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在海門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湯仲飛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5年工作回顧和“十五”主要成績
2005年,我們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經濟大跨越、社會大發展、能力大提升”三大目標,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拼搏,開拓奮進,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會確定的任務,全市三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2005年,全市上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破難,加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由上年的第75位上升到第73位。全市預計(下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6.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下同)15.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9億元,增長47.2%;實現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0.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6億元,增長1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5.2億元,增長15.6%。
工業經濟較快增長,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全市工業經濟以加快結構調整為抓手,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實現工業增加值119.5億元,增長19.5%,工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由上年的48.2%上升到50.5%。工業總產值、銷售和利稅分別達990.9億元、963.1億元和79.2億元,分別增長53.3%、56.3%和66.7%。實現工業性投入100億元,增長67.8%。實施工業項目1288個,總投資140多億元,增長55.8%,新開工500萬元以上項目493個,其中超千萬元項目338個,超億元項目17個。金雪化工、海螺水泥、雄風科技等一大批新項目、大項目建設順利推進,發展后勁切實增強。全市工業產值超百億元鄉鎮達3個,超50億元鄉鎮達4個,超30億元鄉鎮達6個。銷售超億元企業達80家。組織實施了科技創新工程和質量品牌工程,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1.8億元,增長38.5%。新增注冊商標420件,新獲得省著名商標3件,南通市知名商標8件。工業名牌產品達34個,其中省級8個。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按照“整合資源、形成特色”的總體思路,進一步調整完善園區規劃,加快推進工業集中區建設。鄉鎮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投入、進區企業數、完成投入量均好于上年。9個鄉鎮被列為南通市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其中,三星工貿園區作為擬升格省級開發區的園區已經由省發改委同意,并上報至國家發改委。有序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萬眾工業園、光伸工業園、鑫祥工業園等一批標準廠房群項目順利建設,全市新建標準廠房30萬平方米。建筑經濟進一步壯大,完成建安產值170億元,建筑業增加值(含市外)37.5億元,分別增長20%和18%。南通三建和南通總承包公司2家企業晉升為特級資質,我市在全省縣級市中率先擁有兩家房屋總承包施工特級資質企業。
農業發展態勢良好,產業水平繼續提高。完成一產總產值38億元、增加值21.9億元,分別增長5.5%和3.1%。農業結構繼續優化。中高效農田面積39萬畝,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43%。畜牧業、漁業生產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項目農業快速發展。新增和擴建農業項目375個,實際投入資金15.7億元,增長59.9%。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36家,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20個,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到3.1萬人。質量農業進展順利。全年制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6個,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4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2個、綠色食品4個;全市所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部實行市場準出;在省內率先完成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管理信息系統。高度重視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各項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全市未發生重大動物疫病疫情。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得到有效實施。
服務業發展日益趨旺,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在做大做強傳統商貿業的基礎上,加大重點服務業項目的推進力度。完成服務業增加值83.4億元,增長13.8%。各類市場成交額207億元,增長27.5%。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北上海國際裝飾城等重點市場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現代物流業得到發展。蘇中地區縣級市中規模最大的物流中心——疊石橋物流中心已投入使用。旅游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張謇紀念館和快活林山莊被評為國家2A級旅游區(點)。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期末金融存、貸款余額分別達215.9億元和100.6億元,新增25.4億元和17.6億元,列南通六縣(市)前茅。郵電通訊、交通運輸、中介咨詢、社區服務等行業健康發展。2005年,我市首次入選《福布斯》中國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
——改革開放再創佳績
利用外資持續攀高。通過強化激勵措施,完善招商機制,優化引資環境,招商引資工作在南通六縣(市)中繼續保持領先。新批外資企業190家,新批增資項目89個。實現新批注冊外資7.1億美元,增長26.7%;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5億美元,增長71.3%,再次進入省利用外資十強縣(市)行列。開發區招商引資的主陣地作用得到加強,全區新批注冊外資和注冊外資實際到賬分別占全市總量的 59.2%和49.6%。海門鎮、三星鎮、三廠鎮、三和鎮、常樂鎮成為我市首批新批注冊外資和注冊外資實際到賬均超千萬美元的鄉鎮。對外經貿同步發展。外貿自營出口額達3.3億美元,增長20.9%。新簽外經合同額8068萬美元,增長47%;實現營業額1.1億美元,增長19.4%;新派勞務2070人,增長12.9%。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累計有103家市屬企業完成了產權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占全市總數的98%,近萬名職工的身份得到了置換,8000多名內退、協保人員按照政策得到了妥善安置,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全市建筑業改制工作基本完成。農村稅費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稅全面取消,減輕農民負擔3176萬元,人均減負38元。村級三項資金管理得到加強和完善。財政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調整完善了鄉鎮和開發區的財政體制;實施了納稅評估監控工作;深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組建了國庫集中支付中心,對全市所有財政撥款的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實行集中管理。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改革取得新進展。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不斷加強就業引導,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全年提供就業崗位 1.7萬個,城鎮凈增就業近2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1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農民收入結構繼續優化,從事建筑施工人數達12.9萬人,新增其他勞務輸出9000多人,其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制定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強勢推進全民創業,更多的居民通過創業增加了收入。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3元,增長14.4%;農民人均純收入6558元,增長11.3%;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7.4億元,人均16515元。
