中69個水利重點推進村水利建設達標。投入140多萬元為各鄉鎮送書2.3萬余冊、送電影246場、送戲88場。小城鎮建設成效明顯。三星鎮、海門鎮、包場鎮、三廠鎮、德勝鎮、常樂鎮、正余鎮等7個鄉鎮躋身“全國千強鄉鎮”行列。
一年來,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全市年末各項存款252億元,增長16.7%,其中居民儲蓄余額192.5億元,增長15%。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34.8平方米和46.1平方米。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239部。私人小汽車新增3700多輛。在全面小康的4大類18項25個指標中,又有3個指標,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恩格爾系數、城市化率達到了小康標準,目前我市累計有17個指標達到或超過了小康標準。
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增強。依法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全市新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1萬人、醫療保險1.1萬人,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以及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穩步推進。社保基金實現當年收支平衡,“兩個確保”成果得到鞏固。調整提高了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和優撫標準。市財政分年度補貼2.15億元,為2.1萬名困難和破產關閉的國有集體企業退休職工辦理了住院醫療保險。深入推進五大社會援助。對1853名困難學生進行了幫扶;為139戶城鎮住房特困職工提供了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辦理了94起法律援助案件;幫助513名“4050”人員及困難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為467戶1221人提供了慈善救助,并成立了南通市首家“慈善超市”。城鎮“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居南通六縣(市)之首。蟬聯“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
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啟動了“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9個村建成省級生態村,6個鄉鎮建成南通市環境優美鄉鎮,20個村建成南通市級生態村。獲得“江蘇省植樹造林先進縣(市)”稱號。狠抓污染綜合整治。擴大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遠程監控覆蓋面,對44家污染企業實施了限期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省縣級市第一。安全生產工作得到加強。物價保持穩定,社會秩序良好。
一年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日益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放大優質教育資源效應。實施海門中學對錫類中學重組,東洲中學和東洲小學分別兼并了開發區中、小學,海南小學實行獨立建制,常樂初中合并了長興初中。教育現代化步伐加快。全市所有鄉鎮均建成“江蘇省教育現代化鄉鎮”。成功承辦了省十六運部分賽事,海門籍運動健兒在省十六運上取得優異成績,總分、金牌數分別列全省縣市區第六、第七名。舉辦了市十四屆全民運動會。繼續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投入300多萬元改善了鄉鎮衛生所的條件。有線廣播、有線電視“雙入戶”工程快速推進,農村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16萬戶,門樘入戶率達70%。統計數據質量進一步提高,被評為“全國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先進集體”。同時,糧食、物價、審計、外事僑務、對臺、老齡、關心下一代、人防、檔案、地震、地方志和食品藥品監管、煙草、保險、氣象、鹽務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海納百川、強毅力行”的新時期海門精神,進一步凝聚全市的發展合力。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三度蟬聯“江蘇省文明城市”。解放路被省委宣傳部等10個部門授予“百城萬店無假貨示范街”。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組織了27場 “海門之夏”廣場系列演出、第二屆“海門市合唱節暨廉政歌曲演唱比賽”等活動。人民武裝工作進一步加強,圓滿完成年度征兵任務。
民主法制建設不斷進步。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虛心聽取政協意見。認真實施了《加快市區建設,提升城市品位》的議案,取得了明顯成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276件,政協委員提案246件,滿意率均在99%以上。依法治市工作扎實推進,“法治海門”建設走在南通市前列。進一步規范信訪事項的受理、答復和復查工作,及時妥善處理涉及群眾利益的重點問題。以社會矛盾大調解中心、技防監控中心、外來人口服務中心、社區專業社工服務中心等“四大中心”建設為抓手,進一步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平安海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八類案件”破案率達96%。以創建“法治江蘇合格縣市”為契機,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市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加大政務公開力度,繼續實施市民旁聽政府常務會議制度。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組織運籌政府工作中,著重抓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突出三大重點,全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突出項目建設。一年來,緊緊圍繞“項目建設年”的要求,精心籌劃、強勢推進各項工作。切實提升項目質量。全市在建規模以上項目757個,比上年凈增145個,計劃投資191億元,其中超千萬元項目466個,超億元項目27個,平均單體規模近4000萬元。優化投資結構,優先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新材料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注重引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全市新開工規模以上工業項目中,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精密鑄造類項目230個,占新開工項目數的38%。其中,高新技術項目投入超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切實優化推進措施。建立項目建設推進辦公室,實施了規模以上項目建檔立案、動態督查通報等10多項督查推進制度,有效促進意向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切實強化項目儲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儲備一批投入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產出效益高的大項目、好項目。全市在手在談儲備項目457個,總投資207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17個。二是突出城市建設。圍繞“規模做大、形象做美、功能做優、實力做強”的總體目標,成立了城市建設指揮部,召開了城市建設萬人動員大會,著力推進“城市建設年”各項工作。堅持規劃先行。加快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工作。