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在海門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代市長 楊曹明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門市第十五屆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四年工作的回顧和總結
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以來,市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在中共海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應對新形勢,直面新挑戰,搶抓新機遇,聚精會神抓建設,凝心聚力謀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四年來,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綜合實力持續攀升
主要指標實現倍增。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0億元,是2007年的1.9倍;財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2.35億元,均是2007年的3.2倍。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30位、福布斯中國最佳縣級城市第19位。在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基礎上向現代化大步邁進,目前已有10個指標超過省定現代化標準。
經濟運行健康向上。三次產業比由2007年的8.4:59.1:32.5調整為7:59:34。提效益,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畝效益5000元以上的高效農田面積達27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達29%,建成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五度蟬聯“江蘇省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經驗全國推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712家。成功舉辦首屆海門山羊節,海門山羊肉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促轉型,工業經濟提質增效。2011年,全市工業應稅銷售達450億元,年均增長1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87家,金銀銅牌企業突破100家,其中超億元企業達82家,四年凈增36家。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五大新興產業總量達570億元。通光線纜成功上市,回力橡膠成為我市首個行政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擴規模,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四年實現總量倍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03億元,年均增長18.7%。疊石橋家紡城三期核心交易區投入運營,全年市場交易額突破400億元。歐尚超市、大東方百貨等大型商場相繼開業。張謇紀念館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常樂鎮躋身“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金融機構發展到19家,四年新增6家,建成“全省金融生態優秀縣(市)”。創品牌,建筑經濟全省領先。鞏固全省建筑強市地位,建安產值達670億元。南通三建、中南控股、龍信集團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南控股集團成功上市。四年共創魯班獎7項、國優工程7項、省優工程249項。
項目建設亮點紛呈。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項目集中開工等活動,不斷完善領導掛鉤推進、項目代理服務等制度。四年來,共實施千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200個,其中超億元項目238個,超10億元項目12個。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8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
——四年來,開發開放強勢推進,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載體建設成效顯著。舉全市之力推動江海開發。組織實施新通海沙綜合整治工程和東灶港圍填海工程,新增陸域面積近5萬畝,新增江海深水岸線17公里。東灶港5萬噸級通用碼頭主體工程完工。先后在北京舉辦了“海門沿海開發匯報會”、“海門創新發展暨江海合作開發匯報會”等重大活動。聚要素資源推進園區發展。四區一鎮占全市經濟份額不斷攀升,到去年年底,全市 75.1%的注冊外資實際到賬、64.6%的工業應稅銷售和74.1%的超億元項目來自四區一鎮。市經濟開發區推進海門港工貿區、濱江科教城、中心商務區三區聯動,海寶工業園、海新重工、海隆重機等一批重大項目進駐建設。省級裝備制造產業園、省級科技研發外包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成功獲批。綜合實力名列江蘇省級開發區首位。海門工業園區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家紡節,建成中國家紡流行趨勢推廣基地和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園區發展先后得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張德江的高度肯定。濱海新區新城建設加速推進,功能配套抓緊完善。濱海總部大廈、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功能性項目建成或投入使用,泰森食品、燕達重工、遠威重工、中石油海工鋼繩等重大項目投產達效。臨江新區全面啟動生物醫藥科技創業園建設,全力打造以現代制藥、藥明康德、當升科技為龍頭的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積極建設以聯海生物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產業鏈條初具規模。海門鎮依托神舟科技高新區精心打造智能主導產業,春戈玻璃、斯德雷特光纖等重大項目成功落戶;依托特有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特色服務業,三和汽車產業園建成蘇中蘇北縣級市場中規模最大的汽車產業集聚區。其他鄉鎮立足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機制,打造發展平臺,在資源缺、要素緊的條件下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