大力實施“五個一千萬”工程。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解決農村的實際困難,在財政支出上進一步向農村傾斜。大力實施了“五個一千萬”工程,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中小學“六有”工程建設、農村溝河疏浚、農村公路建設、新農村建設各安排1000萬元的專項扶持資金。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71.7萬人,參保率87.7%,有10649人報支醫藥費1812萬元;新建、改建了一批學校食堂、學生宿舍等硬件設施,全市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市鄉河道疏浚工程進展順利,全面展開水利重點推進村建設,全市共完成土方1560萬方,其中70個重點推進村共疏浚溝河3007條,完成土方1230萬方;完成農村公路建設245公里,更新和改造農村危橋61座,超額完成了全年任務;啟動了新農村建設。
一著不讓抓好社會保障。全力鞏固“兩個確保”成果,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五大社會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南通市率先出臺了《大病醫療救助實施細則》,社會保障制度和救助體系不斷完善,社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養老保險基金實現了當年收支平衡并有結余。醫療保險凈增參保人數7500多人。新增城市低保對象88戶165人,農村低保對象1011戶1714人。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對4652人發放了扶助資金。撥付專項資金1150萬元,加強對遭受自然災害群眾的補助。農村五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供養標準居南通六縣(市)之首。深入推進五大援助工程。全市幫扶特困學生近4000人;幫助658名“4050”人員和208名特困下崗失業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建立了廉租住房保障對象檔案,全面啟動首期2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建設;為遭遇天災人禍的困難群眾提供了100多萬元慈善援助;為140名群眾提供了法律援助。
加快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創建成果得到鞏固和發展,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查。組織開展以工業污染源整治、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管理、農業表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水利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水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對17家工業企業實施了水污染限期治理。加強日常環保監察力度。對企業治污設施設置專用電表,以此加大監測力度。添置了遠程監控設施,對全市35家重污染企業廢水排放實行全天候實時監控。投入800萬元鋪設了25公里東西兩條排污管網。開展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專項行動,關停5家企業,搬遷6家企業,限期治理6家企業,限期整改24家企業。在2005年公布的全省縣級市城市環境綜合定量考核中,我市名列第一。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力開展“平安海門”創建活動,成功破獲一批大案要案。鞏固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及時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在全省率先建成“最安全地區”。連續第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區)”。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依法打擊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各種經濟違法犯罪活動。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事故隱患整治力度,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重視和加強人民來信來訪工作,妥善處理各種社會問題。
——城鄉建設積極推進
城市建設不斷加快。完成了《海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綱要》編制和論證工作,完成了《海門城市新區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論證工作,完成了其它市區詳細規劃30多項,規劃面積280公頃,詳細規劃覆蓋率62.6%,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市區黃海路西延、海興路北延、師山路北延以及師山北路跨海門河橋等“三路一橋”工程全面竣工,主城區道路框架網絡基本形成。行政中心、文體中心等項目建設已經啟動。濱江新城建設正在推進。證大東洲府項目已開工;學校等公建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北城區整治改造工作繼續推進。積極開展北城區廢品收購點整治、環境衛生秩序整治等集中整治活動,投資300多萬元興建的城區廢品集散中心全面投運;宏日小區開發已經啟動。市區房地產開發面積116萬平方米,竣工31萬平方米。居住小區建設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其中,東方巴黎公寓被評為南通市第一個省級康居示范工程。文化廣場、商業步行街等一批新的城市景點相繼建成。完成11條市政道路綠化配套工程,市區新增綠地12萬平方米。城市管理進一步規范。相對集中城市管理行政處罰權全面運作,城管效能得到提高。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一批小城鎮初具規模,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42.5%。三星鎮、余東鎮分別通過省、南通市新型小城鎮驗收。
新農村建設穩步實施。按照“村美、民富、班子強”的要求,全面啟動了第一批50個村的新農村建設。完成了18個鄉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和全市村莊布點規劃調整以及示范村、特色村的詳細規劃編制。積極推進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管理長效化等“六化”工程,大力實施環境整治。50個試點村共投入8500多萬元用于道路、綠化、改廁等各類建設,共修建道路180多公里,疏浚溝河1200多條,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基礎設施配套日臻完善。 順利完成了海太汽渡太倉碼頭的上遷工程,將航程縮短至25分鐘。沿江公路海門段、包臨線南延、疊港路北延、新常久線西延等10項交通建設重點工程完成年度工作目標。通啟高速公路疊石橋互通通過省級立項。班車“村村通”工程大力推進。全市通達班車的行政村達到210個,通達率居蘇中之首。市區強排水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在抗擊臺風時發揮重要作用。完成了長江自來水廠供電雙線路建設,實施了自來水供水管網改造。水利建設順利推進,完成東灶港套閘加固改造工程、靈甸閘附近長江拋石護岸工程和海門河三廠段疏浚工程;實施了大新港至靈甸段岸線調整工程、通啟河海門段西段工程。長江深水岸線的開發利用已經啟動,新通海沙圍墾的前期工作全面展開。大力推進供電網絡建設,新建220千伏海門輸變電、110千伏濱江輸變電、四甲輸變電和35千伏德勝輸變電、貨隆輸變電等工程,擴建110千伏師山輸變電,保障了全市用電需求。
——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全面發展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科技開發能力進一步增強。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并再次被國家科技部表彰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列入國家科技計劃16項,省級科技項目12項。新認定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高新技術產品11項。教育事業發展較快。九年制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初中后升學率達90.3%,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是南通市唯一被授予的“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市”。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文化市場管理得到加強。2005年再次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市)”。不斷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新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25家,進一步擴大社區衛生服務覆蓋面。大力推進農村二次改水工作。投入550萬元,完成管網改造18萬米,自來水管網改造率達40%。強化有線電視先進市建設,城鄉有線電視用戶穩步增長。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基礎工作得到全面加強。順利通過“省人口與計劃生育示范縣(市)”考核。積極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舉辦了市健身周暨江蘇省第三個全民健身日活動。民族、宗教、僑務政策進一步落實,婦女、兒童、老齡、關心下一代、民兵預備役工作繼續加強,外事、氣象、人防、地方志、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的成績。
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繼續深化文明城市各項創建工作,連續三次獲得“江蘇省文明城市”稱號。組織開展了“養成文明習慣,創建文明城市,構建和諧海門”主題教育活動,市民執行文明規范的自覺性得到加強。全面推進誠信海門建設。全力構建社會誠信、商務誠信、政務誠信體系,誠實守信觀念漸入人心。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擴大農村文化建設成效,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有6個鄉鎮完成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示范鄉鎮創建任務,有7個鄉鎮加入示范鄉鎮行列。投入800多萬元,大力改善農村文化設施,為農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娛樂環境。