提高規劃編制準入門檻,加強對重要規劃的評審和論證工作。堅持規范拆遷。選調100多名機關干部,成立12個現場拆遷組,廣泛深入地做好拆遷戶的思想工作,保證了拆遷工作的平穩有序推進。合理提高拆遷安置補償標準,建成拆遷安置房20多萬平方米,有效保障了廣大拆遷戶的合法權益。堅持市場運作。加大土地儲備開發力度,對城區開發地段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收購、統一儲備、統一出讓、統一開發。首次組織開展了城市建設項目專題推介會和外出招商活動。成功組織實施了17期3216畝經營性土地使用權競價出讓,成交額15億元。三是突出載體建設。加速推進“一橋兩港三區”建設,著力打造“四大增長極”,以大載體建設推進經濟大跨越。先后就各大載體建設成立了專門工作班子,抽調精干力量,發揚拼搏精神,突破發展瓶頸,各大載體建設進展均超過預期目標。在海門港濱江工貿區,重點實施了新通海沙綜合整治,完成了立新閘出江港道水系調整,擴建了海太汽渡泊位并改善了汽渡面貌。靈甸工業集中區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在調控中搶機遇,在困難中求突破,化學品生產儲存專門區域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分別獲南通市政府和省環保廳批準,并已落實8個重特大項目,總投資超過30億元。東灶港濱海工業新區完成了鹽場改制工作,編制并評審通過了相關建設規劃,各項建設正在加速實施。全面展開了東灶港深水港口的規劃論證,推進了國家級中心漁港建設。在江蘇海門工業園區,疊石橋國際家紡城與繡品城實現了統一經營,各項工作正在加速推進。
(二)狠抓三大創新,全力增強跨越發展活力。
一是狠抓理念創新。按照市委提出的“崛起蘇中、跨江爭雄”的總體要求,堅持高點定位,提升工作標桿。同時,根據新的形勢,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研究制定新的工作策略,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了各項工作的強勢推進、爭先進位。二是狠抓思路創新。轉變增長方式。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處理好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節約用地和結構調整的關系。全市項目投資強度達每畝130萬元,比上年提高10萬元;依法關閉污染企業3家,限期搬遷污染企業6家。促進集約發展。全力加快大載體建設,為猛攻項目投入、加速產業集聚夯實平臺。優化資源配置。制訂相關扶持政策,鼓勵鄉鎮為各大園區引進大項目,推動項目落戶在最合適的區域,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應。三是狠抓機制創新。專門成立了項目推進辦、城建指揮部、崇海大橋建設指揮部等一系列組織機構,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全面開展“工業經濟、利用外資、民營經濟、項目投入”四項競賽,在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輪比學趕超的熱潮。細化、量化、分解各項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責任機制,確保各項工作啟動早、落實快、成效好。
(三)加速三大進程,全力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是加速富民優先進程。始終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產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網絡,重點安置“4050”人員和失地農民。全年共提供就業崗位2.1萬個,凈增就業人數6200多人,新增勞務輸出82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斷放大建筑業致富農民的作用,建筑業施工人數達12萬,工資性收入28億元。二是加速城鄉統籌進程。在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著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重點突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等工作,全面統籌城鄉建設。三是加速和諧協調進程。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通過強化責任、領導包案、協調會辦等措施,及時解決各類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切實保護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制訂《海門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建立社情民意、社會治安、社會穩定等三大快速反應機制,增強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
(四)強化三大舉措,全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一是強化民主決策。修訂完善了《海門市人民政府工作規則》,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等制度,推進決策民主化。繼續推行“市長接待日”制度,設立“市長信箱”,通過各種渠道傾聽民聲、了解民意。二是強化優質服務。深入推進“機關效能革命”,大力開展“全省最佳辦事環境”創建活動,切實加強行政監察工作,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拓寬服務渠道、提高服務效能。研究制訂了一系列鼓勵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重點企業的相關保護制度,真正為廣大企業松綁減壓。進一步規范審批服務,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時效。三是強化攻堅克難。針對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加大的實際,大膽創新,奮力突破,有效化解了發展中的矛盾。全年通過土地復墾開發整理、集體土地流轉、盤活存量土地、向上爭取用地指標、用好沿江沿海未利用地等途徑,保障了項目用地需求,拓展了發展空間。引進大財團參與我市建設,與上海城建集團簽訂了首期投資額7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協議。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在困難多、矛盾多、挑戰多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社會在高平臺上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我們深切感到,政府的工作每向前推進一步,我們的事業每取得一項成功,都得益于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都凝聚著全體代表的智慧和力量,都傾注了全市百萬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體代表、政協委員,向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出力流汗、作出貢獻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機關干部及駐海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群眾團體、各界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向熱心支持海門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產業層次偏低,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不高,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不夠快,節能降耗的任務還很艱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社會弱勢群體生活還比較困難,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政府自身建設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政府職能轉變任務還很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需要進一步加強。