對外開放不斷拓展。堅持擴大開放、利用外資與優化結構、促進轉型相結合,四年共完成工商登記注冊外資20.6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1億美元。共完成市外注冊民資325億元。外經外貿克難求進,四年進出口總額達45.8億美元,其中出口34.6億美元,年均增幅分別達26%和25%,外經營業額達11.2億美元,年均增長30%以上。先后與德國施瓦岑貝克市、納米比亞奧卡豪市結成友好城市。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將提升創新能力、發展創新經濟作為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科普示范市”,建成“全省知識產權示范市”,積極創建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四年共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279個、產學研項目310個,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8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南通領先。都市科技創業園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實現我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零的突破。積極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建成南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9家,其中省級21家,建成院士工作站6家,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部建有工程技術中心。
——四年來,城鄉建設統籌發展,人居環境持續優化
城市形象日益彰顯。大力實施城市南進,四年共投入各類資金315億元用于城市建設,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城市化率達51.2%,四年提高5.4個百分點。張謇大道、江海路等城區干道全線貫通,行政中心、政法大樓、龍信集團總部、東恒盛國際大酒店等一批標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實施了東洲市場、銀海橋、通源片區等地段的綜合改造,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對老小區進行改造整治。實施城區道路、河道生態景觀工程,四年完成綠化面積130多萬平方米。大力加強城市管理,組建數字城管中心,城市管理向數字化、網格化發展,成功創建蘇中蘇北唯一的“江蘇省城市管理優秀城市”。
鎮村建設穩步推進。加快推進城鎮建設,實施農民休閑廣場建設和農貿市場改造,鎮容鎮貌和人居環境得到有力改善。投入8700多萬元建設農村社區,建成全國首批“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總投資9000多萬元、惠及18.79萬人口的農村飲水安全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區域供水農村管網改造工程全面啟動。四年共完成三級河道疏浚470萬方,建成“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市”、“全省農村河道疏浚達標市”。大力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實現全覆蓋。加快農村路橋建設,三級以上公路達668公里,改造農橋315座,一級公路總里程數居全省縣(市)第一,“九橫十二縱”的公路網絡基本形成。建成“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五度蟬聯“江蘇省土地執法模范市”。
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國家生態市創建順利通過國家級驗收,國家級生態鄉鎮基本實現全覆蓋。高標準建成“三縱兩橫”污水收集系統,新建污水處理廠12座,建成污水管網286公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萬元GDP能耗四年下降12個百分點,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89。嚴格落實企業節能減排的主體責任,四年共實施節能減排項目181個,關閉化工企業36家,對30多家重點污染企業實施限期治理。
——四年來,發展成果普惠百姓,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6萬元和1.3萬元,年均增長均在13%以上,位列蘇中蘇北縣市首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420億元,為2007年的2倍。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40.6平方米和58.9平方米。每百戶城鎮家庭汽車擁有量由9輛增加到28輛。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成全省教育現代化市。教育布局不斷優化,撤并農村中小學12所,新建學校7所。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投資2億多元實施校安工程,新建、加固、改造校舍近15萬平方米。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中高考屢創佳績,高考“本二”以上上線率和錄取率位居全省前茅。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深入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建了247家由政府興辦的鎮村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完成農村項目改廁13萬座。基本建成計生世代服務體系,被評為“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廣泛開展“激情江海風”、“東洲好家園”等群眾性特色文化活動, 蟬聯“全國文化先進市”,建成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余東古鎮獲評南通首家“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海門山歌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民健身活動連續兩年獲得全國先進。成功舉辦市第十五屆運動會。數字電視整體轉換率超過97%。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雙擁工作全國知名,建成蘇中蘇北唯一的“全國雙擁模范縣”。獲評省“婦女兒童工作先進縣(市)”。
民生保障廣泛覆蓋。就業體系更全。不斷完善城鄉就業服務體系,村級勞動服務平臺實現全覆蓋。四年來累計完成農民實用技術培訓48.3萬人次,農民創業培訓7700多人次,新增城鎮就業4.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6萬人,幫助2.9萬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控制在3%以內。保障水平更高。“五大保險”參保率均達96%以上。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制度,全市15.4萬老年農民到齡享受每月60元的養老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提高到260元,累計發放住院補償金4.4億元,受益群眾達17.2萬人次。建立了低收入群體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城鄉低保標準四年分別增長28%和41%,實現動態條件下的應保盡保。落實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設安置房196萬平方米和保障性住房17萬平方米,發放廉租房補貼46.7萬元。慈善品牌更響。打造海門“愛心之城”慈善品牌。四年共募集資金5000多萬元,建設慈善超市30家,為6500多戶家庭提供了3600多萬元的臨時救助和慈善援助。中南集團成立非公募慈善基金會。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建成“全國基層殘疾人組織規范化建設達標市”、“全省殘疾人工作先進市”。