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強化。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虛心聽取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248件、政協委員提案167件,滿意率分別達96.2%和98.2%。加強同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殘聯、僑聯等群團組織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溝通聯系,重大決策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提高了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繼續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強化市長熱線管理,完善市長接待日制度,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
——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創新工作,政府職能有了新轉變。在工作思路上,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增強政府工作責任。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工作重心逐步轉到更加關注民生上來,切實解決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與農村發展緊密聯系的各種實際問題,尤其是在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傾注更多的精力,增加更多的投入。在財力分布上,盡最大所能惠及更多的百姓,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全市改革發展的成果。在工作重點上,建立健全各項服務經濟建設的制度,制定優化經濟監管的相關措施,建立重大項目推進協調機制,建立完善審批服務快速通道,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依法行政,政府效能有了新提高。按照“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堅持依法行政、加強行政監督”的準則,修訂了《市政府工作規則》。以辦理人大《建設法治海門構建和諧社會》議案為契機,出臺了《海門市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實施意見》,全面部署和推進全市依法行政工作。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組織開展了行政執法主體和行政許可項目的清理工作。建立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被省政府法制辦作為經驗在全省推廣。強化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切實開展對鄉鎮和部門制發的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工作,真正做到了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規范了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務院法制辦的肯定,作為唯一的縣級市在全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座談會上作了經驗介紹。政府法制工作連續5年受到省表彰。
清廉從政,政府形象有了新提升。堅持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干部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廉潔自律意識進一步增強。堅持從嚴治政,嚴肅政務紀律,加強政務督查,全力確保政令暢通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加大治本力度,堅持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不斷完善政府采購、招投標管理、經營性土地招拍掛等工作。始終牢記“兩個務必”,進一步確立過緊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財力切實用到發展和穩定上。充分發揮政府領導班子和各級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努力保持和不斷完善政府勤政為民、廉潔從政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200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既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標,也為“十五”計劃的執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五年來,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十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5%,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九五”期末翻了近一番。2005年全市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是“九五”期末的3.4倍和2.5倍,年均增長27.7%和20.1%,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九五”期末提高了3個百分點。“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300億元,年均增長28.7%。在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和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名中,海門列73位和36位,分別比“九五”期末前進了5位和15位。
五年來,全市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進一步增強。“十五”期間,市屬企業改制基本結束,企業制度創新扎實開展,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革初見成效;農村稅費改革順利實施;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行政區劃布局漸趨合理,政府機構、財政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等改革不斷深化;人事制度和教育、衛生等領域的改革也得到了積極推進。
五年來,全市開放帶動戰略有力實施,經濟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十五”期間,全市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累計達5.6億美元,年均增長80.6%,利用外資規模是“九五”期間的6.6倍。2005年,全市新批注冊外資和注冊外資實際到賬比“九五”期末增長11倍和18倍;外貿自營出口比“九五”期末增長3倍;擴大了對外合作領域,外經營業額比“九五”期末增長1倍多。
五年來,全市城鄉建設管理齊頭并進,環境面貌發生令人矚目的變化。“十五”期間,城市化水平達42.5%,與“九五”期末相比提高了7個百分點,接近或超過蘇南部分縣市水平。城市長效管理有效落實。小城鎮建設邁出大步,涌現了一批新型示范鎮。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切實加強,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先后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稱號。
五年來,全市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富民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十五”期間,共申報國家級科技項目65項,申報專利973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了95%以上。科技開發、推廣能力進一步增強,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全國科普示范市”等多項國家級榮譽。九年制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高考成績位居全省前列,被評為“全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市)”,“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鄉鎮達100%,被評為“全省初級衛生保健先進縣(市)”,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的突襲。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興起,榮獲 “全國群眾文化和體育先進縣(市)”稱號。大力推行“放心肉菜糧”工程,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大幅增長。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九五”期末增加4927元和2103元,年均增長分別達10.9%和8.0%。
各位代表,新世紀的頭五年,是海門發展歷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也是我市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我們在矛盾多、困難多、挑戰多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十分來之不易。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海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知難而進、奮力拼搏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凝聚著廣大創業者、勞動者、建設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出力流汗、作出貢獻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機關干部及駐海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群眾團體、各界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向熱心支持海門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一是規模經濟發展還不快,企業規模普遍不大,與全市整體經濟實力還不相稱。二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粗放增長的方式還未得到根本轉變。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不強。四是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富民工作任重道遠。五是社會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的需求不能完全適應,少數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六是和諧社會建設、政府機關作風建設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一定引起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解決。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十一五”時期的發展