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不斷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以團結、智慧和毅力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把新一年的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2007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07年是黨的十七大召開的喜慶之年,是我市“率先全面達小康,構建和諧新海門”的推進落實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綜觀當前形勢,我市已進入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挑戰與日俱增。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發展大勢,確立更加強烈的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市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現實機遇最好。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劇,全球分工重新調整,國際產業和資本加速向我國轉移,并呈現出向產業中高端推進的利好趨勢;國內經濟處于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加上江蘇新一輪沿江沿海開發熱潮的掀起,以及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經濟效應的放大,特別是長三角地區正在成為我國最集中的經濟中心,為我們加快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更令人振奮的是,隨著蘇通大橋、滬通鐵路、崇海大橋的建設和啟動,我市的區位條件將發生歷史性、根本性的變化,必將提升海門的城市地位,必將顯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從內在因素看,我市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站到了工業化中后期的戰略起點;這幾年我們在體制、機制、產業、載體、土地、環境等諸多方面累積的發展能量、創造的比較優勢,在今后一段時期將集中回報,成為經濟加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特別是近年來,全市上下“思發展、謀發展、快發展”的氛圍更加濃厚,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正成為海門的時代強音。二是肩負期望最高。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要求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南通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躋身全省十強縣市,市委要求實現“崛起蘇中、跨江爭雄”目標,全市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期望值和目標值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落實“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著力建設不含水分、群眾得實惠、老百姓普遍認可的全面小康的和諧新海門。三是面臨挑戰最多。一方面,國家宏觀調控緊運行呈現常態化趨勢,土地資源、環境容量、資金籌措等發展要素的制約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周邊地區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傳統平衡格局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被打破,要實現在全國百強縣中爭進位的目標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另外,在全面小康的25個指標中,我市還有8個指標未達到小康標準。因此,趨利避害、順勢而為、加速發展已成為我們的不二選擇。在新的一年里,我們一定倍加努力,不斷進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圍繞“三先一爭”奮斗目標和“三化一新”發展方略,突出“率先全面達小康,構建和諧新海門”主題,緊扣“項目建設年”和“城市建設年”兩條主線,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又好又快,城鄉面貌明顯改觀,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社會秩序協調穩定,圓滿完成本屆政府任期目標,為建成經濟強盛、環境優美、百姓殷實、社會和諧的新海門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增長16%以上(以統計公報為基數,下同);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COD排放總量減少3%;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增長2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以上;新批工商登記注冊外資10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5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以上。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經濟強盛的新海門
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增長的效益,更加注重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升級,更加注重發展的成本和環境的代價,推動科學發展觀在海門的具體化。以大載體承接大項目,大項目催生大企業,大企業引領大產業,大產業涵養大財源,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優中求進,速度效益雙超前。
1.建設大載體。按照“統一規劃、聯動建設、集聚開發、錯位發展”的總體思路,高起點、大手筆、快速度推進“一大中心區”“四大增長極”“兩大經濟帶”和鄉鎮工業集中區等發展平臺建設。開發區中心區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拓展項目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機電制造、高檔汽車配件等高科技產業,加快推進國際企業商務花園、電子科技城、數碼科技城等項目建設,加速提升產業層次,將開發區中心區建成全市發展質態最好、發展速度最快的高新產業區,實現綜合實力在同類開發區中“南通六連冠、全省前十強”目標。海門港濱江工貿區要統籌整合岸線、土地、港口等資源,加快新通海沙綜合整治和沿江岸線的深度開發,完善“六縱七橫”路網及水電等配套設施,增強吸納能力,提升承接水平。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造船類大項目落戶,推進國電海門電廠、江蘇上鋼三廠等一批重特大項目落戶,加速濱江工貿區建設。靈甸工業集中區要充分發揮沿江資源和對化工項目的準入優勢,按照集約化、環保型化工園區的定位,加速推進污水處理廠、熱電廠等基礎設施配套,進一步強化產業鏈招商,全力推進香港豐昊印染紡織、蘇州精細化工等重大項目落地,實現載體建設與項目投入互動并進。東灶港濱海工業新區要以港口開發、園區建設為依托,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形成南北成塊、東西分片、生產生活配套的新區發展格局。加快推進華辰電器、春戈導電玻璃等重大項目落戶。以海港建設為龍頭,積極推進東灶港深水大港規劃論證和招商工作。加快國家級中心漁港建設,完成東灶港中心漁港外圍道路建設,迅速提升濱海工業新區、中心漁港綜合產業區、臨港工貿區的整體形象,使其成為全市吸聚大項目、支撐大產業的嶄新載體。江蘇海門工業園區要抓住升格為省級開發區的機遇,做好發展規劃,實現跨越發展。加速三星富民都市產業園和浙商工業園等項目建設,著力構建產業發展新高地。