社會管理有效加強。平安建設有成效。密織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在南通率先建成省級“技防城”,命案破案率達100%,九度蟬聯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社會管理創新經驗南通推廣。安監執法管理工作全省領先。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應急救援隊伍實現全覆蓋。法治建設有進展。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啟動實施“六五”普法,被評為首批“全國法治縣市創建活動先進單位”。行政復議工作得到國務院法制辦高度肯定。建成“省村民自治模范市”。行政效能有提升。實施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工作,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深化政務信息公開,行政行為更加規范透明。建成啟用行政服務中心,扎實推進全程辦事代理,組建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權力運行更加規范,建立人民來訪接待中心,開通“12345”政府公共服務熱線,暢通市民訴求渠道。四年共辦理市長信箱4190件,落實率達100%。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四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160件、政協委員提案697件,滿意率均在97%以上。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和源頭治腐,樹立務實、為民、清廉的政府形象。過去四年,人民武裝、監察、審計、物價、糧食、食品藥品監管、人防、防震減災、關心下一代以及外事僑務、對臺、民族宗教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四年風雨兼程,艱辛歷歷在目,成績令人振奮。四年里,我們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國內宏觀調控和自身發展矛盾問題的嚴峻考驗,實現了崛起蘇中、跨江爭雄的又好又快發展。回顧四年來的奮斗歷程,我們深刻體會到: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科學運籌、創先爭優。四年來,我們準確理解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全面把握轉型發展的深刻內涵,努力探索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有效路徑,全力推動經濟轉型、科技創新,主動淘汰落后產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持續推動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資源集約,開創了產業結構更優、發展質量更好、經濟效益更高、競爭優勢更強的全新局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搶抓機遇、勇立潮頭。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運籌全局、前瞻布局,順勢而為、乘勢而進,緊緊把握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快等歷史性機遇,不為既有經驗所束縛,不為任何困難所羈絆,大力弘揚“海納百川、強毅力行”的海門精神,搶先一拍組織江海開發,高瞻遠矚實施城市南進,審時度勢推動經濟轉型,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四年來,面對宏觀環境的新變化、區域競爭的新格局,我們始終以創新的思路、實干的作風,千方百計破難題、拓空間、闖新路。通過對上爭取和對內挖潛并行,破解土地瓶頸;通過市場化運作和爭取信貸支持并重,化解資金矛盾;通過依法搬遷和惠民搬遷并舉,騰出發展空間。一系列的前瞻性決策和針對性舉措,為海門發展集聚了要素、積蓄了后勁,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色、階段特征、海門特點的發展新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關注民生、凝聚民力。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造福百姓作為第一追求,強化富民舉措,強化成果共享,既充分滿足基本需求,又積極保障品質追求,多措并舉提高居民收入,多方合力完善社會保障,多管齊下優化公共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成績的取得,是市委正確領導,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全市上下和衷共濟、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廣大干部群眾,向給予政府工作熱情支持和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駐海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群眾團體、離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海門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增強發展信心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產業核心競爭能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新產業帶動、大項目支撐的力度不足;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較大;民生保障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今后五年的工作展望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海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五年。盡管這一階段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仍然存在,但合作和發展仍將是時代的主潮流,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穩中求進的基本態勢并沒有改變,發展中仍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今后五年,我市仍然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只要我們把優勢充分發揮好,把機遇充分利用好,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創新輝煌。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今后五年將是各類矛盾的凸顯期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我們將面臨經濟社會格局深刻變革調整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搶抓機遇不松懈,迎接挑戰不畏難,大干黃金五年,為建設美好新海門、率先基本現代化而不懈努力。