“十一五”時期,是海門承前啟后、持續跨越的重要機遇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期。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和南通市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海門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市政府組織編制了《海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綱要》編制過程中,廣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力求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綱要》已印送各位代表,提請大會審議。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總體要求,圍繞市委提出的“三先一爭”的發展目標和“三化一新”的發展戰略,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經濟和社會全面持續跨越發展,把海門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生活富裕、和諧穩定的蘇中第一強市,實現不含水分、人民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目標,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要實現“一個目標、兩大突破、三大提升”。“一個目標”: 即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前70強;“兩大突破”:即GDP總量突破5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50億元;“三大提升”:即二、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城市化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有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以上(不考慮物價因素),到2010年,GDP總量和人均GDP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4%以上;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到“十一五”期末調整到6:56: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以上;外貿自營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累計突破22億美元;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5%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年均增長11%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年均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3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5%以上,農村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恩格爾系數低于40%,人均期望壽命超過79歲。到2008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主要指標基本達標,比江蘇省提前兩年、比南通市提前一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這里我就以下六個主要問題作簡要說明。
一、堅持把率先發展、跨越發展作為鮮明主題
“十一五”時期,海門面臨著諸多不可多得的歷史性機遇,具備了率先發展、跨越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加快,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發達國家制造業加速向我國轉移。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期,特別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新一輪經濟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移正加速推進。廣東、浙江等地的民間資本加速北上,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大中心進入關鍵時期,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江蘇在大力推進沿江大開發戰略的同時,已全面啟動沿海大開發戰略。所有這些,都給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從海門自身基礎看,多年來,通過實施“大開放、大接軌、大調整”戰略,我市工業化、國際化、城市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已經站到了更高的發展平臺上,具備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過江通道的建設,更是為海門跨越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盡管國內外發展環境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呈現一些新變化和新特征,但我們面臨的將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的發展大環境,只要正確把握好國內外各方面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好自身各種優勢,未來五年的發展必將大有可為。基于對新形勢的客觀全面分析,《綱要》提出的經濟增長、結構調整、需求增長、城鄉建設、人民生活、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七項發展目標,體現了市委提出的率先發展、跨越發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以上(不考慮物價因素),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綱要》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安排為16%以上(不考慮物價因素),比“十五”時期高出了1.5個百分點。這既是必要的,體現了率先發展、跨越發展的要求;也是切實可行的,因為“十五”期間的增速一直保持穩步增長,而且目前的發展態勢更加強勁,實現這一目標完全有可能。
二、堅持把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作為工作主線
實現“十一五”時期的率先發展、跨越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更加注重江海資源開發利用,更加注重發展平臺建設,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為此,《綱要》提出:一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集約發展、集聚發展、集群發展的方向,重點做強五大支柱產業,打造“四沿”經濟帶,做優五大特色經濟板塊,培育優勢龍頭企業,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力。繼續鞏固和提高建筑業的優勢地位,積極培育發展一批強勢企業、標志企業、大集團企業,加快拓寬建筑經營領域,全面提升建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堅持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充分發揮區位、人文、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旺、基礎條件好、增長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服務業為突破口,努力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和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二是實行江海聯動開發。充分發揮沿江臨海的區位優勢,積極響應省、南通市江海聯動開發的總體部署,深入實施江海聯動開發戰略,加快沿江、臨海岸線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各類優勢要素的培育,努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平臺。依托江海港口,組織實施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大基地等“四大”工程,大力發展港口型經濟,加快形成頗具競爭力的濱江沿海產業新高地。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城鄉一體、配套完善”的要求,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建立起系統化、網絡化、現代化基礎設施的主體框架,不斷增強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四是推進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全面落實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以生態市建設為重要內容,全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10年,全市80%的鄉鎮建成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50%的村建成生態村,70%的重污染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計或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公眾積極參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持續動力。加快制定推動循環經濟實施的相關經濟政策,利用經濟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逐步構建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