加速培育市場功能區、聚居示范區和新型工業區,推進物流集散中心、商貿交易中心、行政服務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和高效農業示范中心建設。以通呂運河為軸線,加快沿河鄉鎮產業融合,加速形成以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電動工具、電碳電刷、汽車配件等產業為主要內容的通呂運河沿河產業帶。發揮通道優勢,重點圍繞新常久線、沿江公路、包臨公路、湯正公路、海二公路等高等級公路,促進項目向沿路兩側集中,加速形成沿路產業帶。鄉鎮工業集中區要著力吸引各類資本建設標準廠房,完善基礎設施,提高項目配套能力。同時,突出產業特色,注重集群發展,提升集約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狠抓大項目。深入推進“項目建設年”工作,以大項目推動有效投入,以大項目促進跨越發展。突出產業對路。加強與國家發展戰略、宏觀經濟政策、重點產業布局的對接,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主攻國家鼓勵發展的先進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類大項目,爭取有發展優勢的產業大項目能納入國家或省的規劃,爭取國家各部委和國有大公司的重點項目落戶海門。突出投資規模。在擴大項目投入總量的基礎上,著力提升項目投入質量。努力引進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以及高端制造、高新技術和節能環保型項目,爭取在引進內資超10億元、外資超1億美元的特大型項目上取得突破。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投入占全部工業投入的比重,提高億元級項目投入占全部項目投入的比重。分層次制訂鄉鎮、園區的項目投入考核目標,每個鄉鎮均要落實一定數量的超千萬元項目。全年完成工業投入155億元。突出推進速度。按照“一個項目、一份檔案、一套班子”的要求,建立健全超千萬元項目庫,加強對重大項目的協調服務。重點跟蹤和推進30個超億元項目和500個超千萬元項目建設。建立項目現場督查制度,調整完善項目考核辦法,推動全市項目加速建設。
3.培育大企業。通過定向招商、并購重組、技術創新、國際化經營等途徑,促使一批企業加快擴大規模。扶持發展一批。研究制訂大企業“一企一策”扶持意見,通過政策扶持、信貸支持、要素調度、服務優化等措施,突出抓好重點骨干企業和銷售超億元企業的分層扶持。開展“金、銀、銅牌”企業評選活動,著力培植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整合擴張一批。鼓勵現有企業根據市場競爭需要和企業特點,在更廣的領域、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資本擴張,實現“強強聯合”、“內外合壁”發展。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堅持以品牌整合促進企業生產。爭創中國名牌和馳名商標各1個,江蘇省名牌和著名商標各5個以上,南通市名牌和知名商標各10個以上,新增注冊商標400個以上。鼓勵企業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迅速擴大規模。加快中南集團、南通特鋼、三鑫電子等企業的上市進程。培植壯大一批。繼續實施“微小企業進規模”工程,力爭全年規模工業企業突破800家。重點抓好慧聚藥業、振康電機、中興愛爾思等一批良好成長型企業,引導其向專、精、特、新、優方向發展。全年形成銷售20億元級、10億元級、億元級的企業分別不少于3家、10家和130家。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14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突破600億元,銷售突破580億元,利稅突破50億元。
4.做強大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速度與質量效益相協調。做強做精支柱產業。依托“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著眼于產業鏈的延伸和孵化,積極推動輕紡服裝、生物醫藥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壯大。四大支柱產業的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0%。加速向建筑強市邁進,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40億元,建筑業增加值50億元,爭創魯班獎、國優工程2項,省級優質工程50項以上,新申報認定建筑業特級資質企業1家。優先發展優勢產業。依托我市倚江臨海的區位優勢,優先發展經濟效益高、環境治理好的大用水量、大吞吐量的臨港產業,使海門經濟發展由江河時代向江海時代邁進。按照“兩高兩低”要求,推動有效投入和優質資源向生物醫藥、高壓輸變電制造、精密機械、汽車配件等先進制造業和特種鋼材、特種染料等特色產業集聚,加速我市產業層次由低轉高,產業結構由輕轉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推廣新流程、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應用,全面提升家紡服裝、輕工機械等傳統產業的發展檔次。加快形成高效集約型的生產方式,促進清潔生產、節約生產、高效生產,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共進。加快發展服務業。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切實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和等級。重點推進疊石橋現代物流園區國際物流中心、開發區新晟物流中心等物流項目的規劃建設;著力推進吉事達國際家居商務港、國際車城商務商貿集聚區、北上海國際裝飾城二期等一批特色市場建設,全市形成超億元市場24個,疊石橋國際家紡市場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加快建設沿江風情帶、官公島、東灶港海洋旅游等生態旅游景點,家紡博覽館、鳳城古鎮、謇公園等文化旅游景點和疊石橋家紡市場等購物旅游景點。大力推進藥物科技外包、裝飾裝修、物業管理、社區購物等行業發展。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6%以上。
5.拓展大財源。做好生財、聚財、用財、管財文章,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狠抓財源建設。進一步完善培植稅源的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居民擴大消費,不斷拓展財稅增長空間。全年入庫稅金超1000萬元的工業企業20家,其中超2000萬元的企業6家。狠抓財稅征管。不斷完善納稅評估監控體系,全面實施社會綜合治稅,規范稅收秩序,促進稅負公平。調整完善鄉鎮以及開發區、海門工業園區的財政體制,加大財稅考核力度,調動鄉鎮培植財源的積極性。狠抓財政運籌。深化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規范公務支出結算方式,有序推廣單位公務卡和個人公務卡使用。完善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增加財政支出的透明度和公開度,提高使用效益。
(二)勇于善于創新,建設活力迸發的新海門
毫不動搖地堅持市場化和國際化方向,把改革開放作為促進海門科學發展的內外動力,使海門的優勢充分體現,活力不斷迸發。
1.擴大對外開放。突出外向帶動戰略,努力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大力招商引資。進一步優化引資策略,在堅持三業聯動、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資源集約”的思路,調整招商策略,實現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四面出擊向集中攻堅轉變,各自為戰向資源整合轉變,重點引進投資強度高、技術含量高、市場份額高、貢獻水平高、產業帶動高的“五高”項目,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一步改進招商方式,拓寬招商視野,共享招商信息,優化招商隊伍,使更多、更好、更大的項目落戶海門,落戶最合適的園區。策應蘇通大橋、滬通鐵路和崇海大橋建設與籌建工作的加速推進,強化對外宣傳攻勢,進一步突出我市作為“北上海”的同城效應。精心組織好第十二屆中國海門金花節,組織開展赴資金富集、技術溢出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專題招商活動,提高招商引資成效。開發區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6億美元,東灶港濱海工業新區注冊外資實際到賬6000萬美元,海門工業園區注冊外資實際到賬4000萬美元,有一批鄉鎮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2000萬美元以及超1000萬美元。利用外資實現“南通動態第一、全省保六爭五”目標。壯大外貿外經。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不斷壯大出口主體,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外貿自營出口額突破5億美元。進一步拓寬外經合作領域,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突破1億美元,實現營業額1.3億美元,新派出國勞務2400人。