圍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爭先崛起長三角、搶先跨江進八強、率先基本現代化”的工作目標,綜合考慮海門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海門的發展目標定位為:
——奮斗五年,讓海門綜合實力更強。主要指標增長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經濟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左右,到2016年,工業應稅銷售、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突破1800億元、300億元、140億元,率先在蘇中蘇北基本實現現代化。
——奮斗五年,讓海門發展質量更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到2016年,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產值比重突破6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5%,服務業占比達44%。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5%以上,全力建設省創新型城市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奮斗五年,讓海門城鄉環境更美。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到2016年,城區面積達48平方公里,人口達32萬人,城市化水平力爭達62%。萬元GDP能耗持續下降,河道水質和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環境質量綜合指數保持在90以上。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市”、“全國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國家級品牌。
——奮斗五年,讓海門人民生活更好。城鄉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到2016年,“五大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5.5萬元和2.3萬元。
新使命催生新動力,新任務呼喚新作為。要將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必須要牢牢把握核心環節,全面落實關鍵舉措。重點把握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未來五年,要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三次產業布局。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畝效益5000元以上的農田面積占比超32%,建成全省一流的農業強市,率先在蘇中蘇北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全力實施“510轉型升級”工程,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和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同步推進,培育上市企業10家以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強科技載體建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進一步放大建筑強市的發展優勢,打造超千億產業群,建成全國一流的建筑強市。培育新興服務業態,建設十大服務業集聚區。實施片區發展戰略,提高產業集聚化程度。到2016年,四區一鎮工業應稅銷售突破1350億元。
二是推進統籌發展,構建現代化的城市體系。未來五年,要堅持把城鄉統籌作為城市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一體化,促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城鄉自由流動,構建城鄉共同繁榮、一體發展的全新格局。做大城市規劃區。以城市總規修編引領城區發展,發揮生態岸線優勢,做足濱江親水文章,重點實施“一河一湖一核一廣場”等標志性項目,全面彰顯海門城市特色。做特現代新市鎮。充分挖掘城鎮區位、人文歷史等優質資源,增強特色市鎮的影響力。做美現代新農村。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深入實施農田水利、農路農橋、區域供水等重大民生工程,全面規范農村建房管理,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構建現代化的民生體系。未來五年,要堅持把民生福祉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追求,讓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上,實現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大力實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計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基本建成文化強市、教育名市,提供覆蓋更廣、水平更高、質量更優的公共服務。
四是強化行政職能,構建現代化的管理體系。未來五年,要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不斷提升社會管理能力,加快構建社會管理新格局。堅持從源頭化解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完善群眾自治制度,發揚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公共事務。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強化重點領域監管,保持安全生產良好局面。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建設應急隊伍,切實提高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強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文明、公正、規范執法。
2012年主要目標任務
2012年,是新一屆人民政府的起始之年,也是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工作的意義十分重大。