三、堅持把開放帶動、改革搞活作為根本動力
“十一五”期間,要為經濟社會率先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活力,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更加擴大開放,加快形成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為此,《綱要》提出:一是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堅持把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大力拓展對外貿易,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全方位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力爭“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突破22億美元;外貿自營出口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突破30億美元;累計新派出國勞務人員達到1.2萬人、對外勞務營業額年均增長10%以上。二是加快接軌上海步伐。充分發揮過江大通道效應,全方位、多層次接軌上海,努力實現與上海的經濟相融、產業互補、市場相通、資源共享、交通共連、人才互流,最大限度獲取上海的各種優勢要素,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三是提升經濟民營化水平。通過優化全民創業環境、實施名人名企名品“三名”工程、放大集群發展特色等措施,大力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到2010年,民營經濟注冊資本達300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達400億元,年均增長2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超過80%。四是繼續改革和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政策障礙,加快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經濟管理和運行機制。積極培育優秀企業改制上市。積極穩妥推進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廣電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產業化整合和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四、堅持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作為基本要求
“十一五”期間,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為此,《綱要》從加快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具體任務。一是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優化城市布局,加快形成現有城區和濱江新城主副城區相互呼應、相互交融、功能互補、共同繁榮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到“十一五”期末,城市規模達36.09平方公里,人口30萬。其中:主城區形成26.62平方公里的規模,人口28萬;副城區形成9.47平方公里的規模,人口2萬。二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通過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從我市實際和農民意愿出發,積極推進“民富、村美、班子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各級政策扶持,明顯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堅持把提高農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讓百姓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0元。完善鎮村建設規劃,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文明程度。
五、堅持把科教興市、自主創新作為戰略任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經濟社會的率先發展、跨越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為此,《綱要》提出:一是要加大貫徹落實科技興市戰略力度,強化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以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深化機制和管理改革,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科技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是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建設教育強市。優化教育布局和結構,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實現具有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區域教育現代化,確保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位于南通乃至全省前列。三是積極實施人才資源的整體性開發,加快形成人才新優勢。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進一步打造用人平臺,著重引進技術開發骨干、工程技術帶頭人和科技企業家,完善用人結構。落實和完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競爭、激勵、評價、分配機制,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六、堅持把以民為本、促進社會和諧作為重要目標
將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既是我們加快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綱要》提出了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加快構建和諧海門。一是努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把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統籌城鄉就業,創造更佳就業環境,促進充分就業;建立覆蓋面更廣、層次更科學、運行更安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十一五”期間,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到2010年,80%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各類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實現法定參保范圍內的全覆蓋。同時,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五保制度,實行應保盡保。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二是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不斷提高全市人民文化生活質量;加快發展廣電事業;高質量發展衛生事業,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以培育現代公民、造就現代文明為核心,著力培育和弘揚富有海門特色和時代氣息的人文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加快“法治海門”建設進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完善行政執法體系。加快建設重大突發事件預警應急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和維護穩定的各項措施,構建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推進政府誠信和企業誠信建設,全力打造“誠信海門”。
為“十一五”發展起好步開好局
各位代表,2006年是認真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起始之年,是深入推進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奮力沖刺“兩個率先”目標的重要之年。我們將進一步堅定信心,昂揚斗志,切實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全力以赴把新一年的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2006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5%以上(以統計公報為基數,下同);財政收入20.7億元,增長18%以上,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億元,增長18%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2%和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新批注冊外資8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3億美元。