2.強化對內激活。進一步加大鼓勵全民創業、吸納市外民資的力度,讓一切有利于創造財富的源泉在海門充分涌流。完善激勵措施。深入開展全民創業動員,組織十佳民營企業家、十大創業能手等系列評選,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業熱情。落實各項鼓勵政策,大力扶持一批有潛力的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躋身“三名”行列。完善服務措施。認真組織創業培訓,加強創業指導,增強全民創業能力。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建立中小企業聯保制度,幫助企業解決資金短缺等實際困難。優化經濟監管,著力打造規范有序的發展環境。繼續推進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組織建設,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注重民營經濟量質同步提升,新發展公司制私營企業占全部新增私營企業數的比重不低于60%、新增公司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占全部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的比重不低于60%,努力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我市的主流經濟。完善承接措施。加快接軌上海、融入蘇南的步伐,強化交流合作,做好主動承接,爭取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境內民營企業落戶海門。在積極參與上海、蘇南產業分工的同時,爭取把更多的農副產品和工業產品打入上海和蘇南市場。全年凈增個體工商戶3800戶,凈增私營企業3500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2130家,引進境內市外民資40億元。
3.推進技術創新。著力實施“科技創新促進年”工作,切實提高海門的創新綜合指數,力爭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爭創“江蘇省知識產權工作示范縣”。強化政府主導。加快推進科技創業園、新材料產業基地、星火技術密集區等創新平臺建設,發揮其在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上的集聚和孵化功能。啟動實施高新技術產業新一輪“雙倍增”計劃。進一步擴大市級科技經費盤子,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自認定當年起,其對地方財政貢獻的新增部分,市財政分別在3年、2年內對企業新投入的科技開發項目給予一定補貼。強化企業主體。發揮政策、要素、機制的綜合效應,推動更多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重點骨干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比例爭取達到40%以上,并做到研發職能、研發人員、研發經費、激勵措施、掛鉤院校“五落實”。支持有條件的重點骨干企業加快建設博士后工作站、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凡年應稅銷售在3000萬元以上的制造業企業均要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創新產學研聯合的模式和機制,融合創新活動與創業實踐,不斷提高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力爭新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家,高新技術產品20個,申請專利750件以上,實施產學研項目50個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達12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比重超過20%。堅持內涵發展理念,全年先進設備投入、技術改造投入占工業投入的比例達70%以上。強化人才支撐。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努力建設創業型、應用型、服務型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以企業為主體,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開辟、拓寬人才培養、引進途徑。力爭培養和引進200名以上的高素質企業家和產業發展領軍人才,培養1000名以上學科帶頭人、專有技術人才、首席技術工人等技術骨干。完善優秀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機制,知賢善用,才盡其用,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4.深化各項改革。圍繞建立健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穩步務實地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深化企業改革。完成疊石橋國際家紡市場資產重組工作,加快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推進家族制民營企業管理變革,通過聘請職業經理人等方式,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落實第二步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繼續推行農民負擔監督卡制度,完善涉農收費和價格公示制度,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穩步推進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累計流轉面積達15萬畝。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行政審批,創新管理方式,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全面推開鄉鎮公務用車改革。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繼續按照“分類定位、分開管理、分別改革”的思路,統籌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優化政府投入結構和支出方式,充分釋放社會事業的內在潛能。
5.化解要素制約。把握科學發展“不搞對策搞對路”的要求,用創新的辦法解決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難題。推進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提高節約和集約用地水平;嚴格執行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標準,增強重點項目用地的保障能力;積極盤活存量土地,真正把供而未用、多供少用的土地用足用好;加大標準廠房建設力度,多向空中借地,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產出效益;加快老企業技術改造步伐,實施“零土地”投資計劃;加大重大項目的報批力度,爭取獲得更多的土地直供指標。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制訂以增加投放為基本內容的金融考核體系,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經濟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努力吸聚國際國內資本,充分挖掘民間資本潛力,積極向上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和政策性貸款。在城市建設中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公建后商業、先造景后出讓,實現土地的最大收益。加大項目報批力度。主動接軌國家、省發展戰略,對發展潛力足、投入規模大的重點項目,加緊做好籌劃、論證等前期工作,盡快推進項目建設。