2012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十三屆二次全體會議的總體部署,圍繞“建設美好新海門、率先基本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緊扣“產業現代化、城市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生活現代化”四大重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城鄉一體發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201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左右;財政總收入超12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8.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6%、15%左右;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35%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2.1%以上;萬元GDP能耗完成預期目標。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要著力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調結構,全力實現轉型升級新突破
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設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富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優現代農業,促進產業轉型。大力推進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工作,積極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畝效益5000元以上的高效農田占比達30%,力爭建成2個省級、3個南通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深化“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重點打造海門山羊品牌,建設海門山羊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創建“全國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示范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示范推廣40個新品種和20項新技術。強化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專業化服務,鄉鎮全部建有“五有”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爭創“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市)”。大力推進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建設,加快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積極提升農業龍頭企業運行質量,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規范農村三大合作組織運行,農戶入社率達到65%以上。做強新型工業,引領產業轉型。主攻投入增后勁。以持續有效的投入促進產業優化、經濟轉型,全年工業投入突破280億元。將項目建設作為增加投入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路徑,組織開展項目集中開工、月度排名公示、季度競賽講評等活動,加快建設一批技術優、能耗少、產出高、帶動強的新項目。全年確保新開工千萬元以上項目400個,竣工千萬元以上項目 150個。調優培強提質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品牌戰略、集聚發展為抓手,推動家紡服裝、電子信息、輕工建材、精細化工等傳統主導產業高端化發展,四大產業產值突破800億元。推動建筑企業優化結構、拓展領域、壯大實力,全年實現建安產值超750億元。進一步加大規模企業技改力度,確保70%以上的工業骨干企業實施技改項目。以信息化提升工業化,全年力爭新增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7家。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新興產業龍頭企業,全年規模以上新興產業產值突破700億。依托骨干聚產業。重點培育中興能源、通光集團、回力橡膠等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全年實現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突破10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8家,形成梯度有序、充滿活力的企業集群。強化上市推進,力爭新培育上市企業1-2家。強化企業家的地位和作用,建設一支善經營、會管理、能創新的企業家隊伍,營造鼓勵支持企業家大膽突破、干事創業的寬松氛圍。做大服務產業,支撐產業轉型。深入實施服務業提速計劃,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40億元,新建成南通市級服務業集聚區2個。大力發展港口倉儲、產業基地等現代物流業,中建材東灶港物流基地、寶鋼物流碼頭等重大物流項目開工建設,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和洲汽車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積極發展現代金融、服務外包等高端服務業,大力培育以金融證券等為特色的長江路商業街區。扶持發展研發設計、技術咨詢、品牌營銷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特色旅游業,全年游客人數突破15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增長10%以上。疊石橋家紡城創建國家4A級購物旅游景區。
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圍繞建設江蘇省創新型城市目標,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科技創新工程。培育活力迸發的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70家,新增省級高新產品、重點新產品60個。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全年新增省企業院士工作站、南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大中型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深化產學研合作,全年新增產學研合作實施項目100個。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創建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試點示范區。不斷優化專利結構,發明專利申請突破1500件。打造支撐有力的服務平臺。增強創新載體承載功能。海門科技創業園一期工程主體結構封頂,海門生物醫藥科創園、復旦復華科創園等科技園區加快建設。力爭建成1家省級創新型鄉鎮。集聚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扎實推進“東洲英才”計劃,全力開展海門市產業人才發展“523”行動,全年引進高層次人才不少于100名。
