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元格局,縱深推進精準扶貧
市人大代表、臨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臨江鎮黨委副書記王思:近年來,我市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提前一年實現省定脫貧目標,通過實施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危房改造等專業扶貧工程,形成脫貧攻堅多元化格局,帶動廣大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堅持精準脫貧和防止返貧相結合。脫貧是一個動態過程,由于主客觀原因可能會出現再次返貧。因此要加強走訪調研,經常和群眾聯系,尤其是人大代表,要充分發揮代表職能作用,動態掌握最新情況,防止脫貧人員返貧。要準確掌握已脫貧戶、未脫貧戶、邊緣戶的真實情況,防止已整改問題反彈回潮;增強已脫貧戶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貧困對象穩定越過“貧困線”,不再返貧。
堅持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是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的重要途徑,準確把握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邏輯關系,是深化精準扶貧方略、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要加快土地流轉,支持貧困戶將承包土地通過托管、租賃等多種形式投靠大戶,增加務工收入和現金收入。出臺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到農村興辦農業產業園等各類實體,鼓勵貧困村集體土地入股,貧困農戶扶貧貸款入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讓貧困農戶實現收益保底、按股分紅。
堅持綠色發展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去年,我市實施光伏扶貧、山藥種植、圓胡中草藥種植等26個項目,帶動全市低收入家庭脫貧。今年繼續做好產業扶貧,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有助于穩定其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升市場價格,促進從業人員增收。要加強對產業扶貧項目的支持,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重點打造以苗木花卉、果蔬種植、光伏為主的主打扶貧產業等。
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堅持示范引領,采取“農業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農戶+電商平臺”的模式,通過定點采購、平臺展銷、物流配送的方法,利用多個平臺,結合自媒體宣傳扶貧產品,推進貧困農戶與政府、市場之間進行有效互動,讓特色農產品搭上電子商務的順風車,帶動本地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增收致富。
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群眾綠色福祉
市政協委員、正余鎮黨委副書記姜麗琴:森林覆蓋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2019年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指標中的林木覆蓋率調整為森林覆蓋率。
截至2018年底,我市有34.76萬畝林木(有林地20.65萬畝、灌木林地3.35萬畝、四旁樹10.76萬畝),其中20.65萬畝成片造林主要種植在耕地上。2019年全市新增成片造林面積6718畝。
我市歷來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工作,林木覆蓋率在2018年底已達目標值(公布數據為24.68%),但森林覆蓋率距離目標值還差6個百分點,面積相差8.46萬畝。主要原因是,我市對耕地保護力度大,植樹造林土地資源稀缺。提高我市森林資源覆蓋率,成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舉措。
深入挖掘,大力推進造林綠化。沿長江兩岸種植生態防護林,在江堤、堤腳外等宜林地,高標準種植適宜樹種,完善“三網、多點”沿江森林生態系統。以河長制工作為契機,整治河坡三亂,堅持能綠必綠,能植必植,全面推進河道綠化。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結合,在田間道路兩側合理安排種植樹木,實現田間連網,從而擴大綠化種植面積。
增加投入,努力提升群眾綠色福祉。繼續開展政府一般租地造林,延長苗圃式租地造林和珍貴樹種造林的財政補助年限,穩定森林覆蓋率。結合揚啟高速等項目建設,營造高速公路綠色生態景觀廊道。大力實施新城森林公園等城市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和單位附屬綠地建設,將綠化美化環境與提升森林覆蓋率有機結合。
多方合作,全力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加大教育宣傳,在植樹季節,廣泛發動群眾義務植樹。提供便民服務,劃定一片特定區域方便市民植樹造林,并開通植樹熱線、專線公交車等。鼓勵和引導村民在一般農用地上大力發展果蔬、胡桑等經濟類灌木產業。吸引社會資金,堅持投入、支持到村到戶,鼓勵專業合作社、企業參與造林護林,促進林業產業多元化發展。
著力做好林木管護工作。要緊緊抓牢森防工作,依法嚴厲打擊毀林盜伐濫伐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指導區鎮做好林木保護、病蟲害防治、林地管理等管護。定期對苗木綠化澆水扶正,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同時,積極培育基層管護隊伍或聘請專業的養護公司對林木進行管護,形成森林資源管護長效機制。