(三)做大做美城市,建設魅力彰顯的新海門
深入推進“城市建設年”工作,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塑造城市特色和個性魅力,努力建設濱江宜居、彰顯個性、蘇中一流的現代城市。
1.加快推進城市建設。圍繞“新城開發出形象,老城改造出精品,環境建設出成效”的目標,突出“一大思路”,打好“兩大戰役”,提高“三大水平”,建設“四大功能區”。“一大思路”,即突出“打造新城、提升老城、啟動濱江、做美環境、南北呼應、各有側重”的思路。“兩大戰役”,即在新城區實施以靜海路拓寬改造、沿江快速通道東延、南海路景觀帶建設和行政中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三路一中心”建設工程,迅速拉開城市框架;在老城區實施以東入口、西入口、北入口和解放路商業街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三入口一條街”改造,同時,拓寬改造育才路,重建海春橋,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三大水平”,即提高亮化、綠化、美化水平,進一步改善城區環境。亮化有品位。結合解放路和人民西路綜合改造,對沿街路燈、燈箱、建筑照明等精心設計、科學整合,確保景觀性和實用性的有機統一,做到一路一品,各具特色。綠化有精品。按照“綠環”要求,完成圩角河(南海路至引清閘段)東側、黃海路沿線、海門河(宏偉河至日新河段)南側等區域的塊狀綠化和絲綢路西延段、富江路北段、人民西路等道路沿線的線狀綠化建設。美化有特色。按照“水繞”要求,充分挖掘城區河道資源,構筑城區的“生態碧水長廊”。實施海門河、圩角河市區段內的碼頭搬遷,完成圩角河由航道河向景觀河的功能轉換;完成海門河(宏偉河至日新河段)護岸工程。“四大功能區”,即加快啟動以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中心項目為核心的社會服務區;盡早啟動理想城等一批成熟的商業項目,進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形成南海路沿線的新城商業商務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以海門水都、金色維也納、證大東洲府二期等為重點的現代居住區;積極推進體育運動中心、證大公園、東洲公園西區等生態游憩區建設和改造。
2.加快優化城市管理。提高城管效能。圍繞精品化管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市貌市容、道路交通和社會治安管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城市管理的滿意度。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完善綜合執法機制,形成“統一領導、各負其責、以塊為主、條條保證、社會參與”的城市管理格局。著力完善各類交通設施工程,切實推進城區停車場、停車點和經營點建設,改善路況條件,確保道路暢通。大力推進新老小區“分類管理、分級收費”的物業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強化集鎮管理,進一步改善城鄉集鎮環境面貌。加強社區建設。創新社會生活大服務機制,加快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探索建立“一門式”綜合受理的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生活求助聯動中心,使社區居民辦事更方便、困難有人幫。完善市場中介、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引導社會自助、自治類組織當好社會的“安全閥”。積極培育新型農村社區,各鄉鎮均要建立集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糾紛調解為一體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3.加快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崇海大橋籌建工作,年底前爭取立項;配合做好滬通鐵路啟動建設工作。積極完善交通網絡。大力實施城區東部的瑞江路拓寬、南部的秀山路西延、北部的絲綢路西延等道路建設和改造,形成城市環線,完善城市交通,實現城區交通和蘇通大橋、寧啟高速等大通道的有效對接。新建沿江快速通道、包臨線南段、新通海沙道路等工程;續建湯正線、疊石橋互通連接線、東灶港濱海工業新區港西路;重建王浩大橋和正余二橋;完成滸通河南段、海門河航道提升改造。做好開通寧啟高速悅來互通的相關工程建設。積極優化電力配套。實施500千伏沿海輸變電工程,完成星橋輸變電、四甲變電所、城青線等3個110千伏和天補變電所、余東變電所等2個35千伏的電力擴建改造工程;建設和改造10千伏的農村電網70公里。實施江堤、海堤部分堤段拋石護岸工程。
4.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大農村經濟發展力度。以項目農業為主抓手,大力發展“四青作物”、特色蔬菜、優質西甜瓜、海門山羊等優勢種養業,壯大花卉苗木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休閑觀光等新型業態,建設一批高效農業基地和產業帶,全市中高效作物農田占比再提高5個百分點。以科技興農為著力點,打造一批質量優、叫得響、競爭力強的農副產品品牌。有步驟地實施“強村計劃”,提高村級組織的發展能力和服務本領。整合現有集體資產,通過出租、發包,以及經營服務行業等形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積極化解村級債務,力爭全市村級債務平均下降5%以上。深入開展“千企聯百村、共建新家園”活動,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發展。加大農村新五件實事推進力度。全市投入2億元,加強以農村道路通達工程、農村教育培訓工程、農民健康工程、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和農村文化建設工程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新五件實事建設。建設農村公路100公里,新建和改造農橋60座。對4.2萬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和創業培訓,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以上。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均參保標準60元,參保率在92%以上;按每人每年6元的標準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居民與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服務建設。完成農村改廁1.2萬座;推進7個示范創建村和10個特色創建村建設,力爭3個示范創建村和5個特色創建村達到建設標準。實施未達標鄉鎮的文化站建設;繼續實施“三送”工程;新發展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5萬戶;全面完成萬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加大農民聚居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新農村村莊建設規劃,科學合理地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使鎮村規劃與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切實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引導和推動工業向園區集聚、人口向城鎮集合、住宅向社區集中。重點推進有基礎、有文化特色、有歷史傳統的村莊建設,努力達到“保留特色、基礎完善、環境優美、示范引導”的要求。常樂中南、正余邢柏、三陽普新等3個南通小康示范村都要建成1-2個50戶以上的聚居區。加強小城鎮建設,努力形成一批規模適當、布局合理、經濟繁榮的現代化小城鎮。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逐步建立“村收集、鎮中轉、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加大露天垃圾的整治力度。按照“水系通、水體活、水質好”的要求,扎實開展農村河道整治,達到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全面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新技術,努力控減因使用化肥、農藥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繼續實施水利重點推進村建設,完成土方1000萬方以上,年內累計70%以上的村水利建設達標。