持續破解發展瓶頸。強化金融保障。開展資本市場年活動,圍繞重點項目實施融資模式創新,開展股權融資、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構建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力爭引進銀行業金融機構2-3家,全年金融機構力爭新增貸款120億元。加強政策引導,建設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全年科技創業投資規模達3億元,力爭建成1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強化土地保障。突出土地資源開發,在積極向上爭取指標的同時,把對內挖潛作為首選之策,通過開展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依法清理閑置土地、調整盤活未用土地等途徑,大力推進土地二次開發,全年力爭新增建設用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各3000畝。
二、持之以恒促開放,強力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招商引資增實效。建好招商隊伍,明確招商重點,提高招商引資的精準度和實效性。開展大活動。精心組織第十七屆中國海門金花節。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開展一批有影響、有成效的全市性招商活動。定位大產業。重點圍繞船舶修造與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等特色產業,加快引進一批有助于產業擴容升級的關聯性項目,不斷延長做大產業鏈。主攻大項目。更加注重項目對產業升級、增加稅收、帶動就業的拉動作用,科學設定投資強度、產出效益、能耗水平等招商指標。密切關注高新科技、新興產業的前沿發展動態,集中力量招引大項目,重點引進“五百強”、“國字頭”、“中字號”、“上市輩”的投資項目,全年實施超億元工業項目120個以上。
江海開發拓空間。圍繞大投入、大開發、大開放的思路,高度聚焦江海開發,為全市發展開拓廣闊空間。大力推進港口碼頭建設。加快實施通海港區海門港作業區、呂四港區東灶港作業區規劃調整方案的報批工作,完成東灶港三期圍填海工程,5萬噸級通用碼頭投入使用,抓緊推進新江海河萬噸級碼頭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大力推進東灶疏港河、336省道海門繞城段、臨海高等級公路、沿海鐵路海門段等重大工程,加速構建內暢外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大崇海大橋籌建力度。積極推進口岸開放工作,確保我市口岸列入國家“十二五”開放計劃。加快東灶港5萬噸級通用碼頭一類開放申報進程,力爭進入國家審理程序。加快建設疊石橋海關監管點,拓展其在物流、通關、保稅等方面的服務功能。
園區發展爭貢獻。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的要求,以區域規劃為龍頭,以產業特色為基礎,集中力量打造“四區一鎮”載體平臺,構建經濟發展、區域競爭的主陣地,四區一鎮工業應稅銷售占全市比重達68%以上。市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做大做強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科研外包等新興產業,全速推進海寶工業園、海新重工、中遠重工、瑞塔科等重大項目建設。海門工業園區創建國家級服務業集聚區,加快科技創業園、電子商務園、家紡創意園、現代物流園建設。濱海新區建設全省沿海開發先行區,大力推進明圣重工等在建項目,加速建設屹洲新材料、中海通科創園等簽約項目,緊盯中國國際呼叫中心產業城等重大項目。臨江新區加快集聚生物醫藥、新材料、循環經濟等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現代制藥、藥明康德等基地型項目,全力創建省級高新區。海門鎮加快神舟科技高新區創建省級高新區步伐,重點發展智能材料、智能電子、智能裝備為主體的新興產業。
利用資源重效益。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加快資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加強項目用地的節約集約管理,引導新落戶企業建設多層標準用房,鼓勵已落戶企業進行生產性改造和資源性整合,提高單位土地使用效率。嚴格用地綜合評估核準制度,嚴格執行投資強度、土地規模控制、產出貢獻的剛性標準,以土地使用的高門檻,換取單位土地的高效益。全面調整優化岸線功能布局,提高岸線使用效益。
三、全力以赴抓統籌,致力構建城鄉一體新格局
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城市。圍繞“綠韻東洲、生態江城”定位,堅持規模擴張、功能完善、形態優化并舉,加快建設功能配套、特色鮮明、生態宜居的現代城市。提升城市品質。按照“市政支撐、公建引領、商住帶動、環境改善”的要求,加速城市建設步伐。全面啟動人民西路東段、嘉陵江路改造等重點市政工程。在老市政府地塊建設鳳凰國際文化廣場。繼續實施老小區改造。抓好公共衛生中心、人民醫院新院等項目建設,確保全年新開工公建項目不少于10個。加快推進“中南世紀錦城”、“江城逸品”、“龍馨家園”、“東恒盛國際公館”、“中技低碳城”、“翠湖天地”等高端小區建設。實施青西河、海門河綠化工程,啟動市民廣場、圩角河景觀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抓好城市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等各類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讓市民生活更舒心、更方便。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增加公交車班次,方便市民出行。加強對商業街區的規劃、培育和引導,重點培育餐飲、購物、金融等特色街區。加快商和廣場、地緯商業綜合體等重要商業載體建設,豐富城市商業業態。加強城市管理。發揮數字城管實效,實現城市管理的數字化、精細化。加強停車管理,努力緩解市中心停車難問題。綜合整治城區出入口、主干道環境,集中清理違章建筑,規范戶外廣告設置。加大環衛投入,逐步實現環衛作業機械化、市場化。加強小區物業管理,改善小區環境。
建設各具特色的魅力城鎮。穩步實施片區發展戰略,依托“四區一鎮”的支撐作用,帶動城鎮加快發展。合理布局發展空間。積極編制片區發展總體規劃,重點建設一批功能齊全、特色鮮明、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中心鎮,形成結構合理、梯度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指導鄉鎮立足自身實際,明確功能定位,加快編制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規劃。積極發展鎮區經濟。把握城鄉經濟融合的結合點,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以項目建設為方向,以重點企業為支撐,繁榮鎮區經濟。扶持鄉鎮充分利用各自區位優勢和資源環境,加強工業集中區建設,積極培育優勢主導產業,走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加快完善基礎配套。推動城鎮建設由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轉變,更加注重商貿綜合、生態休閑、文體活動等功能的優化完善。將市政建設向城鎮延伸,圍繞“六個有”目標,切實完善道路綠化、垃圾處置、供電供水、信息網絡等基礎建設。啟動區域供水中線工程,全面完成鎮村管網改造,村村通上長江水。加強污水處理,啟動第二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
建設整潔優美的新型農村。深入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全年156個村通過省級考核驗收。開展綠化造林,全年完成成片造林3萬畝。深化溝河疏浚成果,完成79個重點村的河道二輪疏浚整治。完善農村路網,整治安全隱患,全年新建農村四級公路120公里,改造農橋150座以上。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確保50%的行政村通公交車。積極盤活村級資產,深化股份合作,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力爭全市所有行政村村營收入達20萬元以上,30%的行政村達50萬元以上。