按照上述工作目標,我們將重點圍繞“五個新”,認真抓好新一年的工作:
一、更加注重項目建設,增創經濟跨越發展新優勢
加快項目建設是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的關鍵。2006年是我市項目建設年,必須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培育和實施一批具有牽動效應的大項目,進一步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
引導“三資”齊上,在加大投入上求突破。突出利用外資。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繼續保持招商引資的強大攻勢,加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極。充分發揮沿江沿海岸線特別是沿江沿海深水岸線的資源優勢,把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利用外資的突破口。進一步整合各類資源,開展行之有效、形式多樣的招商活動,辦好第十一屆金花節,努力增強招商引資的成功率。實施“三外”聯動,不斷提升外貿外經水平。調優出口產品結構,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鞏固提高外貿出口規模。全年外貿自營出口總額力爭突破3.8億美元。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以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為重點,切實提高外經合作層次和水平。全年外經合同額、營業額力爭實現9000萬美元和 1.2億美元。努力吸引市外資金。重點瞄準國內市外民資活躍區域,結合我市現有的產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資。發揮海門“能人效應”,開展“能人”反哺家鄉活動,促進更多的在外“能人”回鄉興業發展。加快實施“接軌上海”戰略,加強信息溝通,促進更多的上海企業落戶我市,努力把海門打造成為承接上海產業梯度轉移的“橋頭堡”。充分激活市內資金。繼續推動“打造南通市民營經濟第一強市”進程,進一步發揮廣大干部群眾創業發展的熱情。強化相關激勵政策的引導,不斷完善考核機制,扶優扶強民營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地方傳統產業優勢,著力培育和壯大特色區域經濟板塊,推動民營經濟從點狀向塊狀、從散狀向集群化方向發展。
實行“三業”聯動,在優化產業層次上求突破。注重自主創新,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圍繞做大做強高技術、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先進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現代輕紡、新型材料等優勢產業,盡快形成規模效應。突出自主創新,選擇一批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作為突破口,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地方特色品牌。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江海岸線資源的整合和開發,構建濱江臨海的發展平臺,為吸納港口、石化、電力等大項目打好基礎。注重結構調整,加快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突出項目農業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立體農業、休閑農業、外向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以優勢農產品為依托,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度加工業。全年力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40家。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組織審定農業標準5個,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10個,爭取進入“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行列。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重點抓好具有一定規模、一定科技含量、一定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業園區10個。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吸引“三資”開發農業,完成農業招商引資10億元以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注重做新做活,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鞏固基礎與拓展空間并重,完善各項措施,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按照“產業配套、傳統提升、市場延伸”的要求,興辦圣羅萊服飾城等一批新型專業市場,扶持發展一批農村集貿市場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推動全市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力爭實現市場成交額228億元,形成超億元市場21個。大力培育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形成銷售超億元商場2家。圍繞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大力推進現代物流項目建設。充分利用濱江臨海資源,精心打造沿江沿海旅游休閑帶,不斷提高旅游業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引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力爭在產品設計、研發、倉儲運輸、會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運用市場機制創辦各種社區便民服務網點,發展法律、審計、會計、咨詢、策劃等領域的中介組織。
提升“三化”水平,在運籌重大項目上求突破。突出集聚化,做大一批產業群體。按照“培育主導產業、做強行業龍頭、做大企業群體、發展特色經濟”的思路,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重點打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精細化工、精密機械、電子信息、電動工具、紡織服裝等產業板塊。突出規模化,增強一批骨干企業。制定出臺培大扶強的優惠政策措施,加快企業規模擴張。全年培育規模企業150家,力爭銷售超億元企業達90家,其中5-10億元企業4家,10-20億元企業5家,超20億元企業2家。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建立名牌產品激勵機制,積極爭創國家級品牌,盡快形成具有海門特色的“品牌集群”。認真落實扶持措施,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步伐。突出集約化,構建一批發展平臺。按照集約化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抓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園區的承載力和吸引力。繼續加大開發區載體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海門港區基礎設施,積極推動靈甸港整體開發,構筑濱江工貿園區發展的新優勢。繼續抓好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按照“優化環境、提升功能、注重創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充分發揮各鄉鎮工業集中區比較優勢,進一步提升功能定位,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專業特色園區,著力推進三星工貿園區建設,進一步放大三星效應。
突破“三大”瓶頸,在提高保障程度上求突破。突破資金瓶頸。強化財稅工作,不斷完善納稅評估監控體系,遏制稅源外流,加強財稅征管,進一步規范財政支出管理,切實增強市鄉兩級財力。引導金融機構優化結構,調整投向,積極增加信貸有效投放,大力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實現銀企雙贏。努力吸聚國內外各類資金,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扶持,多渠道保障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突破用地瓶頸。積極整合盤活各類土地,對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項目用地進行全面清理,切實用足用好土地。加強用地計劃管理,優先保證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產出效能大的優勢項目用地需求。加大向上爭取用地指標力度,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上級的用地盤子。繼續加快標準廠房建設。突破報批瓶頸。組建專門工作班子,落實工作責任,做好重大項目的策劃、論證等各項基礎性工作,加快重大項目報批進程。重點推進新通海沙圍墾、過江通道等基礎建設項目和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報批工作。