破解供需矛盾,促進更充分就業
市人大代表、人社局社保科科長翟錦華: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水平小康建設離不開高質量就業,擴大就業對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市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深入突破,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升,企業用工需求明顯增加。然而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求職意愿和企業招聘出現“錯位”,存在供求雙方不匹配等現象。一些勞動者因技能缺失、年齡偏大等因素而制約了就業成功率、就業質量和工資性收入。
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應重點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高效組織定期招聘會,開展就業援助月,面向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重點人群開展專場招聘活動等,促進供需雙方高效對接。
大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擴大創業補貼資金受惠面。積極營造創業氛圍,優化市創業服務中心運營,發揮創業載體聯盟作用,定期舉辦初創者交流活動,創業培訓、創業指導服務向區鎮延伸。完善創業支持政策,建立大學生創業項目庫,對于優秀創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對成功創業者發放創業補貼。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能力培訓三大計劃,構建多元化技能人才培訓、培養和成長平臺。
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開展就業困難人員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確保城鄉“雙零”家庭持續動態清零。扎實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登記管理和就業情況調查,及時向未就業畢業生提供崗位信息、就業指導、職業培訓、就業見習以及其他就業扶持。
高質量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組織本地優秀企業赴外省、外地高等院校開展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活動。多渠道開展人才政策集中宣傳活動,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來海就業創業。推進留創園建設,放大海外高端人才集聚效應。加強引智載體建設。統籌企業、學校、社會多渠道開展技能人才培養,組織各類企業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進一步調動廣大勞動者學技術、升技能的積極性。
扎實推進人力資源服務工作。組織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專業性、行業性的招聘服務,創造性地把招聘會開進購物中心、學校、區鎮。開展人力資源市場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動態發布企業緊缺工種和工資價位,為市場需求和職業培訓提供參考。
持續提質增效,系統建好“民生公交”
市政協委員、市交通運輸局安全科科長曹建華:2019年,我市公共交通服務提質增效主要圍繞打造“綠色交通”“民生交通”“高效交通”“品質交通”“平安交通”五項工程展開。
去年,我市購置58輛純電動公交車,清潔能源、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63.5%;在大千、正余客運站推廣建設10根充電樁,全市充電樁總數達到89根,充電樁城鄉網絡基本成形。根據火車站動車開通、新人民醫院啟用、臨江科創園員工上下班等實際情況,先后優化調整多條公交線路;一區鎮一客運站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到位,配強公交基礎設施,確保打好“車頭向下”工程基礎。同時,在市區改造新建20座公交候車亭,區鎮新建候車亭63座,新增站牌52個,更新站牌33個,并對全市73座公交候車亭安裝防撞設施。目前我市城區電子站牌已達40塊,推進公交移動支付,實現城市、城鄉、鎮村三級公交手機二維碼刷卡支付功能全覆蓋;通過增設,全市一卡通自助充值點已擴至21處。
下階段,可以主要圍繞科學制定公交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公交線路、加快公交場站設施建設、大力提升公交運力、提升公交服務質量等方面,積極推動我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
以創建省級城鄉一體化示范縣為契機,全面展開調查,深入分析公交運行的現狀及問題,明確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制定包括公交場站用地、公交運力、公交線路等系統性發展方案,盡快編制完成我市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發展規劃,并按時分解落實。
按照“方便快捷、減少重復、擴大覆蓋范圍”的要求,對現有線網進行規劃、調整,努力提高線網密度、站點覆蓋率,確保老城區與新城區、主城區與園區等之間連通,實行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或一次性換乘到點,保障群眾出行方便。
配套完善公交停車場、公交首末站和樞紐站建設,力爭今年開工建設一個停車場、一批首末站,在常久線新建一批候車亭,在城區再建20個電子公交站牌,打造一條電子站牌走廊。再購置一批新能源公交車,大力提升公交運力,滿足全市公共交通發展需求外,早日開通毗鄰公交。
此外,加強日常監管,對公交企業開通公交線路執行情況、公交車運行公里數、載客數、準點率、公交車運行班次、間隔時間執行情況等進行考核,促使公交企業提高公交服務水平。