建設綠色低碳的生態環境。深化國家生態市創建成果,啟動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通過環保部復核。全年建成國家級生態村3個,省級生態村8個,南通市級生態村30個。開發區和海門工業園區建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加強清潔企業審核,全年新增清潔生產企業30家、循環經濟企業6家。加強節能減排,嚴格執行新建項目能耗評估和環境影響準入制度,實施淘汰落后產能三年行動計劃,關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落后產能,持續降低GDP能耗。實施藍天碧水工程,深化大氣環境整治,空氣優良率保持93%以上。加強環境監管,建設污染源遠程監控系統,實現全市企業廢水排放自動監控全覆蓋。
四、千方百計惠民生,著力完善公共服務新體系
實施收入倍增,提升群眾的富裕度。深入實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計劃”,通過就業增收、保障增收、經營增收等多種途徑,讓更多的城鄉居民通過自身努力和政府幫扶實現富裕。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用好就業服務平臺,確保新增城鎮就業1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0.4萬人。積極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進一步加大全民創業推進力度,大力實施“萬人創業計劃”,積極扶持大學生村官、高校畢業生、被征地農民等創辦企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吸引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加大政策性增收力度,逐步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職工工資、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標準的正常增長機制。啟動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將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下的農戶納入幫扶范圍。
完善保障體系,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加大政府保障投入,全面形成覆蓋城鄉各類對象、由基本保障型向福利普惠型轉變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重點推進農民工、非公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參加社會保險。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確保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加強大病醫療救助,提高救助結報比例。加強保障房建設,全年完成公共租賃住房800套、經濟適用住房80套、廉租房租金補貼60戶。進一步發展慈善事業。大力發展“冠名慈善基金”和社會公益基金,繼續組織開展“一日捐、一元捐”等慈善活動,全力打造“愛心之城”的慈善品牌。進一步加強養老服務。健全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啟動市級示范性養老護理機構建設,規范民間養老機構管理,全市養老床位數力爭達到老年人口的2.6%。
發展社會事業,提升群眾的滿意率。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深化教育布局調整,加快建設教育名市。加快幼兒教育事業發展,每個鄉鎮建成一所公辦省優質幼兒園;啟動高中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加快推進南通職大、南通紡院海門新校區建設,積極籌建江蘇香港浸會大學;做強職業技術教育,啟動職業教育學校建設工程。深入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新建、加固校舍12萬平方米。優化配置衛生資源。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實現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城鄉全覆蓋。人民醫院積極創建三級醫院,放大優質衛生資源影響力。加快農村衛生機構建設,建成省級標準化鄉鎮衛生院5所,每個鄉鎮建成1個示范性村衛生室。全年完成農村改廁7萬座。優質提供社會服務。啟動體育中心建設,不斷完善城鄉體育設施,打造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廣泛開展人口計生優質服務,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婦女兒童工作,強化殘疾人社會保障,切實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創新社會管理,提升群眾的安全感。提高社會管理服務水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深化源頭治理。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建立完善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大調解聯動機制,全面排查化解社會矛盾,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將矛盾化解在源頭、隱患消除在萌芽。整合人防、技防資源,構建立體防控體系。強化突出治安問題排查整治,更加注重破小案、破積案,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優化管理機制。探索新型社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建設模式,優化布局規模,加強分類指導,完善公共服務,建設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和諧的新型社區。加強對外來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提高實有人口管控水平。創新信訪工作機制,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著力化解信訪積案,促進信訪秩序根本好轉。建立互聯網信息綜合管控機制,提升網絡輿情處置水平。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完善應急預案,防范和妥善處置各類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強化安全監管。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部位的安全生產檢查,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爭創“省安全生產先進市”。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
五、乘勢而上創品牌,奮力開啟文化強市新征程