二、更加注重富民優先,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提高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富民優先,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富民作為率先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根本落腳點,充分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多措并舉拓寬增收渠道,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充分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全力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堅持多措并舉,全力拓展城鄉居民增收新空間。積極優化農民收入結構,努力擴大農民工資性、經營性和資本性收入的比重,增強農民持續增收的能力。加快發展建筑經濟,為致富百姓發揮更大作用。全年實現建安產值190億元,建筑業增加值(含市外)45億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惠民政策,確保上級的政策兌現到位。著力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加強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步伐。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各類就業機制,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確保全年凈增城鎮登記就業人數7000人。進一步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力爭全市符合條件的各類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率達到80%。完善各項激勵措施,進一步營造全民創業氛圍,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加快致富,引導城鄉能人進軍二、三產業,千方百計開辟人民群眾增收渠道。
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研究制定財政資金進一步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建設等傾斜的辦法和措施,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設施,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的社會發展成果。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圍繞社會保險全覆蓋目標,建立健全各類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保險的長效管理機制,完善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繼續抓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作,進一步擴大城鎮醫保覆蓋面,繼續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全面啟動醫療救助。依法征繳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抓好養老金清欠工作,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構建社會大保障體系,規范實施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歷次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大力扶持困難群體。堅持把保障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作為基本要求,切實解決困難群體的實際問題。繼續推進助學幫扶援助、慈善援助、城鎮住房特困戶援助、法律援助和就業援助等五大社會援助工程,認真做好優撫安置、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互助等工作,切實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
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全面加強城鄉環境保護,啟動全國生態市創建工作。重點抓好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四個層面的生態基層創建。爭創省市級環境優美鄉鎮2-4個,省級生態村2-3個,南通市級生態村3-5個。推進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建設,啟動城區4萬噸級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和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重拳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提高農村環境質量。開展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集中整治、農村生活污染整治和農村工業污染整治。除在規定的區域范圍內,其它區域不再審批建設化工、電鍍、印染項目。推進現代化監控建設,提高環保監察監測能力。繼續對全市35家重點工業企業水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記錄,擴大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遠程監控網絡的覆蓋面。
繼續辦好惠及群眾的實事工程。按照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受惠面廣、迫切需要解決,以及保持延續性的原則,集中有限財力,重點抓好以下實事工程:(1)繼續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水利重點推進村建設,疏浚農村溝河2980條,完成土方1200萬方,配套建筑物1000座,確保年內20%以上的村水利建設達標。(2)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5%以上。(3)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即免收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并從下半年起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4)建設20萬平方米的拆遷安置樓,建成2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5)實施農村公路斷頭路聯網工程100公里,改造農村危橋80座。(6)實施長江水廠二期、新城區供水設施改造,進一步改善老城區居民用水質量。推進農村改水,農村二次改水管網改造力爭達到60%。(7)統籌城鄉就業,提供就業崗位15000個;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免費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8000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6000人、創業培訓300人。(8)繼續實施“五大援助”,幫助500名“4050”人員和200名特困下崗失業職工實現再就業;全市三級幫扶機構幫扶特困學生不少于3000人;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提供無償法律援助;為60%以上符合城鎮廉租住房條件的家庭提供租金補貼;辦好“慈善超市”,進一步拓寬慈善援助范圍。(9)加快市老年服務中心、夕陽紅幸福苑一期等老年公寓建設,扶持海門鎮、余東鎮敬老院改擴建。(10)鞏固和發展農村有線廣播事業,完成一半以上鄉鎮的網絡整改任務,確保整改鄉鎮的有線廣播入戶率、通響率分別達82%、95%以上。(11)實施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不斷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用電需要。
三、更加注重城鄉統籌,營造人居和創業新環境
加強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加快以城帶鄉,實現城鄉統籌,是城市化戰略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以完善功能、優化環境為重點,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切實增強城市的集聚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構筑城鄉互動共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格局。
強化規劃先導作用。按照“增強城市功能、優化城市布局、發揮城市效應”的要求,深化、細化城市規劃,打造城市精品。完成城市總體規劃成果報批工作。繼續抓好城市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市區增加控制性詳規不少于3平方公里。搞好城市整體形象設計,對城市的各個項目設計做到博采眾長,精雕細琢,彰顯城市個性。著手編制好城市道路交通、給排水、氣熱電等各類專項規劃。嚴格小區規劃評審,提升新建小區現代化品位。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繼續做好鄉鎮總體規劃修編、農民集中居住點詳規等各項規劃編制工作,科學指導城鄉一體化綜合協調發展。
大力推進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東入口的步行街二期、海上名門小區等工程,啟動豐笙家具廠地段改造工程,初步形成東入口以高層為主的居住中心。實施南海路、瑞江路口的國際車城二期、圣羅萊服飾和科技創業園工程,初步形成以高層為主的新區商貿中心。以南海路兩側為重點,大力度推進文化中心、廣電中心、體育中心和行政中心建設,用三年時間,建成新區“四中心”。實施東海路東延、絲綢路西延等市政道路,完善城市的路網框架。繼續實施北城區的整治改造和開發。啟動日新小區、宏日小區、鏈條廠地段、五港小區和民生小區二期等小區建設。加快推進濱江新城建設。加強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的項目落戶濱江工貿園區;加快醫院、學校、公園等公建項目建設和住宅建設。大力搞好城市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推進園林城市創建步伐。科學安排、統籌使用好城市建設用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聚社會資金,積極推進城建項目。進一步完善城鄉交通網絡,加大力度,做好崇海大橋的前期準備工作,實施沿江公路海門段建設、湯正公路改造,啟動瑞江北路拓寬改造和疊港公路南段工程。配合做好滬通鐵路、疊石橋互通及連接線等工程建設。新建110千伏秀山輸變電,擴建35千伏張南輸變電。做好通信網絡設施優化改造。加快供水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管道燃氣用戶,努力提高入戶率。