(四)關注關愛百姓,建設幸福安康的新海門
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更加重視解決民生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讓人民生活越過越好。
1.全力致富城鄉居民。突出富民優先,將增收指標定到村,富民項目排到戶,力爭鄉鄉不落后、村村不掉隊。把引導支持創業作為致富百姓的重要途徑,讓百姓大膽創業。切實加強宣傳造勢、創業培訓、典型引路、政策扶持和平臺搭建,激發群眾崇尚創業、勇創新業的熱情,克服小富即安、小勝即滿的思想,不斷釋放全民創業能量。把相對充分就業作為推動民生改善的重要目標,讓百姓廣泛就業。廣開就業門路,完善就業機制,強化就業服務,加快建立產業帶動就業、市場主導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個人自主就業相結合的新機制,盡可能讓更多的居民有一份不失尊嚴的工作。高度重視“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新增城鎮就業人數7000人,幫助2000名城鎮失業職工實現再就業,其中安置“4050”人員及特困下崗失業職工600名以上。做大做強建筑業,使其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施工人數在12萬人以上,工資性收入達30億元。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讓農業致富農民。以創新機制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力爭發展到45家,“四有”專業合作組織80家,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到3.3萬人。加大對農副產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不斷增加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
2.全力強化社會保障。構筑更加廣泛安全的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互為補充、互動并進,爭取讓每一個人都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貧有所濟。不斷健全社會保障網絡。鞏固“兩個確保”成果。強化社會保險征繳,弘揚“自覺參加社保、履行法律責任”的良好風尚,逐步將農民工、自由職業者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納入社保體系,讓社會保險覆蓋到各種所有制企業、每個用人單位,全年實現社會保險擴面1萬人。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繼續推進困難破產企業職工醫保工作。陽光運作社會保障資金,完善“五險合一”基金征繳模式,切實維護群眾利益。提高五保供養、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標準,擴大農村低保覆蓋面。按照“以土地換保障”的思路,探索建立新型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減少被征地農民的后顧之憂。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現實困難,多做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聚人心的工作,使構建和諧海門的成效真正體現到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上來。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繼續開展社會援助活動,為困難群眾提供溫情的幫扶和救助,確保每個城鄉居民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每個困難家庭的子女都不會因貧失學,每個有訴訟困難的群眾都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
3.全力優化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海門”,增強居住的舒適感。堅持環保優先方針,進一步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生態示范市”創建成果,全面推進“國家生態市”建設,努力實現由環境換取發展向環境優化發展的轉變。加強化工企業專項整治,積極穩妥地推進化工企業進園入區,努力形成產業集聚、污染下降的“新環保現象”。加大環境優美鄉鎮的創建力度,廣泛開展基層生態創建,建成一批南通市級以上的生態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全年實施植樹造林3萬畝。加強生態建設和修復,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施城區污水處理廠、青龍港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中心等工程,提高城區治污、防污能力,改善城區空氣質量。建設“平安海門”,增強秩序的安全感。在更高起點上提高平安創建水平,依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使海門持續成為全國最安全地區之一。強化安全監管,構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強化金融穩定工作,努力建設良好金融生態市。健全完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體系,增強全社會應對和防范風險的能力。做好群眾信訪和社會矛盾大調解工作,妥善處理改革發展中的利益矛盾,爭創“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建設“和睦海門”,增強人際的融洽感。把親商服務與依法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引導企業誠信經營、依法納稅、善待員工、安全生產、保護環境。進一步改革和規范收入分配制度,加強職工代表大會、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和廠務公開制度建設,大力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全面落實“三個相應增長”的分配政策,努力縮小收入差距。
4.全力推進協調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弘揚和實踐“海納百川、強毅力行”的新時期海門精神,倡導自信包容、創新創業的價值取向。積極實施《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形成鼓勵創新、尊重知識的良好風尚。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促使“誠信海門”成為公認的品牌。繼續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各項工作,推動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再上新臺階,實現城市現代文明和鄉村樸實文化的有機結合。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強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建設。注重教育的普惠性。突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全面實施教育質量三年上臺階工程,加快建設教育強市,以更快的教育發展促進更好的教育公平。按照“做優小學、做強初中、做大高中”的思路,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優化布局,進一步縮小城鄉、校際辦學差異。完成部分鄉鎮初中合并,實施海南中學對海門鎮東方紅初中的合并,改造和擴建東洲中學、實驗小學和通源小學。