文化引領要提高凝聚力。以更寬闊的視野和更開放的思維,不斷強化先進文化的引領、感召作用。大力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支柱。大力弘揚“海納百川、強毅力行”的新時期海門精神,激勵全市上下艱苦創業、開拓創新。著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進一步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和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不斷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切實加強藝術精品創作。進一步健全完善藝術創作激勵機制,突出優秀現實題材藝術精品創作,圍繞影視劇、山歌劇目、書畫美術等重點領域,組織精干力量進行攻關,努力創作一批社會反響好、藝術含量高的精品力作。
文化事業要提高服務力。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建設網絡化。全面啟動濱江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工程,使之真正成為向廣大百姓提供更多優質服務的文化新地標。按照鄉鎮(園區)“八個一”、村(社區)“六個一”的要求,高標準推進新一輪鎮村文化陣地改造提升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進文化品牌特色化。進一步統籌資源、整合力量,開展以“四季江海文化風”、“江海神韻·文化惠民潮”、“全民閱讀·快樂人生”等三大惠民文化品牌為主體的群眾文化活動。確保完成送書3萬冊、送戲240場、送電影2800場、送展覽10場以上。加快有線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化、雙向化改造步伐,提升數字電視為民服務水平。推進文化管理規范化。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文化遺產保護、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規范化管理,努力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文化產業要提高競爭力。將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作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積極構建現代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增強工作引力。切實加大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和扶持引導力度,制定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設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支持具有較強集聚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產業基地,扶持發展前景好、競爭能力強的重點文化企業以及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強化規劃引領。認真編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全市文化產業招商目錄。將文化產業納入全市大招商范疇,全年力爭引進超500萬元文化產業項目20個以上。加大項目引導。組織實施28個500萬元以上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其中超億元項目5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3%。圍繞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新聞傳媒、演藝娛樂、電影動漫制作、出版發行等新興文化業態,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的統籌規劃,重點打造張謇文化產業園、濱江文化創意園、家紡創意產業園、紅木工藝創意園、蠣岈山國家海洋公園等一批文化產業品牌,培育南通市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1個以上、文化產業基地3個以上。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建設美好新海門,率先基本現代化,是海門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更是歷史賦予的新使命。新一屆政府必須立足更高起點,謀求更大作為,不斷開創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堅持統籌協調,提升科學執政的能力。加強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班子建設,提高駕馭復雜局面、承擔繁重任務、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確保政府工作經得起群眾的評判和歷史的檢驗。辦好“中國海門”門戶網站,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的參與度。
二是堅持善謀敢為,提升創新開拓的能力。把解放思想、銳意創新貫穿于政府工作全過程,讓發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符合實際、順應民意、富有創新。堅持超前謀劃,深入調研重點難點問題,善于用創新的思維、改革的思路、務實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努力提高復雜形勢下組織經濟工作的水平。深入開展“學昆山、追蘇南、爭率先”思想解放活動,堅持“爭創一流、勇爭第一”,提振精氣神,強化責任心,全身心投入建設美好新海門、率先基本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三是堅持高效務實,提升執行落實的能力。認真對照政府工作目標,完善精細化、科學化的推進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實有力、推進有序。加大對重點工作、重大工程和重要民生項目的跟蹤督查力度,確保政令暢通、落實到位。深化拓展“三解三促”活動,堅持領導干部大接訪制度,切實加強行政服務中心、“12345”政府公共服務熱線、市長信箱、“政風行風熱線”等服務載體建設,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構建惠及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四是堅持清正廉潔,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強化政府自身內部監督的同時,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審計監督,強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和對財政資金、重大政府投資項目及重點領域的內部審計,重視審計成果運用。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深入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嚴格壓縮一般性支出。
各位代表,奮斗的征程已經開啟,宏偉的目標催人奮進。讓我們在中共海門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密團結和依靠全市百萬人民,同心同德,再接再厲,開拓創新,爭先攀高,為建設美好新海門、率先基本現代化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