加快建設新農村。按照“產業相對集聚、居住相對集中、土地相對集約、農村基礎設施等各類要素相對集成”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村鎮規劃,制定落實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推進農村聚居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各類資源集約利用水平。認真開展以“清潔家園、清潔村莊、清潔河道”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整治。大力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程。繼續采取“全面發動、重點推進”的辦法,高質量搞好農村溝河疏浚,努力改善農村水環境。繼續搞好以接通斷頭路為主的農村道路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百姓出行條件。堅決落實農村稅費改革和減輕農民負擔等各項改革措施,加大落實村級債務化解力度,加強村級財務管理,不斷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建立健全村級正常運轉的保障機制。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斷鞏固和提高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創建成果。充分發揮城管綜合執法職能,提高城市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水平。強化長效管理措施落實,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機制。規范物業管理,提高物業管理服務質量。組織開展城區及城郊接合部等環境衛生整治,確保城市面貌衛生、整潔、有序。
四、更加注重協調發展,開創和諧社會新局面
構建和諧社會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為實現“兩個率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
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設。鞏固和深化文明城市的創建成果,進一步豐富創建內涵,提升創建水平,大力培育和弘揚新時期“海門精神”,使全市人民繼續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斷優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誠信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加快構建多層次誠信體系,增強全社會誠信意識,著力形成講誠信的良好社會風尚。
積極繁榮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科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步伐,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盡快形成以公共財政投入為引導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年新增省級以上高新企業4家,省級以上高新產品12個,實施南通市級以上重點項目40個,申請專利300項。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引進各類高層次、緊缺型、實用型人才,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鞏固“兩基”成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創建一批省教育現代化鄉鎮,努力促進教育均衡化和現代化發展。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強化重大疾病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增強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價格管理,確保物價穩定。繼續加大對醫療、藥品、食品市場監管的力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認真落實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強化基層工作,全面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積極推進省有線電視示范市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保健活動,努力增強全民體質。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國防教育,做好雙擁工作,支持民兵預備役建設,進一步做好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關心下一代、統計、機關事務、民族宗教、防震減災、外事僑務、人防、檔案、氣象、地方志、煙草、郵政、鹽務等各項工作。
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提高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質量。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不斷增強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自覺性,深化基層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區建設,提高全民法律意識。
努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注重兼顧各方利益,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中,讓百姓、企業、政府都得益。注重兼顧發展進程中能力強的群體和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放手讓能者創業,多方扶持弱者就業。注重兼顧改革中得益多和得益少群體的利益,利用政府和社會的力量,對困難群眾進行全方位的幫扶,對特殊困難家庭提供有效救助。注重兼顧不同行業的群體利益,通過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讓更多的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著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高度重視人民來信來訪,進一步強化信訪工作責任制,規范接訪措施,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繼續完善基層信訪信息網絡,建立健全信訪超前預警和處置機制。加強社會矛盾排解工作機制建設,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群防群控工作責任制。堅持“嚴打”方針,大力推進“平安海門”創建活動,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嚴密防范和打擊邪教組織,堅決掃除社會丑惡現象。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全面落實安全生產措施,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安全生產防范、糧食安全和價格監管機制,提高社會穩定預警能力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五、更加注重提高效能,提升政府自身建設新水平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確定了新的目標和任務,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堅持務實勤政、高效執政、從嚴治政,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和執政水平,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堅持科學執政。正確把握科學發展的要求和宏觀調控的特點,科學判斷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以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責任意識搶抓發展先機。不斷加強學習,注重調查研究和調研成果轉化,努力提高謀劃發展的能力和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的本領。大力開展公務員培訓,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具有科學發展理念、熟悉崗位業務、勝任本職工作的公務員隊伍。
堅持盡職勤政。強化宗旨意識,進一步在思想上重視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真心誠意為民辦實事,杜絕形式主義和貪圖虛名的浮夸之風,堅決不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把狠抓落實、注重實績作為鮮明的工作導向,始終保持雷厲風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集中精力抓大局、謀大事,扎扎實實推進各項工作。加強機關作風建設,進一步精簡會議、文件和不必要的應酬活動,做到工作扎實、作風樸實。
堅持依法行政。根據《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市委《法治海門建設綱要》,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步伐。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創建高效運作的行政管理體制,切實將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專家咨詢和討論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制度,提高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開展規范性文件清理,做好規范性文件的公布工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強化行政執法的監督,及時糾正、查處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
堅持廉潔從政。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牢記“兩個務必”,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辦事的優良傳統。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政風行風建設,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堅持廉潔自律,以公生明,以廉樹威,努力維護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十一五”發展藍圖業已繪就,新一年目標任務已經明確。讓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務求落實,為實現經濟社會更高水平上的新跨越,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