加快薄弱學校的改造提升,農村中小學全部通過省合格學校驗收。搞好名校集團化辦學試點。推進濱江新區西北大學國際學院、南通職大海門校區建設。注重衛生的公益性。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廉價便捷良好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努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抓好傳染病防治工作,建設傳染病醫院。注重文化的多樣性。加大文化精品創作力度,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著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輻射能力。推進《張謇》電視劇的拍攝工作,繼續組織“海門之夏”廣場文藝演出,積極籌備“中國海門山歌節”。加強其他社會事業建設。完善全民健身網絡,提高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水平。積極發展廣電事業,加快推進有線廣播、有線電視“雙入戶”工程,建成省有線電視示范市。加快建設人口和計劃生育“世代服務”新體系,爭創省“世代服務”示范點。認真抓好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提升統計工作水平。鼓勵和發展“民辦公助”、“公辦民營”社會福利機構,提高敬老院集中供養水平。深入開展雙擁工作“六進基層”活動,不斷提高雙擁工作整體水平。實施人武部彈藥庫改造和預備役營炮庫建設。支持婦女、兒童、老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發展殘疾人事業,進一步做好審計、會計、物價、外事僑務、民族宗教、人防、防震減災、征兵、民兵預備役、檔案、地方志、氣象、煙草專賣、郵政、鹽務等各項工作。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能力,不斷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公信力和凝聚力,努力把海門建成公務員服務最優、人民群眾滿意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強化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入實施《法治海門實施綱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制訂貫徹落實《監督法》的實施辦法,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的議案及建議、批評和意見。自覺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政協委員的提案。堅持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相統一,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不斷提高行政決策的水平和質量。完善專家咨詢和論證制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其他群眾組織的作用,堅持廣納民意,努力實現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不斷規范政府行政行為。深入開展“法治江蘇合格縣(市)”和“法治南通合格鄉鎮”創建工作,不斷增強全民法制意識,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水平。時刻牢記“政從正出”,堅持以正義之心平等對待每一個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執法公示制,強化行政機關執法責任。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強全民法制觀念和公民意識。
提升執行能力,建設效能政府。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重點加強現代經濟、科技、社會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知識的學習,深刻領會、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體系,切實提高駕馭發展全局的能力、推進自主創新的能力、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和依法辦事的能力,用科學發展的辦法解決經濟社會事業前進中的問題。集中時間和精力,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善于運用鮮活的先進典型推動全局工作,盡可能多地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突出問題,盡可能多地辦好為人民排憂解難的實事。完善執行過程,在制度訂立上要體現規范,做到以人為本;在管理實施上要體現嚴格,做到動真碰硬;在具體操作上要體現效率,做到簡潔明了。深入推進“機關效能革命”,聚精會神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務求實效。
不斷改進作風,建設服務政府。認認真真察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業保民安,努力做親民、愛民、為民的表率,做創業、創新、創優的表率,做眼界寬、思路寬、心胸寬“三寬型”干部的表率。豐富人性化服務內涵,完善科學化服務手段,通過為企業和市民提供“一門式、一網式”服務等形式,努力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組織開展“企業服務月”活動,不斷改善政府對企業的服務。開展政風行風評議活動,提高政府部門和窗口行業的服務質量。按照“三轉變、三服務”的要求,積極圍繞發展多出主意、多想辦法,幫助企業自覺順應宏觀調控,用足用好國家的鼓勵政策。繼續辦好“市長熱線”電話和“市長電子信箱”,暢通民意溝通渠道,及時幫助群眾排憂解難。
始終取信于民,建設清廉政府。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嚴格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人情所擾,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進一步健全政府投資監管制度,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嚴格執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真正讓行政工作在陽光下運行。進一步推進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完善并嚴格執行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產權交易和政府采購等制度。始終牢記“兩個務必”,敢于站在困難第一線,堅定信心,執著追求,埋頭苦干,以實際行動加快海門發展。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履行“一崗雙責”。貫徹實施《江蘇省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政務信息公開行為,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務行為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對牽涉面廣、群眾關注的重大事項繼續實行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繼續邀請市民代表旁聽政府常務會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各位代表,海門正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發展時期,新的形勢、新的任務需要我們建設一個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的新海門,需要我們建設一個創新涌動、更具活力的新海門,需要我們建設一個魅力彰顯、人文精彩的新海門。讓我們在中共海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大力弘揚新時期海門精神,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向著海門更加美好的明天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